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习作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作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遵循习作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即“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提高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按照习作教学的特征,实施教学策略。
一、选择回归生活的习作内容是有效习作教学的保证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把习作的练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体验到情趣,才能乐于表达,有话可写。
1.把学校的生活融进写作中
在学校里,一件偶发的事、一堂精彩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件小制作等,笔者都尽量拿来作为写作的训练题材,写作时指导学生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价值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点。
如今年广东夏雨绵绵,习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夏雨的特点对雨进行描写,其中有学生写道:夏天的雨可真像撒娇的女孩子,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它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玻璃窗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曲精彩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看,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不正是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的结果吗?
按照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主题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写。而且,写得越多,指导起来越容易,文章的内容越丰富,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越强。有了这些铺垫,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习作就是写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写,怎么想就怎么写,不需要胡编乱造。
2.把“大社会”融进写作中
习作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关注,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学校以外的“大社会”,关注周围美好的人和事。通过关注、观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可以看一看身边的可以搜索到的材料:报纸、杂志、影视媒体等,在上面总是有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内容确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如笔者让学生调查社会热点问题,按照调查对象、时间范围、调查方法、调查结果来写调查报告。其中有一小组的调查报告简略如下:(1)调查对象:社会热点大事:1月10日:雪灾;5月12日:汶川地震;9月16日:毒奶粉事件;10月:三聚氰胺事件;11月:美国总统选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时间范围:2008年全年;(3)调查方法:观察,搜查资料;(4)结论:社会生活的内容因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得极为丰富,这样就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具有吸引眼球的事件,那就是所谓热点的问题了。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反映出人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问题在不可预知的过程中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人们的思想会因它们而改变。
这样的作业可以带领学生由狭窄的学校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视野拓展到更广大的空间。
二、重视广泛阅读与积累是有效习作教学的基础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也隐喻地表明,广泛地阅读和积累是习作的基础。因而要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成为学生阅读、借鉴的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从中积累材料,使之充实到自己的语言材料库中,在模仿语言的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从点滴累积,日积月累,就能构造个人写作素材库。
1.每天一句名言、格言或警句
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能积累100个左右,一学年是200个左右。把这个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学生,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2.积累成语和古诗词句
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六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搜集成语故事一个,并整理到积累本上,这样一学期学生积累的成语故事有100个左右,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讲成语故事,古诗词背诵一周一首,一学期能积累背诵20首左右。这个措施坚持下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帮助。
3.阅读积累
读名著或文学报刊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推荐、引导学生对“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一些名著进行阅读、精读,读完之后写读后感,以深化对名著的认识。同时,为了让学生的见识更广阔一些,也要推荐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如《中外童话》《寓言》《儿童文学》等。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多样的刊物,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知识和情感的基础,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也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构建开放的习作教学课堂
学生习作,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和想象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1.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引发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指导阅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对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引发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指导阅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在习作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就写出来了。
3.紧扣课本,充分利用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如学完《凡卡》后,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有的学生描述了凡卡醒来后被老板毒打了一顿,然后被赶出来,最后冻死街头的悲惨结局;有的学生描述了凡卡不满老板的残酷剥削,偷偷跑回乡下找爷爷,和爷爷开始了新生活;还有的学生描述爷爷收到信后,过来接凡卡回家。
4.用多点辐射拓展想象的广度
即以写作的中心为圆点,向四周辐射,要放飞思绪。如写《雨中,我想起了》这个题目时,引导学生可想到雨中送伞的一次经历,想到某种伤感,想到街上某个激动人心的画面……
5.用纵横勾连挖掘想象的深度
即对一个材料、文题、图片或话题进行纵向畅想,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地去畅想,可以古今中外神思飞越地去畅想。只有这样打开思路,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佳作。
笔者曾这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选“粉笔,0,砖,26个字母,风”中的一个作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先示范展开想象,字母A:既然目标在山顶,就不要在山腰停留;由0想到:光和热→奉献精神→赞颂老师、环卫工人、解放军等;由粉笔想到: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的精神。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其讨论结果如下:(1)26个字母:字母X,未来是个未知数,只要你不断努力,它就有唯一的解——成功……(2)粉笔:从它形体的短小想到渺小而伟大、平凡而崇高的人生……(3)由砖想到:目标专一,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渝……(4)由风想到:风吹雨打,经历了风雨,才会有成功……这样,先引导学生掌握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再让他们去写较长的文章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总之,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奇彩华文才会跃动在他们的笔端。
四、以生为本的批改,有效提高学生自主习作的积极性
批改习作是体现教师写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如果老师一味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对于那些下了很大工夫才写出来的文章,老师的批评会让学生写作的热情减退。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错误的同时也指出闪光点,指导学生把习作修改好,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修改习作。
1.范文引路
学任何事情都应先从模仿、欣赏开始,然后借鉴、学习、提高,如学习书法一样,先模仿佳帖,然后不断摸索、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据这个道理,在习作教学上,事先选出学生范文或其他优秀范文两篇,预先印发布置学生评改,然后课堂上师生共同评议一篇,先从内容、结构、语言、文体几方面给学生评议作示范,接着让四人小组评改另外一篇范文。在评改过程中,启发学生大胆评议,提出不同见解互相争辩。四人小组议论评改后,再选出评议贴切的全班交流学习,同时表扬文章写得好和评议写得好的小组,这样做,既可集思广益,又能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2.互相评点
即由两位学生互换习作本或由两个班的学生交换习作本,在课外进行互相评点。由学生评改,评改前先教学生按内容、结构、语言等分别写评语,此时,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习作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习作,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写得真实、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习作在班上朗读感受,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习作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3.自文修改
即要求学生抓住自己习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自觉作反复修改。(1)改错别字和标点;(2)改文理不通、用语不当的句子;(3)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
“学生互批习作”的做法在习作教学中较有成效,可以继续探索,借此举攻克习作教学的难关。总之,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方面入手,使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