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下)_计划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下)_计划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经济论文,之二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开始恢复经济和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完成了这些任务。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后来由于犯了“左”的错误,特别是十年内乱,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出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邓小平的著作和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计划经济理论,在中国现时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了具体运用、改变和作出了新的发展。邓小平著作和中共中央的决议中,都认为我国现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当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会相当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只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所以不可能实行马列主义中所论述的那种计划经济理论,而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论述了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方法,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

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说:“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31〕他发表这篇讲话时,中国还在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层层下达,一直下达到厂矿企业和生产队。厂矿企业和生产队按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由国家有关机关调拨。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职工由国家有关机关分配;职工的工资按国家制订的工资标准由企业发放。农业生产队生产的主要农畜产品,由国家有关机关统购派购。实行这种计划经济,使厂矿企业和生产队没有应有的自主权。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会使它们动脑筋想办法,厂矿企业会努力增加生产;生产队也会想办法把土地、水面等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增加各种农畜产品的产量。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必然要突破实行的计划经济,这就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阐明了实际经济条件。

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32〕邓小平在这段话里,阐明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内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他所说的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是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时,需要运用计划调节为主时就用计划;需要运用市场调节时就用市场,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为主时,就不需要考虑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因为在厂矿企业和生产队自主权扩大后,它们需要交换。也不是实行市场经济,就让国民经济发生无政府状态,要由计划进行调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被相互运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行的形式上,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如国有企业进行商品的生产,生产出商品之后,也要进行交换,把商品作为商品卖掉,收回货币资金,重新购买生产资料进行扩大再生产。这种买卖关系,有些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国有企业同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国有企业同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之间发生的买卖关系,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市场经济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要灵活一些。邓小平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点。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3〕他在这里阐明了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时,应根据当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灵活地不同程度地运用不同的两种调节机制。邓小平所说的调整时期,是指在1989年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时期,当时由于上马的基本建设项目太多,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需矛盾加大,物价上涨过快,要适当降低当时的经济发展速度,适当紧缩通货,把物价适当降下来,可多采用一点计划经济的方法。这只是一个例子。除上边所说的调整内容外,在调整产业、部门、行业之间较大的比例结构时,也要多采用一点计划经济的方法,使国民经济内部结构更快地趋于合理化。在多采用一点计划经济时,同样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发生较大的波动时,由市场进行调节。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4〕又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5〕他在这些话里,阐明了仅从计划和市场这两个范畴各自的含义来说,它们既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两种方法或手段。它们各自的社会性质,以它们各自服务的社会性质为转移,这就否定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表现的观点。计划和市场既然是两种方法或手段,以哪种方法和手段为主,能更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采用哪种方法,这就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除了人们模糊的认识。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说,只搞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6〕他在这些话里所论述的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为了解放和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他阐明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和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的实践已证明,只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就没有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所以能解放和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是计划经济为国民经济制订出了长期发展计划,又会及时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调整,这就为企业发展生产创造了宏观经济条件;实行市场经济,企业既需要有应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会激发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要想办法发展生产,增加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必须发展企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劳动者使用各种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时所发生的力量。所有公有制企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就发展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料,使国家富强起来,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不断得到逐步提高。

对外开放要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说:“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37〕“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38〕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的大国,要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据我国自己的实际经济条件要自力更生外,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实行对外贸易,把我国生产的相当一部分产品,输出到外国市场上去出售,同时要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引进对我国适用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需要的技术人才,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方法落后、技术人才不足,是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存在的困难。如果关闭起国门,不对外开放,只实行计划经济,就难以克服以上困难。为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等,必须对外开放,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都进行了清楚的论述,是指导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二,中共中央决议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中共中央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次全会,在党的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和各届中央委员会的有些决议中,以邓小平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为指导,同时又对过去的计划经济进行了总结,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说:“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我所看到的中央决议中,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该决议的全文看,其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国有企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企业生产的是商品,就要进行交换,交换就要有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结果,必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在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时,市场调节起着辅助作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力发展起来后,社会主义市场就会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

