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_教育论文

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_教育论文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生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0)05-0064-0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都一再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人生观教育同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三十多年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状况与时代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2000年7月,第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高等学校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

一、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教育方法,是指教育主体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和技巧等等的总称。教育方法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和教育目的达成的重要因素。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所依存的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教育环境是确立教育理念、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重要参数,教育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变。相比于改革开放前,当今中国人生观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经济上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蕴含着“天生”的平等精神和个体独立意识;它遵循价值规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同时市场经济还存在着自发的财富分配过程中两极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使人们对个人的物质利益越来越重视,而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收入差距的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心态,使中国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和加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日益频繁的交流与碰撞,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政治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巨变”,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这无疑会对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严重影响,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种影响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进,唤醒并不断强化着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从文化上看,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文化世俗化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以往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价值,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格局。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以上就是当今中国的人生观教育所面临的环境,这种状况表明,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只有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在当今中国,人们把人生观教育的内涵表述为:“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追求人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实践有价值的人生。”[1](P3)在这一规定中,“人生的整体和谐”是确立人生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标准,它意味着在人的发展中应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起来,也意味着人生观教育内容应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实现整体和谐。正因为如此,过去重视精神价值而轻视物质利益的“圣徒”性教育内容被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和谐发展的“凡人”性教育内容所取代;价值独断主义的教育内容被以“底线价值”为基础的多元价值内容所取代;强调人性中的阶级性、政治性因素的教育内容被阶级性和人类性相结合的内容所取代。教育内容的这些变化表明,以往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中主要依靠政治手段调控或感性经验灌输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不行了。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人生观教育是一种导向性教育,这一特点使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过分看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而现时代的教育理论认为,国际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教育者的单一主体性也被主体间性取代和超越。这种承认教育多极化主体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存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它不再是教育者的“填鸭式”的单向的教育灌输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彼此通过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提高的活动。[2]这一新的教育理论必然要求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消除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在新的人生观教育目的面前,呈现出过时、滞后和不适应现象。首先,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严重“单向度”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单纯注重单向交往,易导致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单向灌输成为主导的教育方法,过分强调群体本位、轻视个体本位,“较多地看到社会价值而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3](P348),忽略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缺少一种平等关系。另外,在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态度,实践有价值的人生的方法上,过分注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培养、过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形成,不认同个体在思想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层次性、差异性,使人生观教育一味的朝“成仁成圣”方向发展,导致教育方法的一刀切和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单向度。其次,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严重“大而空”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权威手段而忽视情感手段,使教育流于空泛、浮于表面,无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持久。再次,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存在结构性缺失,与现代社会教育总体发展趋势不适应。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注重微观教育活动即具体教育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尤其是注重学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缺乏宏观层次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要素和中观层次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更缺乏对宏观和中观层次教育方法体系的结构性及其协调机制的研究,使人生观教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不能取得实效。另外,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方式过于对象化与政治化。过于对象化容易导致教育方法理论的狭隘性,过于政治化容易导致教育方法凝聚力和实效性散失,降低它的化解人们的思想症结、调适人们的心理情绪等的社会功能。这种状况也要求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必须创新。最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评估体系落后。首先是评估体系的对象层次性不清。不同的教育对象应有不同的评估体系。其次在评估指标上重“量”轻“质”,人生观教育效果的考核就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最能体现学生人生观实际状况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却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缺失导致教育对象的知行脱节,使人生观教育流于空谈,流于形式。要克服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就必需进行方法创新。总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进行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全体成员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有方法上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并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性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人类的教育活动,按其教育内容和目的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知识性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关于人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事实性理解,着眼于“事实性陈述”,其目的是求真;价值性教育则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关于人的生活世界并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种种关系的应然性理解,着眼于“应然性导向”,其目的是求善。知识性教育是基础,而价值性教育则是统帅,是灵魂,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生观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教育,从教育方法而言,在合理运用知识性教育方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其作为价值性教育的特殊性,改变过去人生观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践行的做法,把知识性教育和价值性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有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

从人生观教育的宏观过程看,它是一个包括确立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评估教育效果的过程,每一个环节应有各自的方法,它们应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方法体系。从人生观教育所涉及的教育主体和教育途径看,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社区)、企事业单位是人生观教育的承担主体,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事业单位教育则是人生观教育的途径。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事业单位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理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主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利益取向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教育内容、目的的差异,并进一步引发教育方法上的差异,甚至使不同途径的教育方法发生冲突,严重影响人生观教育的效果。例如,学校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民主讨论和平等对话;家庭教育则往往会凸显家长的权力,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单向灌输;社会教育因其组织性不强,其教育呈现出松散性与随意性,其方法则有极强的经验性;企事业单位教育则可能更多依赖物质刺激,在教育方法上采用赏罚机制等等。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育目的的统领下,注意不同途径教育方法的协调,以免使不同的教育途径发生“内耗”,影响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从人生观教育的微观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包含了价值认知、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的系统过程,上述四个环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而在教育方法上理所当然的各有不同。人生观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上述四个方面达成统一,形成健康的人格,避免知、情、意、行的相互冲突。这就要求上述四个环节的教育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能相互冲突,而应该统一和协调。

