主体性在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主体性论文

主体性在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主体性论文

主体性环节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过程中论文,环节论文,作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客观外界条件只为人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主体性环节对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制约着客观外界影响的实际结果。需要,则是促使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有选择有分析地对待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并制约客观外界影响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主体性环节 思想 需要

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人的思想形成的原因时,往往只讲客观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忽略了主体性环节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其实,客观外界的影响是通过人们的主观内部要求而起作用的。本文试就主体性环节在人们思想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些探讨。

一 主体性环节的差异对外界影响的制约作用

所谓主体性环节,主要是指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待世界、社会、人生的各种观点、信念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文化素质、智能结构等等。这些环节一经形成,即成为支配人们行为活动的精神动力,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这就是说,人一切行动的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欲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对象,在不同的人们那里有着不同的反映,甚至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使同一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社会职业的人,或是社会历史背景相同,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利益一致,他们的思想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采取不同的态度,导致政治上的分野和人生道路上的分道扬镳,这就是主体性环节的差异使然。

主体性环节的差异,对人们接受外界影响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对外界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当人的大脑反映外界条件影响的时候,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显隐相间的复杂网络。但是,这种影响对各人来说并不是兼收并蓄的,而是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验,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进行种种选择。这里有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客观外界条件进行认识、比较、选择的过程。所以,客观外界条件对人的思想的影响,绝不是自发的自然作用的结果,而是注入了人的意志,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不同主体对外界条件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性。马克思曾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2]列宁说过:“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3]改造过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对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改造过的客观世界不同于外在的客观世界本身。主观映象都是经过了人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制作加工。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由于实践经验,社会环境、阶级立场的不同,对于同一外界条件的影响,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等区别。

以上说明,客观外界条件,只为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和现实性,成为人们的思想现实,或者引起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还要看人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对这种影响是否接受,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这种思想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既说明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思想灵魂的可能性。

二 制约外界条件影响的主观因素

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只有通过人的主观内部的因素才能发生作用,主观因素制约着客观外界条件影响的实际结果。人们的思想正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主观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文化素质和智能结构等等。

第一,政治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表现为作为实体的国家,作为观念的政治思想和作为活动的政治实践三个方面。作为观念的政治思想就是政治观,它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观点,就是对国家政权的态度。当前,具体表现为对党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的态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政治基础。人们的政治观点不同,对此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有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他就会懂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振兴腾飞的根本保证。舍此,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前途,就没有人民应有的地位,因此,他非常警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种种表现,能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危害,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袭来的时候,他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挺身而出,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前列。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上失误,“四人帮”的横行所造成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脱轨,他们在思想上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上当受骗,“理想的冰化了”,在困惑中青年“精神支柱”垮了,表现出追求绝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观,因此,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袭来时,有的人就攻击四项基本原则,鼓吹多党轮流执政,有的参与非法组织,策划闹事阴谋,有的甚至背弃祖国,叛变投敌,如此等等。这些说明,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对于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妥善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第二,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会对周围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认识,对人为什么活着,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等等重大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抉择。封建地主阶级追求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资产阶级追求的是“资产巨万”、“日掷千金”;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温暖的家,平安一生”;无产阶级则是“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和公而忘私”。人生观不同,对待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的态度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对于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不道德行为,疾恶如仇,坚决抵制,有些人则象苍蝇追逐臭鱼一样,羡慕不已,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模式。这种贪恋享受的人生观,也就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根源。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他们不满足现有的生活条件,当高档时髦的服装耀入自己眼帘时,就想试身于镜前;当美酒加咖啡的郁香飘入他的鼻腔时,就垂涎三尺;当潇洒、漂亮的异性路过眼前时,一种畜性的占有欲就油然而生,有些是逢场作戏,更多的是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掉进堕落的深渊,以身试法,害人害己,危害社会。

第三,价值观。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对客体肯定关系的范畴。如果说商品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凝结的话,那么人的价值则表现为创造力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与物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既是需要和追求的主体,又是能以其劳动成果满足他人需要的客体。也就是说,每个人既是需要者、消费者,又是创造者、生产者,是需要与创造的统一。人的价值最根本的在于满足他人和整个社会的需要的状况,即看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起的作用。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了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但是,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只讲个人主观需要,不讲社会对个人的制约,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上,只要求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甚至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最大的快乐,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以金钱、名誉、地位为奋斗目标。而持有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人就会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三 需要是制约客观外界影响的内在动力

需要,是促使人们的主观内部因素有选择有分析地对待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并制约着客观外界影响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就是指人们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对外部对象的要求。它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就表现为意向和动机等。人们在接受客观外界的影响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来进行选择和确定取舍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这是因为,只有人们对一定的客观外界事物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引起他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思想活动,一个事物如果同人们的需要毫无关系,就可能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也不会对他们的思想活动发生多少影响。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各种形式的思想活动,都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们思想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层次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需要,包括维持人们生存的吃、喝、住、穿、用等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要,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另一类是精神的需要,包括政治思想进步的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个人才能发展的需要,以及友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践等需要。在这些需要中,物质的需要是首要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这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文艺、科学、政治、艺术等等其他活动,首先必须保证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后才能逐步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精神需要不仅对物质需要具有制约作用,而且它是人们建立在物质需要基础上更为高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对人们的行为可以产生稳定持久的影响。

人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并与之相适应地建立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因此,人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由他们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具有社会性质。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不能不同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不能不受社会需要的制约,这种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关系,实质上,也就是各种性质不同的利益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利益的共同性,使社会的成员相互依赖,彼此联系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利益的共同性,才使不同的社会集团相互对抗和斗争起来,致使在阶级社会中,相互需要的矛盾,形成了阶级斗争的硝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即建立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在需要与可能,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在如何对待、处理这些矛盾问题上,形成了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是在于回避、掩盖这些矛盾,也不是(也不可能),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而是积极地引导人们从思想上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尽量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在这个前提下和可能的范围内,帮助解决他们的正当的合理的需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象行为主义那样,用单纯的满足需要去刺激人们的积极性,这样,就将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意义。

[*] 收稿日期:1997-03-01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2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第11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标签:;  ;  ;  

主体性在思想形成中的作用[*]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