主要生产、流通以计划为主和部分生产、流通由市场调节。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作用。这一部分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补充。……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39〕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有些是有计划生产的商品和另一些有计划生产的商品相交换,例如国有钢铁企业生产的钢铁,出售给国有机械制造企业;国有机械制造业生产的冶金机械,又出售给钢铁冶炼业等。即使是有计划的生产的商品和交换,既然是交换,必须是相互交换,在交换中不能一方吃亏,另一方占到便宜。这就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从而价值规律就会起调节作用。但交换不可能只限制在这种范围内,不可能是某些有计划生产的商品,只和另一些有计划生产的商品相交换。有计划生产的一些商品和不做计划生产的一些商品也会相交换。例如,国有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某种机器,就会出售给不做计划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国有企业作为劳动资料;有计划生产的机械制造业的职工又要购买不做计划企业生产的生活资料。有计划生产的某些商品和不做计划生产的某些商品相交换,更加需要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所以,有计划生产的产品和不做计划生产的商品之间的交换都需要遵循价值规律,都需要有市场,由社会主义市场进行调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中说:“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而价值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大家都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某些商品供不应求时,它们的价格会高于它们的价值,求过于供时,它们的价格会低于它们的价值,只要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生产,生产的商品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的形式,来发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要使公有制企业的生产能有灵活性,必须“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40〕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实体,依据市场供求的变化,灵活进行商品生产,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现代企业,应是产权清晰,即国家出资构成的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对这部分财产,有支配、使用和处置权;权责明确,即国家有关经济管理机关对企业应有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以及企业应有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要有明确的划分;政企分开,即政府经济机关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采用宏观调控的方法,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科学,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达到科学的、先进的水平。建立这种现代企业制度,能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的变化。建立起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使各地区、各城市企业生产的商品能在全国范围自由流通,商品的购买者能在本地市场上选购到全国企业生产的商品,促使各企业生产适销的商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各届中央委员会几次全会的报告中,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越来越清楚,其内容都是要给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它们会主动地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激烈的竞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都想尽办法,扩大它们的生产,使它们生产的商品占领更广大的市场,增加本企业的盈利。因此,各企业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在竞争中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是企业要生产出优质的、适销的、和其他企业生产的同类同质量的商品相比价格又较低的商品来。这种商品不论是作为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还是作为居民生活用的消费资料,购买这种商品的人数都会增多起来,企业生产的规模就会不断扩大,盈利也会不断增加,就能在竞争中取得盈利;否则企业就必然会发生亏损,以致破产和被淘汰。

企业必须组建起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加强管理。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应在企业上级党委和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主持下,由企业广大职工推选组建起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在企业领导集体中,特别是经理(厂长)和党委书记,不仅要真正精通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对本企业生产经营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又廉洁奉公,能团结广大职工,得到广大职工的信任。企业要制订出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规定每人在一定生产时间生产的数量;还应制订出每个岗位和每道工序加工出的在制品的质量标准和物化劳动及活劳动的消耗数量;企业的财务必须向全企业职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企业要及时进行技术更新,采用新的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以提高加工能力。对广大职工,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措施,如开办业余夜校,定期进行轮训,有计划地提高其技术水平,提高其加工工艺的能力。对市场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应及时进行科学预测,要定期投入必要的资金,以研制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企业的各级领导要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电视网络对企业生产各单位、各道加工工序上的职工操作规程、加工的在制品数量和质量进行监视。对能超额完成各种定额的职工,除领取应得的工资和资金外,超额完成各种定额的部分,给予应得的奖励;完不成定额的,给予应有的处分。使企业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生产出适销的质优价廉的商品来。许许多多企业都在市场竞争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从而也取得更快的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商品生产的某种盲目性,会给公有制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还应看到,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它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41〕这种盲目性,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所证实。当某种商品在市场畅销又能取得盈利时,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大都不去认真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要量,不去研究这种商品能在市场上畅销多长时间,不去研究不久的将来市场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生产某种商品能够暂时盈利时,不仅原来生产这种商品的各企业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有些地区的经济管理机关和一些原来生产其他种类商品的行业,也会投资建设生产这种商品的新企业。企业不能仅看到这种商品在当前市场上是畅销的,就去尽量扩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当市场上某类商品畅销和价格也高时,可能正是或快到需求达到饱和程度之时,生产这类商品的所有企业再继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生产出的产品就不可能销售出去,致使大量产品被积压,企业收不回货币资金。企业缺少货币资金,难以进行再生产,以致发生亏损。对生产能暂时盈利的新建企业,它们根据所能占有资金的多少,建设生产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本应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新建的企业生产规模却很小,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加工的零部件,质次价廉,不可能销售出去,企业建成之后,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以致发生严重亏损,甚至破产,浪费了大量国有资金。这些情况都是商品生产盲目性所造成的。

