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情、理、心”师范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声、情、理、心”师范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方法

一、谈“声、情、理、心”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谭辕[1](2019)在《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美声(bel canto)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算是舶来品。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美声在中、美各自的土壤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声乐教育领域,也诞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本文将以中、美声乐教育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探索与比较两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理论架构,以期指出两者之间的瑕疵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是对两国的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第二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各自的热点领域进行的探析并作出评论;第三章将对两国声乐研究文献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其异同。同时从呼吸、共鸣、声区三个层面对两国发声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与评析;第四章将从中国声乐工作者的角度讨论声乐学科建设的框架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美国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讨论这一课程对于中国声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意义。

罗中一[2](2014)在《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文中指出本文以改革开放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理论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对声乐着作、期刊2大类研究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整体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献所隐含的部分研究论述问题予以指出与评述。本文包括引言、结语以及3个章节。第一章,对我国30多年来声乐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根据文献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分类及量化,从整体上呈现文献的主要研究范畴与所做贡献。第二章,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文献相关研究领域以及学科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比对与分析,从而就文献的学科定位等问题提出疑问与评述。第三章,对声乐发声技术的几大核心领域进行研究分析,在对观点分类与综述的基础上,引申出其研究方式的问题与缺失。声乐研究文献作为该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学术阵地,在指导教学实践的同时,对于本学科的核心价值与整体定位理应具有更高的前瞻与把握。所以本文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通过综合比对与研究分析后所得出结论,以期从不同的角度透过文献表面找出研究论述问题的实质,并作出相关评价与建议。

张雯雯[3](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梁小成[4](2012)在《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文中认为笔者本文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新世纪以来十一年间(2000—2010年)公开发表、出版的民族声乐理论文献709篇(部)进行了统计分析,分类剖析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与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通过对十一年期间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互补并行的研究与总结,旨在为同行们提供近年来民族声乐领域发展的最新态势,促进将成果进行吸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与教学中来,同时认清本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便前瞻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的分类的概述,作者将其归为六大类别:1、关于学科理论研究;2、关于发声演唱技术理论研究;3、关于民族声乐表演基础理论研究;4、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5、关于民族声乐代表人物与具体作品理论研究;6、其它类。第二部分详尽地分析和论述相关民族声乐文献,深入地剖析和解读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章。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描述了这一时期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并分析了其间变化的原因,总结了新世纪民族声乐发展的突出成就。

李坤秭[5](2011)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高师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技能训练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随着新世纪音乐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高师音乐专业的新生质量整体下降、教师力量相对匮乏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逐步提高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现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弊端,形成了与基础音乐教育不相适应的格局。本文在结合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性质特征和教学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师声乐教学在生源、师资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现状,着力研究了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类型、特点和适应性,最后从回顾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入手,分析了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目标,并重点阐明了对高师声乐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师资四个方面改革的一些见解,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今后做更深入的同类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深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范小妹[6](2011)在《高师声乐教育的文化渗透》文中研究说明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本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声乐学科发展的历史也和历史、人文等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新世纪的音乐课程改革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音乐教师必须具有深厚音乐文化素养是大势所趋,作为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重要环节的声乐课理所应当的担当起进行文化渗透的重任。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此基础上进行的。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在绪论中,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研究背景;第一章提出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该加强文化的渗透,并研究了可行性和其理论基础。笔者从分析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入手,进而提出了其理论基础,并分析意义与价值;第二章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首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手段,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还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第三章中式具体的实施建议,讨论了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三个原则,和如何改革教学,使学生具有在音乐文化领悟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小珍[7](2010)在《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文中指出歌唱是一种融生理和心理为一体的高级心理活动。对于歌唱者来说,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一个集生理调节、声乐技艺、心理素质、人生体验及文化修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而又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一方面,歌唱发声是各器官与机能相互协调的运动;另一方面,歌唱者的一切行为和生理机能活动,都是受心理活动的宏观调控。可以说,歌唱生理是歌唱心理的物质基础,歌唱心理是歌唱生理的精神保障,歌唱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心理意识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声乐教学活动中,人们重视更多的是歌唱技能技巧训练,而不够强调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很有必要重视并加强对歌唱心理状态的探讨,通过探讨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心理的作用,了解和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培养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理论基础,以便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加强对歌唱者心理状态方面的训练,使歌唱者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这对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论述培养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理论依据,以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主要途径,期望能使原本显得抽象而复杂的声乐技术训练变得简单、易懂,提高教学效果。

