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①
王晓川
摘 要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了经济行业的各种定律现象以及经济体的整体性的行为,例如经济波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拥有很强理论性,以及很多争论点的学科。所以,在《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对于这门复杂科目的理论掌握速度以及运用能力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素养。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方面的研究选择了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这一个独特的视角,将国民收入作为研究的核心理论,并通过这些来研究经济波动、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处在经济生活的作用以及地位等。《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该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因此,学好《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这样定义经济学:“经济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教条,它是心灵的一种工具,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针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它的理论性较强,如何使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快速并深刻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则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因此,《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存在其显著的必要性。结合《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可以认识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因为其内容的复杂以及概念的抽象性在课堂上不易被讲解清楚,因此不同于其他的应用学科。经济学的理论与假设前提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形成。假使这里面所设立的条件放宽,那么有一部分的理论就会因此而不成立。学习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把握经济运行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提升现实生活水平,但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单纯地面对教材中深奥复杂的理论观点以及陌生晦涩的专业术语,就算教师能够直接告诉学生各种经济模型的直观含义,缺少相应的实践,多数学生依然对这门课一知半解,或者完全弄不清楚。这一问题的存在将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质量。
一、 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优势
为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且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能够使学生自主分析各种典型性非典型性的经济现象,并且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合理的解释。《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寻找发现并结合相对应的通俗易懂的实际案例,然后配合讲解艰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点以及理论模型。以实际案例为教学素材不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还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具体性、实用性以及生动性。案例教学方法不仅使《宏观经济学》简单化,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具备其独特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采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率效果更佳,再通时间早、方便给药、药物作用时间长,临床效果好,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较理想的溶栓药物。
(一) 弥补教学材料不足
在《宏观经济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案例少、语言表达描述刻板的经济学类书籍,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于课程教材的枯燥无味失去耐心,从而导致对于这一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必要的时候,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搭配适当的情境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的活力以及趣味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相关性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弥补课堂讲授不足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课堂的知识流动是单向的,通常都是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的。传统课堂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到了结课考试之时才发现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的,没有办法灵活应用。但是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双向互动性地交流,在课堂案例分析中能够共同参与讨论,共同思考经济行为现象,能够一起协作,一起解决课堂问题,共享知识以及思维,让课堂上不只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真正能够做到双向性地互动教学,互相学习。
完善学业指导体系。学业指导教育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专业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确定学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效地提高学业指导教育质量,定期对学习指导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第一,成立学业指导中心,全面规划学业指导资源。第二,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多维度学业指导。第三,根据“互联网+”学业指导模式建设的实践平台,并从学业指导的教师团队、知道内容、服务平台、评价体制四个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第四,落实线上线下多方互动,达到学生评价、教室评价、数据分析等多角度的评价体制。将学业指导工作深入落实细化到不同学业背景的每个大学生中。
(三) 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模型全部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情景案例中来。能够真正地做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实践出真知,而不是纸上谈兵。在案例教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将会经常性地提出与知识点以及理论观念相适应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思考,以及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才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无形地锻炼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即时性的口语表达能力。不管从什么角度什么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都应该是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设定必须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整个互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机会,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当众演讲能力以及即时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需求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 如何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事,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最具有关键性的一步就是有效地推动现代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改革。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推行启发式教学,以此来提高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其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教授与讨论结合起来,带动课堂学习氛围。再者,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让学生提前自学练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适应能力,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学生自学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班级分成以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分队。每个小组能够同时进行不同的专题研究以及案例分析,在每周的课堂上定期定量地向班级的同学汇报各系小组这一周来的学习成果以及研究体会。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让小组自行准备专题汇报,以及自行进行案例讨论的方法,不断地培养学生通过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进行问题观察、案例分析以及现实经济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李思霖.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J].经济视角,2011(11).
[2]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
①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6QG0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J180507)。
作者简介 :
王晓川,北京市,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