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50年代,由于不重视人口科学研究,对中国实际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盲目乐观,导致我国在人口问题上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其教训极其深刻,其严重后果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对人口这个中国最基本、最重大的国情没有进行深入的动态性分析与认识,任何全国性的社会经济政策都肯定不会成功。所以,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应当毫无疑义地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尽力为国家重大社会经济决策发挥思想库、参谋部和智囊团的作用,始终是它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各种科研活动也同样是紧紧围绕中国人口工作实践而进行的。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人口研究所诞生之初,所领受的第一批科研任务就是为中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筹备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刘铮、邬沧萍和林富德等教授向中央提出的“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对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决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今天,在面临21世纪各种严峻重大的人口挑战的时刻,中心应团结全国人口学界的力量,全力推动中国人口科学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国家社会经济重大战略决策服务,使中心真正起到参谋部、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一、中心的历史与特色
(一)历史悠久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于1974年正式成立,它是中国人口学研究恢复以后,全国最早成立的人口学研究所。在老一代人口学家的奋斗和耕耘下,它在中国人口学历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曾开创多项全国人口学界的“第一”。
1978年11月,受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重新审视苏联关于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理论和50年代批判马寅初时形成的传统人口理论。这次会议被公认为是中国人口学“春天的第一声惊雷”。
1979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代表团与国务院人口小组签署“谅解备忘录”后,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派出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刘铮教授为团长,邬沧萍教授、查瑞传教授、杨学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乐群同志为团员的全国人口学界第一个出国学术考察团,首先打开了中国人口学界国际交流的大门。
1980年,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支持下,人大人口所率先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外国专家讲习班,邀请了当时国际人口学会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所所长寇尔教授来华讲学,面对面地引进现代人口学分析技术,为后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培训了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同年10月,人口所又组织召开了中国人口学界第一个境内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人口学家北京圆桌会议,几十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外国人口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聚会在人口大国的首都——北京,深入探讨人口学前沿问题。这是中国人口学界国际学术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80年代初,人口所出版了第一套包括人口统计学、人口理论等在内的规范的人口学专业课教材;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部人口学词典;1979年招收了全国第一届人口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招收了全国第一届人口学本科生,198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人口学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全国人口学第一个、也是惟一的重点学科;1977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本人口学专业杂志《人口研究》;原人口所所长刘铮教授荣获人口学界最高国家级奖——第一届中华人口奖。
由于在人口研究和培训及国际交流方面起步最早,所以,在人大人口所基础上组建的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悠久历史和深厚学术积累的熏陶影响下,形成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踏实苦干、团结向上、宽容大度、民主开放的传统,从中心老一代的人口学家邬沧萍教授、查瑞传教授到已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人口学者身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优良传统的烙印。
(二)研究队伍整齐,结构合理
研究队伍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在中心研究人员中,有老一代中国人口学界的开创者,有留学归国,长期从事中国人口实际问题研究的中年人口学者,也有我国自己培养的硕士、博士和教授,老中青三部分研究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2.5∶37.5∶50,属于有后劲的增长型人口年龄结构。
研究队伍专业优势互补。虽然人大人口所原有的研究力量较强,研究成果较突出,但我们仍深深感到,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中心设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联合全国人口学界的学术骨干同心协力,一起奋斗。因此,在聘任中心研究人员时,我们充分考虑了研究队伍专业和地域的分布。现在的研究人员涉及人口经济学、人口统计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管理学、人口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社会老年学、历史人口学等专业,基本囊括了人口学的各个方面。
研究人员来自全国。研究人员除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外,还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国家计生委的直属科学研究机构——中国人口信息与研究中心,体现了研究队伍构成上的开放性、全国性和优势互补性。
(三)资料丰富,研究条件优越
中心现有中文专业图书2.2万册,外文图书1.1万册,中文报刊62种,外文报刊84种,是全国高校人口研究机构中专业图书资料最丰富的单位,特别是1万多册专业外文图书,基本囊括了国际人口学界各种主要的经典著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心拥有自己的公开学术刊物——《人口研究》杂志。这是中国人口学界最早的专业杂志,在历次中文期刊评估中,都被评为核心期刊,是人口学界的权威专业杂志之一。
中心拥有人口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其中人口学硕士点和博士点都是全国人口学界最早批准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后新设立和批准的,目前全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设有这个专业博士点。
人口学虽然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被划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但从人口研究的性质和范围看,它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性的学科,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环境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它在社会科学方面学科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各学科专家学者云集。这种优越的多学科环境为人口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学术条件。
二、21世纪人口学发展的展望
20世纪是人口科学繁荣和普及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人口科学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紧迫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否则,世界人口的前景将比今天预料的严峻得多。
21世纪将是人口科学进一步发展、成熟的世纪。在新的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转折时期,都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矛盾。因此,人口问题仍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从发达地区来看,目前尚未看到人口缩减趋势的尽头。在新世纪中,持续的低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和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仍将是各国共同存在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过低的人口生育水平、人口零增长以至负增长、人口继续老龄化和“高龄化”、劳动力的老化与短缺等,将会给各发达国家带来多方面的挑战。