孙爱娜[8](2009)在《对高师声乐教学之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师的声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高师的培养目标是“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师的培养学生的目标:突出师范性,使学生既能唱、又会教。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构成。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一章高师声乐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从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入手,对高师声乐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作具体的介绍,并重点阐述了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声乐大纲中的教学原则:思想性、科学性;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整体协调、声情并茂的原则;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析了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指出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重视声音的训练,缺乏理论的讲解;重视声乐技能课,忽视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声音技巧,忽视歌唱语音的训练;贪大求洋,轻视演唱中国作品。进而提出高师声乐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即高师声乐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师范性,教师与学生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要加强民族化。第二章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人数多、质量差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想象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初学者及声乐基础差的学生,通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练习,使其能逐步掌握好科学的发声方法,缩短声乐学习入门的进程,为正确地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歌唱服务。第三章如何上好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分析现有声乐课的授课模式,就如何发挥出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的作用,提出高师声乐教学要采取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建立声乐教学的多元化体系,使每个学生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能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并能培养实际的教学能力,真正能做到既能唱,又会教。高师的声乐教学承担着培养教师的历史重任,在教学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突出师范性,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无论从专业水平还有综合素养方面都能有最大程度地提高,都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声乐教师要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出声乐教学中的科技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不断改进授课模式,提高授课质量,为培养出合格的艺术教育人才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量。

郭克俭[9](2008)在《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文中认为

童春燕[10](2008)在《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微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目前高师声乐集体课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声乐微格教学法,并在其他学科的微格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声乐课的特殊性和声乐教学原则,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微格教学在高师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使高师声乐教育更具科学性,使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更加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全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通过对声乐教育现状的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动机。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微格教学的定义、特点与演变过程。第二章采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了解了五所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的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揭示了高师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声乐微格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三章通过分析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第四章根据高师声乐教学所面临的局面,对微格教学引入到声乐教育环节的具体应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创建了“声乐微格教学评价单”,以完善声乐教育实习评价机制。论文最后根据此次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结果对今后声乐微格教学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广和深化声乐微格教学理论,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的改革乃至整个高师声乐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谈“声、情、理、心”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声、情、理、心”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领域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一、样本信度及效度
        二、中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三、美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第二节 美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异同
    第一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比较
        一、声乐基础理论部分
        二、声乐教学部分
    第二节 中、美两国发声技术领域对比分析
        一、呼吸
        二、共鸣
        三、声区
        四、颤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中美两国研究文献看声乐学科与课程建设
    第一节 声乐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学科建设
        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争议
    第二节 声乐课程建设——以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
        一、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概述
        二、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共性讨论
        三、美国声乐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样本文献汇总

