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特征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_科学论文

科学的特征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_科学论文

科学的特性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性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科学,必然具有所固有的特点;科学是一种理性认识,认识的发展有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科学社会主义再到实践社会主义,恰是这样的两次飞跃。

关键词 科学 教条社会主义 实践社会主义 飞跃

一、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空想社会主义“空”在哪里?科学社会主义“科”在何处?这便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主要是因为“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1〕。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天才,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产生这个理论的客观历史条件。首先是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客观经济条件;其次是工人运动进入了新阶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社会政治条件;再次,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最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革命的科学”〔2〕, 这是一个飞跃。从某种意义上看,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是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出于对工人阶级、被压迫者受苦受难这种表象的同情而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天国,他们并未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历史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是“科学”的,也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它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发展的前景,解放的道路,从而揭示了历史的必然,因而它是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亦即社会主义科学。

但是,科学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得从科学的特点和属性来分析。

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的范畴和认识成果,作为人们的一种认识活动,作为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活动,其本质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和现象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它有如下特点:

其一,客观性。科学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某种概念、范畴和规律的体系的形式,对于客体及其本质的反映。因此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价值尺度也是客观的。我们讲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时,强调的是因为有了相应社会历史条件。这种条件性正是其内容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作为真理,其科学性、真理性也正是在客观实践中得到证明的。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评价邓小平理论时,主要是看它的社会实践效果,而不是看它自身的本本厚薄、篇幅长短、逻辑性强弱。

其二,规律性。科学研究活动的直接任务是揭示客观规律,而科学理论反映的正是事物的规律性。规律和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性意味着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趋势是无可否认的必然。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出现和胜利实践,也是一种历史诸多因素造成的必然。

其三,纯粹性。由于科学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抛弃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具体形态,因而它是一种在纯粹的单一的理想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比如:落体加速度这一规律的量化标准便是指在一种不受客观具体条件限制的环境,例如风速、气温、湿度、海拔高度、地球自转,用于落体试验的东西的质量、形状、体积等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同样是一种纯粹理想条件的必然结论,一种对历史最终趋势的预测,在实践社会运动过程中,它不能不因客观意外具体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摇摆。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必然由低级向高级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相对于全球,从最终的意义上讲的。但是,科学规律有一个实现过程,具体化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文化、宗教、地理、传统等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免的,也必然是各有差异、各具特色的。

其四,普遍性。由于科学作为规律是在一种排除了意外的、表象的因素后,纯粹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因而,相对于具体的试验过程、运作过程、实践过程,它总是一种共性,一种普遍,而任何实验,运作,实践过程都是一种特殊,不能不带有自己的特点、特性、特色。列宁主义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是特殊,但它自己作为科学却不能不是普遍;毛泽东思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特殊,但它自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普遍。同样,邓小平理论也是共性与个性的集合,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其五,抽象性。抽象,就是从感性具体中抽取出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本质的东西来。科学纯粹性、普遍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抽象的东西,而抽象的东西在转化为现实具体的时候,其它因素便又加入进来,从而使这一个具体呈现出“特色”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马、恩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取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根本性东西,从其运动规律中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这一结论的。

其六,逻辑性。亦可称体系性或系统性。正是由于科学是在大量现象,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概括,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发掘必然,从仅有的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和规律性的东西,因而,它是理性的东西,是由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及严密的逻辑证明所构成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科学,正是如此。而一旦将科学付诸实践,具体的实践过程及其理论总结就不会有那样强烈、明显的体系性、逻辑性。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亦正是如此,它们的整体逻辑性、体系性呈递减的趋势。