在新的世纪中,发展中地区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则更为复杂多样。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生育率将先后达到更替水平,随后将出现长短不一的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加速老龄化、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协调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等,都将现实地摆在各个发展中国家面前。人口科学要对世界及各国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表,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后果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技术方法讨论。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人口问题不仅多而且复杂,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所有类型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科学研究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虽然我国的人口科学起步较晚,但是实践的需要使这门新兴科学迅速成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有老、中、青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在积极推进人口科学研究,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建立起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多层次的人口科学人才培养系统。
通过多次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和定期的人口普查、抽样调查,中国已拥有丰富的人口信息资源,为人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近代到现代,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作为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长期因素,还将继续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人口政策也将继续具有全局性意义。这些又为中国人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迈入新世纪,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做出回答。
1.中国人口发展展望与战略抉择。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不发达的条件下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在新的百年,人口增长将进入零增长以至负增长阶段。确定适宜的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政策保障体系,事关全局和民族的未来。
2.总结概括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道路。中国的人口转变和人口政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更是在世界上创造出一个“奇迹”。对这一成功又与众不同的人口转变道路进行总结、概括、升华,将是中国人口学界对国际人口科学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3.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尚不发达的背景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十分巨大和复杂。对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是新世纪中国人口科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4.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近两年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活跃,但是仍需深化。其中包括需要进一步探讨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的问题,等等。
5.人口与健康。不仅涉及人口的生殖健康,而且包括人口的出生质量、中老年人口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在宏观(人口)与微观(个体)两个层次上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生育质量和生命质量。
此外,还有众多以往涉及不多但在新世纪将日益突出和显现的问题,如:如何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的问题;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开发和利用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问题;数亿人口的迁移、流动及城市化问题;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及由此产生的“婚姻挤压”问题,等等。
实践要求中国的人口科学研究不断开拓创新,拓展研究领域,确立新的视角,积极发挥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的优势。在深入研究全局性重大现实问题的同时,努力推进人口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性研究。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科学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三、中心的发展设想
中心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在学术水平、队伍素质、软硬件设施和科研管理方面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前列的科研机构。其具体设想是:在近期内,首先建成一个全国性人口研究平台,一个人口学人才培训基地,一个学术交流窗口,一个国家决策部门的思想库。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在重点研究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中心决定在最近几年内,先确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人口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政策;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50年代中国人口理论研究上的停滞、偏差给人口实践带来的曲折、艰辛和教训,令所有中国人口学者刻骨难忘。而70年代人口理论研究突破禁区获得发展以后,对中国计划生育事业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更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在这方面,人口理论研究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伟大的中国人口实践的要求。因此,人口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整个21世纪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口政策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国后国家最大的决策失误之一,也正是没有及时重视和研究人口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在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作为一个起关键作用的长期因素,已受到国家领导层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口政策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具有的全局性意义正日益显现。因此,在对人口现象和规律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人口政策研究具有实践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将十分巨大而复杂。老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是制约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老龄化问题研究越来越关注,但总体上看,研究还是处在起步阶段,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和社会经济后果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老龄化的宏观对策研究上,成熟的建议和政策设计方案还显得比较少。根据学术界专家预计,21世纪中国老龄问题的重要性将不亚于20世纪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重要性。如果在老龄问题上发生失误,它的后果甚至会比我们在50年代人口问题上失误的后果更危险。因此,未雨绸缪,及早地、全面地、迅速地开展本方向的研究,为中央制定正确的老龄问题对策提供智力支持,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能否在21世纪中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