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党内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061-04
党内民主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创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局面,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体现和保证党内民主的规范和机制,形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积累了丰富的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党内民主建设常常显得不够充分、不够活跃,甚至可以说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党内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党内民主的程序性建设不足、党员权利尚未得到根本保障、党内监督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党的应有作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制约党内民主建设的因素,才能找到全面推进党内民主的对策。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
民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主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治民主化程度还不会很高。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其本身要求政治上的集权,并有利于政治上集权。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多领域也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走后发现代化道路的国家,要发展经济,就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党和政府的力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党和政府主导的结果。此外,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就会加剧,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也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政党内部也只有比较强的集权才能引导国家政治的集权。党内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必须要加以肯定的。但是,时间一长,党内集权必然对党内民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素二:政党的组织结构
政党的组织结构是政党组织系统中内在联系的外部表现方式,是政党为了能够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现自己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政党组织结构与政党内部民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具有稳定组织结构的政党来说,政党组织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内民主的有无及其程度,有什么样的政党内部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政党民主。尽管政党的种类有很多种,其组织结构也千变万化,各有特色。但是,除了当代的绿党外,其他政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在本质上则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这主要是由近代社会工业大生产的经济模式所造成的。因为,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与销售需要稳定、集中、严密、精确和可量化管理,金字塔形的层级组织不仅以其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最完美地、最高效率地适应了这种要求,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运行机制普遍向层级化方向的转变。层级化运行机制迅速广泛地渗透、扩散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政党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组织,不可能摆脱这一层级组织结构的控制和约束。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一般都是传统的金字塔形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大量涌现的时代依然是传统工业社会。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技术等等方面还处于传统的工业社会的典型环境之中,而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党及其他团体的组织形式只能是金字塔形。无产阶级政党不可能超越时代去发展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成熟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社会,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实行在工业化社会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科层制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就是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然而,金字塔形的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虽然具有效率高、指挥灵活、便于发挥精英人士巨大作用、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得最大收获等优点,但是,由于金字塔形层级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具有内生的官僚化、程式化倾向,就容易导致政党民主受到压制,政党日益僵化、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进而阻碍创新、降低党内士气。
因素三:封建思想文化的遗留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专制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强力冲击,但时间太短,而且民主思想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扎下根来,众多的中国人依然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开展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1]335封建思想文化的遗留对党内民主产生了负面影响。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小生产的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又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这种情况反映到我们党内,就产生了民主生活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妨碍着全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2]529
封建思想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约主要表现为:(1)党员缺乏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这种意识的缺失使党内形成一股盲目服从、敬畏、迷信领导或阿谀奉承等不良风气,这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党内民主、平等的空气和氛围,而且导致了某些具有浓厚的家长观念、等级观念和特权观念的领导干部的产生。(2)党内出现家长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党内,就是“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1]329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党内个人集权、家长制、等级制、特权制思想有很大市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不能不说与毛泽东晚年的家长制作风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封建专制思想残余还容易导致党内出现领导职务终身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事实上实行了领导职务终身制。改革开放后,从邓小平开始,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但是,由于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在党内仍然存在着变相的终身制,那就是干部只升不降,只进不出,严重影响着党内民主建设的开展。(3)党内出现以个人关系为联系纽带,而不是以理想、制度和纪律为行事原则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忠孝,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顺从与敬养和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将忠孝合一,提倡对统治者的愚忠和愚孝。这种观念在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党内忠于个人而不是忠于党的事业,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打击排斥异己力量;不是以党的事业发展为中心,而是以自己这一派得到权力为中心;对党的理想无动于衷;把党的各种制度和纪律中看作儿戏,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重于一切;千方百计在党的各种制度和纪律中找漏洞、钻空子,以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等等。这严重破坏了党内生活的民主原则,在社会中也损害了党的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4)党内出现官僚主义。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因此,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农民成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小农意识在很多党员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着。小农意识的存在使普通党员对党内掌握权力者自然而然的有两种思维定式:一是认为掌握权力者是强大、正确和英明的,把自身的一切都寄托在这些“救世主”、“领导”身上,对之盲从、迷信;二是对掌握权力者有一种奴化思想,对其毕恭毕敬,逆来顺受,甚至千方百计地奉迎讨好,以求从其身上能得到一点利益和好处。这种小农意识的迷信和奴化思想助长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党内民主的习惯和风气无法养成。
因素四: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在各方面受到了前苏共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也不例外。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变》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党长期以来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以致损害民主生活的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苏共党建理论中的消极因素如党内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缺少民主精神和制度等等在一定历史时期也制约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因素五:中国共产党自身党内民主建设的不足
