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思考与探讨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的思考与探讨_全球化论文

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当我们日益走近21世纪的时候,“全球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全球化”究竟何所指,它的含义是什么,各个学科似乎还有很大的争议。

哲学家:所谓“全球化”,我想指的是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同时,处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整个地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寻求通过协调和以合作的精神解决这些问题。

历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之所谓“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实际上,这个过程从地理大发现的时候就开始了。美洲的发现,标志着两半球文明之间的隔绝的结束,地球真正成为一个世界。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过程应该说是在本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到来的,这当然是与日益便捷、快速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分不开的。

科学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说,全球化以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前提。具体地说,二战后,洲际飞行、载量大、速度快的航空器的使用普遍化,与大大改进了的其他交通工具共同构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而通信卫星的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直接促成了全球通讯和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一个网络化的世界。只有这时,我们才可以说人类已经全球化了。这就是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的结果,当然,作为一个过程,全球化并不会就此结束。

经济学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全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如国际贸易、市场准入、外汇市场、跨国投资、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以及诸多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体,等等,这些现象都还在继续发展。历史跨进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世界市场的出现和世界经济的产生。人们注意到,在当今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发展中国家需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发达国家也需要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市场。只有落后国家的经济也发展了,发达国家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最近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关注。这就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或问题,都会对全球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也离不开世界市场。

哲学家:但是,全球化并不仅仅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过去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只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天地,因此,人们的社会化过程都不能不打上民族的印记。而今天,养育我们的水土早已突破了“一方”的狭小范围,甚至已经超出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产和制造品,而且,你只需要按一下电钮,就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到国际互联网上漫游。这样,人们所接受的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在内的各种信息都全球化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全球化了,这就产生了所谓“地球人”或者说“全球人”的问题。

历史学家:的确,今天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例如,国际犯罪、毒品走私、艾滋病的蔓延、核武器扩散、全球温室效应和环境的恶化,等等。

主持人:照此看来,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到世纪之交的必然趋势,我们又该怎样适应这个趋势呢?

科学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首先是机遇。现在,新理论、新技术在国家之间传播的速度加快了,某种新的理论、技术一产生,很快就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所共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计算机芯片迅速地不断地更新换代,电脑软件也不断升级,新一代的产品从问世到由国际市场传到我国的时间一般不过半年。因此,由于世界范围的交往,我们有可能学习吸收各国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同时也宣传和介绍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为推动全球化过程朝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例如,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参加的“阿尔法空间站”计划,就是人类共同探索反物质的伟大行动,是全球化的一个生动事例。这个计划确实可以被看成是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其实,这类事件已经是层出不穷。譬如,超导技术、克隆技术、南极洲探险,各国科学家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它们表明,尽管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地球的关系上,共同的利益在不断地增多。因此,我们对全球化应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经济学家:但是,全球化并没有消除竞争。新理论、新技术为人类所共享,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更不意味着别人会主动无偿奉送。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化意味着国力竞争的范围和规模全球化了。这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就在于:你必须积极地、自信地参与全球竞争。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的全球化以及世界的网络化既然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中华民族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地、自觉地适应这个趋势,积极地参与这个过程。竞争是需要交流的,好比体育运动,一支球队必须经常参加国际间的比赛,与其他国家的优秀球队交流切磋技艺,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本国的球员可以到国外去打球,本国的球队也可以引进外国的球员和教练。几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在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只有坚持开放,更新观念,改革不适应这个趋势的旧体制,学会按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的规则办事,把自己融入国际社会,才能接受挑战,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否则就会被动,就会被国际社会淘汰,被开除“球籍”。有人对与国际惯例接轨有一种疑虑,担心这样会不会损害国家的主权。其实,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接受国际惯例,而在于你怎样去接受。我们并不只是被动地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或者让别人来对我们指手划脚,因为我们在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同时也要成为制定国际规则的参与者。但是,你首先得参与,而不是自我排斥。

主持人(对哲学家):您刚才说到“地球人”,似乎是说产生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文化。

哲学家:对了。我所说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全球化了,正是意味着形成了一种“地球文化”。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完成的,今天,人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他就处在来自全球的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在享受着同时也接受着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得他首先成为一个地球人,然后才是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巴西人等等。当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依然在相当的程度上保持了它们的特性,但它们又进行了部分的融合,成为地球文化的一部分,所谓地球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尽管人们仍然保持了各自的民族特性,尽管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中的主体,但是,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特性:既有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也面临着威胁人类生存的种种全球性问题。

主持人:这种全球文化的产生,是不是意味着将会产生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呢?

哲学家:我以为,这种文化不是将会产生,而是已经存在了。人类是一个整体,当然存在共同的利害、共同的价值判断。

科学家: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首先面临的是这个世界,它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它与世界、与自然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我前面说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如果不承认全人类的共同的利害、共同的价值判断,这种合作就不可能成为事实。

主持人: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民族利益、主权国家的利益就可以被忽视了呢?