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展时常不协调。例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调动起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曾取得一些发展。后来由于对发展农业扶持不够,对农业投资少,农田水利设施有些被破坏,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特别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过去有一段时期内,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近几年来多级政府从多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又例如,工业中的机械制造业,应该有较快的发展,也应该能不断制造出先进的、新型的机器设备,因为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机械制造业,制造出的先进机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都少。许多企业机器设备陈旧和老化,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时,大都是从经济技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如不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生产技术上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以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在工业中有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企业,如轻工、纺织、服装行业中的企业,发展比较快,建设起来的这类企业数量相当多,生产的这些产品被大量积压,许多厂房、劳动者被闲置,以致造成大量物资、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波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很高的,适当的高速度是必须有的,但也出现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后又不得不进行调整的情况。80年代后期,为了加速发展经济,大量增加投资,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建设许多新企业,增加流动资金的投入,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于是进行了调整,降低了投资规模,才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92年以后,又一次发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行货币适度从紧的政策后,经济发展又逐渐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又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由此可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出现盲目性、不协调性、发展不平衡性。

第五,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和有适当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邓小平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邓小平在他的一些著作中,阐明了国家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

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邓小平的关于“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论述,阐明了运用市场经济进行调节,不能把计划经济完全去掉,不能完全不用计划调节。他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42〕在促进国民经济运行上,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即使全国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都能保持合理均衡的发展,必须用计划进行调节。建设重点项目,需要用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人力,也必须用计划调节的方法。例如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京九铁路等大型工程,只有用计划调节的方法,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建成和投产。

中央要有权威。邓小平说:“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事,怎么行呢?”〔43〕“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44〕宏观调控,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的经济管理机关进行的。要使宏观调控能真正顺利实现,中央必须有权威和说话算数。这种权威和中央领导说话能够算数,表现为中央关于宏观管理的决策和说的话,下边必须坚决执行,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中央有权威,做出的决定下边严格地去执行,说的话下边去照做,才能达到宏观调控要实现的目的。当然,中央管理的方法也要变,只管大的问题,只管方向的问题。

邓小平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既阐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同时又阐明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中央决定中关于宏观调控的论述。在几届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对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经济管理机关的职能,也作了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说:“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制订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的工业建设;汇集传布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调节手段;制订并监督执行法规;……”这里明确了国家经济的职能,不再制订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的计划。又说:“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是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在中央的这个决定中,阐明了今后实行国民经济计划,主要任务是调控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能大体上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国家制订的计划已是粗线条的,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已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在这些话中,虽然阐明了国家制订的经济计划只是协调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大企业之间的计划;只是协调中央与各地区之间经济运行的计划,不再对企业制订指令性计划,但国家还需制订和计划采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使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能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的要求。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区的配置,由市场起着基础的调节作用。而市场在调节中的基础作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现的,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仍需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就巨大。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以百分之九点九的高速度增长,生产力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已有了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到2000年人口增加到十三亿多,人均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和超过,使人民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平。但我国在经济上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使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

按可比价格计算,在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GDP 共计增长66.3%,平均每年增加10.7%;工农业产值共计增长59%,年均9.7%;公有成分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55%,年均9.1%。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GDP共增长46%,平均每年增加7.9%;工农业总产值共计增长46%,年均7.9%,公有成分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41.3%, 年均7.1%。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GDP共计增长76.3%,平均每年增加12%。工农业总产值共计增长107%,年均15.7%; 公有成分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75.2%,年均11.87%。〔45〕

这一成就无疑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79页。

〔8〕《列宁选集》第3卷,第545页。

〔9〕《列宁全集》第28卷,第18页。

〔10〕《斯大林全集》第4卷,第343页。

〔11〕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6页。

〔1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32页。

〔13〕《列宁全集》旧版第4卷,第44页。

〔14〕《列宁选集》第3卷,第455页。

〔15〕列宁:《关于人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16〕《列宁全集》旧版第32卷,第377页。

〔17〕《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61页。

〔18〕《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82页。

〔19〕《列宁选集》旧版第350页。

〔20〕《列宁全集》旧版第31卷,第380页。

〔21〕《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11页。

〔22〕《列宁选集》第3卷,第168—169页。

〔23〕《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99—401页。

〔24〕樊亢、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第31页。

〔25〕《列宁选集》旧版第4卷,第394—395页。

〔26〕樊亢、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第39—40页。

〔27〕樊亢、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第42—43页。

〔28〕樊亢、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卷,第43页。

〔29〕原苏联阿拉赫维尔疆:《苏联国民收入》三联书店,1959年,第50页。

〔30〕樊亢、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下卷,第111页。

〔3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第25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页。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3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3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4页。

〔3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1日)。

〔40〕《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第2—3页。

〔4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第17页。

〔4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17页。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页。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8页。

〔45〕《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

标签:;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下)_计划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