其七,发展性。科学的发展性分为两个方面,即应用性发展与理论性发展,这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科学一旦被确认为科学,就必然要被应用,苏联、中国、东欧及世界其它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实践,而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对这种应用的理论总结。这种实践性、应用性发展在理论上主要是对科学原理的丰富和补充。通过一段时间,一个时期的实践性发展和理论性总结,又在更新的形态上更高的层次上从理论上发展科学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方面是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发展,另一方面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科学环境中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飞跃所做的理论准备,而理论的飞跃和实践的律动是同步的,它必然迎来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其八,过程性。过程性与相对性、历史性、具体性是一致的。任何科学知识,科学体系都是作为绝对真理一部分的具体真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客观世界是进步的,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发展的,科学永远不会倒退为零,也永远不会从零开始。科学是创造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把过去的认识成果收集整理起来,在前进途中的每一点上,都以浓缩的形式总结过去的整个发展过程。科学必将随着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博大精深,愈来愈接近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愈来愈接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规律,正是这个道理。

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到教条社会主义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它有着科学所固有的也必然有的纯粹性、普遍性、抽象性等特点,必须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它,也就是说要把它当作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中叶以后由科学变成了教条,我们不妨称之为“教条社会主义”。这一由科学到教条的过程是以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划世纪的辉煌胜利为前导的。

20世纪上半叶,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20世纪4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东欧诸国走向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广阔的区域里,社会主义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一种时代精神。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社会主义也未能摆脱这个规律。由于主客观诸方面的复杂原因,社会主义在斯大林晚年开始走向了教条,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了高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又把这种教条社会主义推向了极点。

在马、恩那里,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这个社会的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尽所能”要求每个成员都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而“按需分配”则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有效的集中管理的结果。本来,这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行的制度,但由于种种客观社会历史原因,在革命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所有的革命政党都不得不实行这样一种“准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只不过,“按需分配”不是按个人需要,而是按革命需要。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充裕——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由社会主义再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里爆发并取得了成功。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孤岛,这可是大老板们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便都行动起来,必欲使之沉沦而后快。社会主义的党、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了在这围攻中生存下来,为了战胜国内外反动派和传统势力的“八面埋伏”,必须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于是,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建立之前,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由于面对强敌,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建国后,面临着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对着国内不甘心灭亡的剥削阶级的反抗,面对着国外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侵略颠覆,又必须巩固、强化这种体制,以求生存和发展。加之当时世界上已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几十年来实行的正是这种体制,并取得了成功。而且,这种体制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又是如此符合、一致,经过几十年革命战争考验的共产党人对此驾轻就熟;还有,由于复杂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总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些国家封建主义基础未经资本主义的无情扫荡,所以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便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地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确立了,巩固了,强化了。

应该说,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前后的这一段时间里,是一种必须的选择,因而也是正确的选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但社会主义国家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战时都必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以集中力量争取胜利。所有后起的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中统一的体制,以求全力以赴完成发展任务。日本、韩国等都有这个过程。问题在于,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形势的变化,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开始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了。此时,正确的选择,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达成最终目的而选择必要的可行性手段、道路。遗憾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领导人,却未能审时度势地进行改革,而是愈加强化了这种体制,以求摆脱困境。强化的结果,是处境更加困难。这样,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他们真诚信仰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继续前进的枷锁。

错误不在于那个社会主义,而是由于把社会主义由活泼的科学变成了僵化的教条。

三、从教条社会主义到实践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科学走向了教条,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危机。这是为什么?

首先,这是由于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3〕,“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4〕,“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 我想恩格斯之所以能对教条化问题讲得这么明确、这么深刻,并不是他对百年以后的悲剧已有预见,肯定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他已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他才如此深沉恳切地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6〕。 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发展者的列宁对此亦有深切的感受,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7〕。 他们的后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取得初步胜利后便忘记了这一点,忘记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的特点和要求,恰恰把它当成了“教条”、“教义”。

其次,这是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而我们又未能认识、防止和改变的结果。

一方面,从历史的长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否定,而社会主义又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按照事物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否定即肯定,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等,便有了某种同一性。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平均主义等东西便会复辟。遗憾的是,我们并非“稍不注意”,而是“毫不在意”,甚至还有意追求这种东西,这样,出现教条社会主义就难免了。

