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012
摘要:城市滨水绿带不仅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功能,而且还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结合城市的文化氛围对城市滨水绿带进行有效的优化设计,可以营造出移步换景的美好意境,对改善城市的整体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波市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景观设计为例着力探讨城市滨水绿带人性化设计与文化培育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带;人性化设计;文化培育
1.城市滨水绿带设计存在的问题
1.1亲水性严重不足
在人文理念的关照下,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满足市政设施发展建设需要的层面上,要在符合城市公共设计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好满足人们的亲水游戏需要,切实发挥出城市滨水绿带的人文景观功能。但是,城市滨水绿带的亲水性设计严重不足。首先,滨水绿带多用块石砌筑的护堤坡岸,这虽然更好的满足了城市防洪和实际需要,但是忽略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不利于人们更好的享有城市滨水绿带资源。其次,破坏了水资源的平衡,严重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影响了城市滨水绿地吸收水资源养分。第三,限制了人们在近水区域的活动,削弱了人们对城市水体的整体感知,没能发挥出城市水体的休闲娱乐作用。
1.2空间范围十分有限
当前宁波早期设计的滨水绿带没能充分发挥出城市滨水绿带的旅游作用,不仅不利于游人的观赏,而且存在着空间隔离的问题。首先,城市滨水空间多用灌木封堵,严重的阻碍了游人的通行,造成空间上与游人的实际隔离问题。其次,隔离的绿带通常挡不住游人的脚步,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游人践踏草坪现象普遍,严重的破坏了城市滨水绿带的整体性。第三,有些开放的城市滨水绿带设计的出入口过少,城市滨水绿带实际过长,而且没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导致游人在滨水绿带逗留时间有限,存在滨水绿带资源使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滨水绿带游人如织,而有些城市滨水绿带游人较少,这种人为的不平衡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当前还存在着沿线单位侵占城市滨水绿带的问题,导致滨水圈开发受限,破坏了市民的城市滨水绿带共享性。
1.3绿化植物较为单一
城市滨水绿带作为人们的主要休闲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城市滨水绿带种植的植物由此不能仅考虑生态方面作用,同时还要具有观赏价值。但是,目前城市滨水绿带植物较为单一,往往沿线种植河柳为主。其次,城市滨水绿带植物种植没能充分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不利于激发游人的观赏兴趣,影响其实际作用的发挥。
2.城市滨水绿带人性化设计与文化培育的原则
2.1地域文化性原则
城市滨水绿带的设计要充分的彰显出地域性特征,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兼顾多种功能的前提下,尽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滨水绿带的实际需求。首先,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切实满足城市旅游、经济、历史文化的需要,进一步在城市滨水绿带的设计中考虑加入人文性的景观、文化娱乐设施、观景休闲区等。其次,充分的把地域性色彩强的文化融入其中,挖掘出水文化潜藏的独特价值,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水体融为一体,有效的通过城市滨水绿带带动城市水文化圈的整体发展。
2.2参与性原则
从市民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城市滨水绿带进行设计,是发挥城市滨水绿带功能的重要原则。首先,城市滨水绿带的基本构成和植物的引进要首先回答为谁设计的问题,要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市民的实际需要。其次,解决公众参与度不足的问题,为了有效的消除景观荒漠现象的出现,应当从公众的参与性出发,设计出大量可供游人参与的活动项目,有效丰富城市滨水绿带的功能性和适用性。第三,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滨水绿带的开放性,着力建成环型的滨水绿带开放系统,以便于游人的观赏游玩。
2.3生态性原则
实现滨水绿带的生态功能是滨水绿带建设的重要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在实际人性化设计目标和文化培育目的的同时,应当尽量减少人文景观建设对城市滨水绿带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有效维持滨水绿带的生态平衡。其次,从人性化角度对城市滨水绿带进行设计,要关注城市滨水绿带的整体性文化内涵,着力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角度,对城市滨水绿带进行和谐绿色设计。第三,达到生态与文化的和谐,力求实现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统一。并且发挥出文化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促进作用。
3.城市滨水绿带人性化设计与文化培育的策略
3.1构建开放的滨水空间
进行城市滨水绿带的人性化设计,必须开放城市滨水绿带,把以往相对孤立的城市滨水绿带个体构成统一的系统,进而满足城市居民对滨水绿带的需求,目前宁波市着力打造的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正是为了构建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作为宁波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的一处重要节点,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构建“开放、共享、连续”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时主要采用了一下策略:复合策略(立体):即在立体上打造复合、多层次的景观元素,充分利用亲水式的河坎与高台式防洪堤之间的高差,构筑多维的景观层次。重构策略(平面):通过保留、利用、改造和重构四种塑造手法,因地制宜,通过“可走、可跑、可骑”的三线慢行系统串联康体运动区块,实现各年龄层的共享空间。 接驳策略(拉伸与植入):通过对岸线的软化和亲水平台的设计,拉近水陆之间的关系,并且与小区绿地的有序对接,拉近与周边小区之间的距离。
3.2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城市滨水绿带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滨水绿带同样应当符合城市的精神文化氛围,满足人们对精神的需求。首先,结合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精髓,用现代性的景观语言更好诠释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其次,注重景观小品的地域文化特征,着力建成富有文化韵味的标志性景观。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项目所处的姚江流域,是宁波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示范区,是宁波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文化遗址”大运河宁波段的重要流域,本次设计中,我们对宁波文化的提炼是:江南水乡、运河特色、姚江文化。应具备“温婉、宽厚、灵气”的气质,整个公园以“水岸邻里.印象姚江”为设计理念,设计作为展示姚江母亲河文化带的载体,主要策略是在休闲带内植入母亲河文化,通过文化长廊、地雕、石刻等形式,将园区的文化内涵丰富起来。
3.3创造多样活动空间
提升城市滨水绿带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实际需求,发挥出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效率,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市民的共同活动需求。姚江滨江休闲带通过设置“风尚姚江区”、“水韵绿地区”、“绿色生活区”,分利用有利条件,贯穿三线慢行系统,将丰富的康体场地与舒适的休闲空间贯穿起来,打造一段宜居宜玩宜教的滨江休闲绿带,为这里的居住区营造一种新的绿色生活模式。
3.4具体的景点设计
设置丰富的景点是展现城市滨水绿带文化环境和历史氛围的重要载体。首先,完善主题广场的建设,姚江南岸滨江休闲带中设计有思源广场——以“水晕”的平面造型打造本区段的一个地标性广场,通过屋面集水建筑、水景(蓄水池)、下沉绿地、铺装纹路这几个元素不仅体现有教育意义的母亲河文化,还是展示“海绵城市”试验水广场,在欢乐的体验中接收城市文化教育。其次,结合沿岸的城市独有历史文化遗迹和古建筑,开发与城市滨水带有着的故事,进而形成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区域内留存有青林渡遗址,设计主要以保护借景为主,做好城市历史记忆的传承。
结论:城市滨水绿带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在滨水绿带的设计中应当充分的掌握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切实营造出富有人性化特征和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城市滨水绿带。为此,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滨水绿进行设计,从细节上反映城市滨水空间的文化特征,切实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参考文献:
[1]汪淑芳,苏继会.营造个性化的滨水空间[J].建筑与规划,2008 (22):28-30.
[2]林宇.城市滨水区生态规划方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78-80.
论文作者:何国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水绿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滨江论文; 游人论文; 空间论文; 宁波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