哲学家: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不同民族和主权国家的存在。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我们也不否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价值判断总会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我们只是说,人类的共同利益,应该是高于这些差异和矛盾的。但是,首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隔离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人群,然后是自然经济的分割造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还要看到,这种文化隔离在相当程度上是过去的统治阶级造成的,他们出于自己的狭隘的需要和目的,有意制造和夸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加深不满和对立,扩大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鸿沟,造成民族的狂妄自大、顾影自怜或自我封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现在谈论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制度的人类共同文化和价值观,本身就承认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然后再去超越它。全球化的发展在告诉甚或是警告人们,只有地球的存在和发展,才会有保持各自独立性的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了地球,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都会归于毁灭。为了整个地球的生存和发展,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接受和创造某种共同的价值观、正义观。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克服思想上的僵化。

历史学家:谈到思想“僵化”,人们通常以为似乎只是中国在一段时间里的现象,其实,僵化说到底是一种冷战思维,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在冷战时期,思想上的僵化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中国有过,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过,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过。这就是说,不仅东方有,西方也有。

主持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历史学家:在近代以前,任何帝国的扩张,攻城掠地,多是以占领土地、虏获人口、抢掠财宝为目的,并不以推行某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目标。中世纪曾经发生的欧洲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和阿拉伯穆斯林的“圣战”,虽然也以一种宗教信仰为号召而发动对异教徒的征伐,但没有造成冷战时期那种把整个世界都卷进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冷战就是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和后来的冷战都是全球化过程的负面表现。

主持人:您能否着重谈谈世界范围的僵化问题。

历史学家:为了对二战后一度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遏制而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形成的40年的冷战局面,与20世纪的全球性思想僵化是分不开的。冷战的起源应追溯到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各国对俄国的干涉。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恐慌,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发展看成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威胁。美国在20年代和50年代先后两次出现“红色恐惧”的浪潮就是鲜明的例子,麦卡锡主义则是把这种恐惧发展到极端的表现。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后的约60年时间里,不少共产党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和在相当程度上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所陶醉,有的还把“输出革命”、“解放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当做了自己的使命。斯大林逝世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了对“和平演变”和“帝国主义颠覆”的恐惧,这种恐惧被推到极点,在中国终于发展为“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精神背景之一就是准备和帝、修、反打一仗。

哲学家:问题是:当今,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却依然存在。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习惯于冷战思维的人头脑发热,保守主义思潮一度极端发展,在国内要大砍社会福利,取消工会的权利,有的保守政治派别几乎到了发疯的地步。在国外,他们又要寻找新的对抗和遏制的对象,似乎这个世界非得有对抗不可。面对这种形势,有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曾严肃地思索,假如世界没有了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思索是不无道理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这里的一部分人中间,这种思维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苏联、东欧的剧变面前,他们显得惊慌失措,甚至要像60年代所做过的那样重新组织和发动一场论战,幸好是邓小平同志及时地提醒我们要冷静面对世界,韬光养晦,为我们拨正了航向,使改革开放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进。

历史学家:在苏联、东欧的事件发生后,我们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就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如今,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要想国内政治稳定,这个世界就得稳定。我们必须坚持高举全球友好外交的旗帜,完全摆脱同时与“帝修反”为敌、用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冷战思维,为争取一个全球和平环境,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足,首先要学会共处。我国一国两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都能够并存共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一个星球上共处呢?

经济学家:也许世界就是这样,需要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制度和发展模式并存,而不要去追求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竞争中比较,在竞争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地各自完善其自身,克服自己的弊病,最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每一种社会模式(包括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与生产力的发展、全球人类的物质生活,都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会有各自的弊病。有不同的制度和模式存在,你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弊病。

历史学家:从历史的经验看也确实如此。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得比较充分,那段时间里,美国就有不少人移居苏联。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及其在一段时间里的成功,资本主义各国才感觉到了改革的压力,于是30年代大萧条后才有了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革。这场改革以承认工人的集体谈判权利、建设“福利国家”为特征,以限制资本主义的弊病、改良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为目标。对于这场改革,无论我们怎样看待它,它毕竟使得古典的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使血腥的资本主义变得比较文明了,应该说这不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成熟,也意味着人类的或多或少的进步。

经济学家:反过来,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浪潮。这场改革浪潮其实是自70年代就开始的,尽管这场改革在一些国家导致了我们也许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西方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增长,促使社会主义各国或先或后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审视过去形成的传统体制的弊端。 我们都知道, 1974年邓小平出席联合国特别大会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促使他形成改革开放主张的一次重要经历。

哲学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的世界应该是也只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仅中华民族,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世界大同”的理想,今天看来,所谓大同世界,并非就是全球统一到一个模式,大同并不意味着同一,并不意味着思想一律、舆论一律、制度一律,而是需要宽容,需要对异己的思想、主义、制度、风格、形式、生活方式……,总之,对一切自己所不赞成、不喜欢的东西的宽容。同只能存在于不同之中,欲大同则必存大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你非要同一,或者曰非得“求大同”,只能“存小异”,结果往往是纷争四起,战乱不已。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兼收并容精神,一种中庸之道。唯有这样,我们在迅速变化、激烈动荡的世界面前,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应付。

主持人:这个结论很有哲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隔膜总是存在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减少对抗。这样,才能有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总之,今天的讨论很有意思,谢谢诸位。

标签:;  ;  ;  ;  

全球化的思考与探讨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