中国共产党自身党内民主建设的不足也是制约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这表现在:(1)对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的相对忽视。政党民主的发展既要靠党内广大党员和干部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和民主习惯的长期养成,更要有现实的机制、制度提供有效积极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受到共产国际高度集权领导方式的影响,而从建党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革命战争环境之中,客观上要求实行集权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相对忽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很长时间内没有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集权领导得以继续,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极大地限制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另外,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政治体制,主要是照搬了始于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具有一些现代民主政治色彩,但还很不完善,程序建设也很少。同时,这种政治体制也保留了封建体制的一些特点,例如权力终身制,最高领导人拥有法律不能制约的权力、缺乏法治观念,盛行宗族观念、官本位等等。我们移植过来的这种高度集权、专断的体制缺少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民主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没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法规作保障,政党民主中一些好的传统就会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无法坚持下来,从而对政党民主的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2)重视党内的实质民主而忽视程序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主的实质性,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各个方面的先进性。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从暴力革命的形式夺取政权的,造成了它在民主的形式及操作程序建设上的某种先天缺失。革命胜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本应加强政党民主的各种制度、形式和程序建设,却又囿于冷战思维,把资产阶级的一切民主形式和操作程序看作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专利、看作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工具而加以唾弃。短期之内忽视党的程序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尚可靠领导人的民主作风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加以保证,但长期忽视程序民主建设,将会使党的各种规章、制度因漏洞太多而失去作用,政党民主也将因失去制度、程序方面的保证而逐步削弱。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早日达到实现民主化的经济平台,进而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如前所述,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主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中国共产党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政治民主进而为政党民主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要想改变和解决中国共产党当前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民主现象,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政治民主的完善和进步也必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前进。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行中国共产党内部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肃清封建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不断加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建设,培育党内民主的新文化,同时,注意防止民主的泛化及指导思想多元化。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些共产党员,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习惯非常缺乏。这直接造成了政党文化中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缺乏。一些党员和群众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而领导干部缺少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习惯则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党内缺少民主进而产生各种失误的根本因素。因而,我们党一定要重点做好对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习惯的培养和教育,积极培育新的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民主精神为核心的政党文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前苏共在加强政党民主问题上犯的错误。前苏共在加强政党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旗号下,先是毫无原则地批判斯大林,进而攻击马克思主义对党和社会的指导造成了“精神垄断”,积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毫无原则的民主化、公开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人们思想混乱,共同理念和信念淡化或消失,党内纪律松弛,民主集中制遭到根本的破坏。这种极端民主化的最终结果,不仅使改革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而陷入混乱导致失败,也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加强政党民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防止民主的泛化及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倾向。
第三,加强党内民主程序建设,稳步推进党内民主的实现和发展。党内民主程序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在处理党内政治生活时所必须遵循的方式和步骤。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政党民主的基本制度,党章对党内民主程序也有一定的规定。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程序规范缺少详细、完备的方法和形式,比较原则、笼统,不易操作,而且缺乏有具体惩戒措施的监督性、保障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民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的走样,党内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也屡禁不止,党内民主在很多方面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没有程序的政党民主是缺少制度保证的空中楼阁。因而,要加强政党民主,就必须把民主建立在一套切实有效的程序规则基础之上。具体而言主要就是建立以下几种程序以捍卫党内民主:一是规范党代表大会的选举程序,切实保证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党的各级代表大会是广大党员通过其党员代表处理党内大事的主要载体。要实现政党民主,必须要保障广大党员的权利,而要保障广大党员的权利,就必须建立和制定自下而上的党员代表提名制度或自荐报名制度;在代表产生过程中,要制定代表产生的竞选程序,党代表的产生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在党内逐步形成竞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参加民主选举的积极性,保证政党民主的真正实现。二是规范党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的程序,保证党代会多数人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决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过去,全国和地方党代会每五年举行一次,而且党代表不实行常任制,使党的代表大会无法决策党内重要事务,它的权力由党委会或常委会代为行使,而在党委常委中,往往又是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说了算。少数服从多数的党内民主原则,由于缺少权力执行程序上的保障,变成了事实上由少数人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做法。十七大的这一举措为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创造了条件,将来根据这项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的职责和权利,从而有望最大化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促进党内民主的进一步改进。三是规范党内重大问题民主决策程序,保证党的集体领导。家长制、一言堂现象在党内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党内民主决策程序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因此,建立起一套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程序,从确定议案,到投票表决,其具体操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法可守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制定刚性的监督制约程序,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行为。对违反程序的每一个行为要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保证党的民主规章、制度、准则真正贯彻实施。最后,在政党运行机制中,除了加强民主程序建设外,还要不断提高政党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对党内事务,除少数特别机密的情报外,都应该公开,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之加以规定,以使广大党员能够最快、最真实地了解党内事务的来龙去脉,从而为党内正确、民主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民主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这一新规定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
第四,构建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如前所述,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对党内民主也有很大的影响。历来学者大多强调政党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党内民主出现问题的根源,因而强调要加强党内各项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期望以制度保证政党民主的根本实现。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从党章和各种党规党纪来看,某些制度层面的东西已经很健全了,但却仍不时被违反,政党民主依然得不到健康运行。因此,逐步改变政党组织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构建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应该不失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另一条途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之所以能对政党民主构成巨大威胁,核心在于党的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而缺少制约。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个人分工负责制等等。”[1]329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共产党内部民主问题,应该构建一种网络型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与金字塔形组织结构相比,是一种更稳定、更体现个人自由的权力结构,同时也是一种更富弹性的结构,更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冲击。在这一组织结构中,政党的权力运作如同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谁也不可能处于优势地位,这样政党民主才会真正地实现良性运转。当然,从金字塔形结构要过渡到网络型结构,需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社会成员的普遍理性化和知识化;二是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来看,目前我们还不可能立即采用这一政党组织结构形式,苏共戈尔巴乔夫正是在条件不成熟时就放弃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搞极端民主化,从而把政权丢掉的。但是,政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从金字塔形向扁平化的网络型演化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加强各种制度建设以保障政党民主有效展开的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适当扩大党内基层民主,逐步减少权力结构中的纵向环节,并采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渐进地构建一个新的网络型权力运作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政党民主的改革举措,其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等等,都是加强党内民主、使传统金字塔形权力结构逐步向扁平化的网络型权力运作模式转化的第一步。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一定会得到全面推进。
[本文系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民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研究》(06CKS004)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