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十分复杂,我们未能排除干扰,有步骤地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反而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教条化。

从外部原因看,5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等因素,导致了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进而兵戈相见,美帝、蒋帮和周边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使我们始终处于战备状态,因而未能从战时共产主义的阴影中走出。

从原因看,由于历史、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在上述外部因素的刺激下,我党主要领导人强化了个人权威和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从而在理论上借助于教条主义,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教条化。

第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作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表面看,它的道理很简单,但要坚持它,却很不容易;相反,倒是走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毫不费力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是真理,而“真理是全面的”〔8〕;“真理是过程”〔9〕;“真理总是具体的”〔10〕,真理也是历史的。多麻烦呀!哪里有本本主义,二值判断,绝对化、走极端,一刀切方便省事呢?“凡是马克思说了的,我们就照着办;凡是马克思没说的,我们就对着干”……这种做法既是唯心主义也是形而上学。它虽然祸国殃民,但好处也不少,最大的好处是保险。它保了个人的险,可以升官晋爵,却没有保国家的险,最后,是苏东剧变,亡党亡国。

第四,这也与我们的政治民主建设尚不充分有关。

建国以后,由于主要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个人崇拜已有苗头。党的“八大”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却未能制止得了,至“文化大革命”,这种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个人崇拜是与民主相对立,与专制相联系的,而专制与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又有诸多共性。当民主不充分,集体和人民不能制约个人时,那么,想及时扭转“军事共产主义”,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便是一句空话。没有民主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感谢历史,她给中国人民送来了一个杰出的儿子——邓小平;感谢时代,给我们奉献了它的精华——邓小平理论,这使得我们能够否定教条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

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最本质最明显的特点便是实践性。

打开《邓小平文选》,大量的东西是短小精干、简胆扼要的讲话、谈话、指示,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由这些短小的文章为载体建构起来的,特别是用一个个形象的命题来表述的,其中最著名的应是“猫论”和“摸论”。这“两论”仅是两句话,两个俗语,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春雷那样振聋发聩的作用,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此后的顺利发展。关于它的理论内涵,笔者已有专文阐述〔11〕。这里强调的是,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特点、特色——它是实践的理论,虽然它毫无疑问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体系性,但它并不着意去构建外在的逻辑形式。对于为什么如此,笔者在《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与阐释》〔12〕一文中已做过全面论述,这里想补充并特别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理论发展的进程看,总是分析——综合——分析,演绎——归纳——演绎,特殊——普遍——特殊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综合、归纳、普遍的阶段,是以往人类精神的凝结,它已为后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人当然要发展它,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应用中发展。当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面临重大挫折之际,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一座灯塔,使社会主义在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之后,又一次实现了从教条到实践的飞跃。他的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他的巨著铭刻在炎黄子孙的心坎里,他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照亮了新前程,他的理论开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就是实践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般、普遍,作为历史规律,在这里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如果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那么从科学社会主义到实践社会主义则是一次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了两件大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正是这一改造世界的伟业。实践社会主义的顺利进展,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胜利!

*收稿日期:1995—09—22

注释:

〔1〕〔7〕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卷)445、 (第4卷)290

〔2〕〔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1卷)122、(第2卷)301、(第4卷)459、4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39卷)406

〔8〕〔9〕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第55卷)168、 170

〔10〕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8卷)412

〔11〕吉彦波.实践论的新篇章——猫、摸、 闯新三论的内涵探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2

〔12〕见:桂海论丛.1994.4

〔13〕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作者简介:吉彦波,1951年生,山西芮城人,现为甘肃张掖师专学报常务副主编、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全国29省市百余家刊物上发表评论、论文200余篇,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7篇。]

标签:;  ;  ;  ;  ;  ;  ;  ;  ;  ;  ;  

科学的特征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