(2)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统计与量化分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着作类文献统计
    第三节 期刊类文献统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研究
    第一节 学科定义概述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文献中的学科定义概述
        二、学科定义的问题提出
    第二节 学科定义问题的研究分析
        一、相关研究领域的雷同、比重问题
        二、关键词条的解释、论述方式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文献中发声技术几大领域研究
    第一节 呼吸技术领域
    第二节 声区技术领域
    第三节 共鸣技术领域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一、 关于《人民音乐》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1. 缘起与经过
        2. 主要问题
        3. 成果及意义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三) 通俗音乐批评
        1. 抒情歌曲
        2. 轻音乐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1. 论的缘起
        2. “三化”讨论
        3. 讨论的意义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结语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附表
附录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00—2010 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概述
    第一节 分类标准
    第二节 具体分类
第二章 2000—2010 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分析
    第一节 关于学科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
        一、 关于民族声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
        二、 关于民族唱法的研究
        三、 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 关于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
    第二节 关于发声演唱技术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
        一、 发声训练与发声方法研究
        二、 呼吸与气息、咬字吐字、润腔等技法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声乐表演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
        一、 关于声乐表演的心理因素展开的论述
        二、 关于声乐表演的艺术处理及表现性等问题展开的论述
    第四节 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的分析
        一、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二、 高师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五节 关于民族声乐代表人物与具体作品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
        一、 关于民族声乐代表人物的研究
        二、 关于民族声乐作品研究
    第六节 其它类
第三章 对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的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变化
        一、 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描述
        二、 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原因
    第二节 研究文献对民族声乐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研究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四节 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5)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内涵
    (一) 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
    (二) 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性
        1、师范性
        2、双重性
        3、综合性
    (三) 高师声乐教学的原则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2、因材施教的原则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声情并茂的原则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 生源分析
    (二) 师资分析
    (三) 教学内容分析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一) 高师声乐教学的形式
        1、三种教学形式的特点
        2、高师声乐教学形式的不适应性
    (二) 高师声乐教学的方法
        1、教学方法的类型
        2、高师声乐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四、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
    (一)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1、教学理念改革
        2、教学内容改革
        3、教学形式改革
        4、教学师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师声乐教育的文化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国外现状综述
第一章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提出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
        一、从课程设置来看
        二、对声乐课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
        三、声乐课学习的目的仍然不够明确
    第二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理论基础
        一、从声乐艺术本身来看
        二、从我国声乐教育的历史来看
        三、从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来看
        四、从声乐和文化的关系来看
    第三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与价值
        一、能够培养具有良好音乐文化素养的音乐教师
        二、正确发挥高师在教育体系中的母机作用
        三、和音乐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章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施手段
        一、以技能学习融入文化
        二、借文化渗透提升技能
    第二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对教师的挑战
        一、良好的教学能力
        二、较强的审美能力
        三、坚实的文化底蕴
    第三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对的教材的要求
        一、题材的多样性
        二、理论的充实性
        三、文化的母语性
第三章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施建议
    第一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原则
        一、以音乐为本的文化渗透
        二、以理论化为依据的文化渗透
        三、以培养个性为核心的文化渗透
    第二节 高师声乐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持续发展
        一、声乐学习的民族化
        二、声乐学习的多元化
        三、声乐学习的灵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及文献综述
1. 歌唱心理的基本概述
    1.1 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
    1.2 歌唱心理的基本特征
    1.3 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的关系
2.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国内外主要歌唱心理教育理论对歌唱心理重要性的阐述
    2.2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3 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声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4 培养歌唱心理对演唱实践极具指导作用
3. 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实践研究
    3.1 培养歌唱的"感觉"
    3.2 培养歌唱的记忆
    3.3 启发和丰富想象力
    3.4 培养歌唱的思维
    3.5 激发歌唱的情感
    3.6 合理地利用注意力
    3.7 培养歌唱的意志
    3.8 克服歌唱紧张的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对高师声乐教学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师声乐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高师声乐教学大纲(草案)内容
        (一) 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如何贯彻大纲的教学原则
        (一) 思想性、科学性的原则
        (二) 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五) 整体协调、声情并茂的原则
        (六) 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一) 只重视声音的训练,缺乏理论的讲解
        (二) 重视声乐技能课,忽视其它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 注重声音技巧,忽视歌唱语音训练
        (四) 贪大求洋、轻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四、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
第二章 声乐教学中如何发挥想象的作用
    一、正确地吸气
    二、良好地起音
    三、练好中声区,做好共鸣腔体打开与气息结合
    四、加强声音的对抗与平衡
第三章 如何上好声乐小组课、集体课
    一、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由来
    二、现有声乐集体课的模式
    三、如何发挥声乐小组课、集体课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声乐学习效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建构
    (一) 关于声乐学科整体构想
    (二) 关于声乐分支学科构想
二、演唱技法
    (一) 演唱技法综合研究
    (二) 演唱技法专题研究
        1、关于声部鉴定
        2、关于咽音技法
        3、关于字声关系
        4、关于呼吸技法
        5、关于男高音训练
        6、关于歌唱位置问题
三、教学理论
    (一) 关于声乐教学观念
    (二) 关于高师声乐教改
    (三) 关于民族声乐教学
    (四) 关于通俗唱法教学
    (五) 关于声乐家的教育思想

(10)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微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选题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3 本选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1.4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微格教学的概念
    2.1 微格教学法的定义
    2.2 微格教学的演变
    2.3 微格教学的特点
第三章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现状
    3.1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过程
    3.2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问题
    3.3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改革
第四章 高师声乐集体课微格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4.1 当前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4.2 高师声乐集体课微格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第五章 高师声乐集体课微格教学的运用
    5.1 声乐微格教学实施的步骤
        5.1.1 微格理论学习
        5.1.2 教学录像示范
        5.1.3 微格教案设计
        5.1.4 微格教学实施
        5.1.5 反馈和评价
        5.1.6 教案的修改
    5.2 声乐微格教学的成效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谈“声、情、理、心”的高师声乐课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D]. 谭辕.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
  • [2]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 罗中一. 上海音乐学院, 2014(02)
  • [3]《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4]2000—2010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综述[D]. 梁小成. 武汉音乐学院, 2012(05)
  • [5]高师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探析[D]. 李坤秭.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6]高师声乐教育的文化渗透[D]. 范小妹. 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 [7]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D]. 文小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8]对高师声乐教学之探索[D]. 孙爱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9]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J]. 郭克俭. 音乐研究, 2008(05)
  • [10]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微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 童春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浅谈“声、情、理、心”师范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