第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人生观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文关怀就是要在人生观教育中关注人的感受和多方面的需要,创造条件去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引导人们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实现的过程中去获得幸福的感受。心理疏导就是要关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益趋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带来的心理不适和心理疾患,引导人们用和谐理念想问题,办事情,培养人们豁达、乐观、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人生观教育的人性化要求,有利于增强人生观教育的人情味与说服力,从而提高人生观教育的效益。

第四,与时俱进原则。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支持,进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以提高人生观教育的效益。

三、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设想

如何进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高等学校,无论是校长、教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工作的责任者。但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的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职教师,我们根据多年来教学的经验,以及这门课中人生观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变革的趋势,提出几点设想:

第一,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教育方法理念是一种关于教育方法内涵、作用和功能等等的思想或观念。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单纯强调经验运用向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转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因其在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个体性差异,往往会形成相应的独特的教育方法,但经验的个体性、境遇性色彩非常浓厚,对不同对象和不同情景的适应性差,因此,需要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出带有一定普适性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当然普适性的规律常常以具体性的抽象为前提,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将其与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情景结合起来,这又离不开特定经验的运用。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的理念,强调的是普适性方法在具体情况中的灵活运用。

二是从教育方法上的权力压制型向教育方法上的平等性要求与权威性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一方面,现代主体间性教育理念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该结合起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因此,单向灌输、权力压制的方法,在现代人生观教育中应当舍弃,而代之以平等对话、相互讨论和研究的方法。另外,人生观教育又是一种“导向性”教育,这种导向性要求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这样才能实现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权威不同于权力,权力是外在赋予的,而权威则是因教育者的学识、才华、行为示范以及人格魅力而自我生成的,权力导致的是压力,而权威导致的则是亲和力与信任力。教育者的权威性应当在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和讨论、研究中体现出来。

三是从注重单独的方法要素功能的优化向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根据整体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在系统结构中,如果不考虑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那么单纯对某些要素甚至对所有要素都分别进行优化,并不能够增强系统整体的功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同样是个整体结构,不同的方法侧重点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人生观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中,要特别强调不同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理念忽略对由方法要素构成的系统的整体功能的优化,例如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其结果就是导致受教育者知行脱节;体现在教育方法的研究中,就是对某些教育方法研究多,而对另一些教育方法研究较少甚至根本不予关注,例如重视学校教育方法的研究,忽视家庭、社会教育方法的研究;又如注重微观教育过程的方法研究,而对宏观的教育方法包括目标决策方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方法、效果评估的方法就重视得不够。人生观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从分散地注重个别要素功能优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确立注重要素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新理念。

第二,教育方法结构体系的创新。依据对人生观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分析,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包括确立人生观教育目标的方法、确定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方法、制定人生观教育计划的方法、实施并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人生观教育效果评估的方法等。具体来说,这一层次的方法主要有:1.调查研究的方法。人生观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选择和计划的制定,都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例如,人生观教育目标就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工作、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等,制定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不应搞“一刀切”,而这就需要扎实地调查研究。同样,计划要有可行性,在制定计划前也需要调查研究。效果评估更是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为后续教育活动提供依据。2.借鉴比较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借鉴国外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一些方法,像日本,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就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这样使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制定的计划也便于实施。

第二个层次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中观结构体系。人生观教育的中观结构体系是指人生观教育任务的主体承担者所运用的方法体系。人生观教育是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要大力研究不同人生观教育途径的特定方法,并且要通盘考虑这些不同教育途径中的教育方法协调运行的机制。例如,学校教育应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家庭教育可通过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强化受教育的认知和行为践行的自觉性;社会教育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新闻、影视、广告等都应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个层次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微观结构体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微观结构体系是指具体的人生观教育活动中的方法体系。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人生观教育活动都包含的价值认知、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方法也应有自己的特殊性;二是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人生观教育是“终生教育”,而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阶段在身心、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两种情况决定了在人生观教育的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都应有相应的方法。

第三,方法运用的创新。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每一方法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方法运用的创新首先是要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协调;其次,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完善各种方法的已有功能,发掘其潜在功能;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影视传媒等手段,融不同的方法为一体,优化各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整体功能。

标签:;  ;  ;  ;  ;  ;  ;  ;  

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