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_亚运会论文

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_亚运会论文

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哈论文,会对论文,亚运论文,广州论文,亚运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7)03-0079-03

2006年,燃烧了15天的多哈亚运会火炬终于在欢呼声和掌声中渐渐熄灭,这届传奇意味很浓、非常成功的亚运会在漫天飞舞的烟花中缓缓落幕,亚运火炬转交给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四年后的广州将成为亚洲体育的新的焦点。当多哈取得空前成功之后,广州怎么办好2010年亚运会,已成为海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多哈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了广州哪些启示呢?广州应如何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多哈的经验办好四年之后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呢?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了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几点启示。

1 “先进的模式与理念”——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启示之一

多哈亚运会的巨大成功,是与阿拉伯人的思想与文明以及他们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模式和理念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分不开的。纵观多哈亚运会,他们先进的模式和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简单大脑”复杂高效运行

历届亚运会都要设立一个总指挥中心,而多哈亚运会总指挥中心的规格甚至达到了奥运会的标准,整个多哈亚运会运行的“大脑”——总运行指挥中心设在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房间里,正面的墙上挂了13块电视屏幕,房间的桌子按照英文U形排列,U形开口处一列桌子,上面立个牌子:MOC(主运行中心)主任,所有的桌子上都摆满电脑。指挥中心包含了所有亚运会涉及的部门:安保、场馆运行、竞赛、交通、赛事服务、场馆建设、观众、工作人员、亚运村、证件、媒体关系、天气、协调,这里是整个亚运会的“司令部”,是做决定的地方。每天,整个多哈亚运会的所有数据都将在这里汇总,所有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都要上报到这里来,由组委会作出决策。赛场的情况瞬息万变,然而在这里,总指挥可以方便地将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总,并与同处一室的各个赛事的负责人商讨解决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作出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1.2 打造“微笑的堡垒”

与以往各届大型运动会上壁垒森严的感觉十分不同,来到卡塔尔后,大多数人的体会是:没有看见荷枪实弹的军人,连全副武装的警察也很少见,负责安保和维持秩序的基本上是身着黑衣的保安人员。原来,卡塔尔是一个“以自己的安全为荣”的国家,他们甚至在旅游手册里告诉游客“不要害怕夜晚外出”。他们的安保措施并没有把多哈变成一个堡垒,而是要让你在看不到那种到处是警察的紧张气氛的同时依然感觉很安全,这是多哈人的希望,而多哈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多哈亚运会安保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名安保人员在工作时始终都面带微笑,这也为安保工作注入了人性的温情。

广州亚运会正在慢慢走近,就多哈亚运会的安保措施而言,其借鉴意义并不在于“硬件”,而是在于“软件”,如果把滴水不漏的安保措施比喻成是一个安全的堡垒,那么,如何让所有参与亚运会的运动员、官员、媒体以及游客生活在“微笑的堡垒”中显然是更加困难的任务。多哈以微笑作武器,成功地打造出了“微笑的堡垒”,在不知不觉中既完成了安保的艰巨任务,又没有破坏比赛的热烈气氛,这种理念和做法都值得广州学习。

1.3 系统筹划赛后场馆的利用

亚运会过后,多哈将留下一个面积高达250公顷的体育城,里面包括了举办开、闭幕式的哈里发体育场和水上中心等多个硬件设施的一流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城面积巨大,但是它们绝对不会成为华丽的摆设,因为多哈人一开始便将它定位于一座以体育事业为主,集商务、会展、娱乐和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城,赛后向全国人民和外国游客开放,成为普通人休闲健身的场所。以后,这里不仅仅有能够容纳50000人的体育场、水上运动中心、室内运动综合馆、篮球馆,还将建有体育学校、超市、多达200个店铺的购物中心,就连哈里发体育场旁边的那个高达317m的火炬塔也将被改建成一座带有旋转餐厅的五星级酒店,多哈人对于比赛场馆赛后的利用所用心思之巧妙可见一斑。广州亚运会的组织者们也应该学习多哈,为赛场赛后利用作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切莫让投资巨大的各种场馆设施沦为“一次性消费品”,运动会结束了就闲置在那里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 “细节关乎成败”——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启示之二

成功举办一届大型运动会,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多哈亚运会再次向我们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多哈亚组委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有过大型运动会组织经验,这使得他们的“软件”服务颇见水准,这在许多细节方面都得以体现:例如,运动员村的每个房间里都有吹风机和晾衣架,这在以往亚运会是没有过的;再如,以往一些大型赛事各场馆的灯光条件不一样,每换一个场馆摄影记者都要调整相机的光圈、色温等技术参数,而在多哈所有场馆的色温和光线都是在最佳状态,让人能拍出最好的照片,这个细节显示出多哈亚运会的组织者很专业。在服务媒体的细节方面,多哈亚组委也有一些作法值得借鉴。每一位刚到多哈的记者在主新闻中心都会领到组委会提供的一包资料,里面除了大型赛事上常见的物品之外,还有一张多哈的交通旅行图——上面还清楚地标满了各个比赛场馆的位置;一本媒体班车车次时刻手册里面详细地标明了从主媒体中心发往各个场馆的媒体、新闻中心的班车车次以及各个场馆发出的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甚至于班车前往的场馆将举行什么项目比赛除了有文字表述外,还在场馆位置附加了图形说明。有了这张地图和手册,记者们都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采访的目的地,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组委会在各个分新闻中心都为记者们准备了饮料、咖啡和点心,以备饥饿时救急。除此之外,赛事本身为新闻媒体的服务也是非常注意细节,主新闻中心424个小项的成绩统计,分放在巨大的“蜂窝煤”式的大柜子的每个小格子中,记者们根据每个格子上面的项目名称就可找到自己所需的技术统计信息,而在各个分新闻中心,比赛的技术统计也会及时提供给记者们。诸如此类的细节方面好的做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毫无疑问,多哈亚运会的诸多细节是很值得广州学习和借鉴的。

然而,百密一疏,虽然多哈亚运会在细节方面有很多过人之处,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小疏漏值得我们注意。比如;12月1日亚运会开幕当天,多辆运送记者前往开幕式现场——哈里发体育场的班车因为司机迷路而晚点。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疏漏就是开幕式当天,平均一年只下8场雨的多哈突降大雨,而多哈并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导致很多空中表演项目都被迫取消。细节方面的纰漏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整个事物的评价与判断,有时甚至可能让无数努力付之东流,四年之后的广州亚运会的组织者应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切忌类似事件的发生。

3 “全民志愿”——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启示之三

此次多哈亚运会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他的志愿者工作做得很成功,不论是亚洲各地的官员和运动员,还是媒体记者,都对其赞美有加。

众所周知,卡塔尔是西亚的一个小国,全国人口仅70余万,其中多哈人口只有20多万。面对人力资源匮乏的困境,多哈亚运会组委会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筹备工作,他们广泛深入地进行志愿者的宣传工作,使全民办亚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后来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远远超过想像,最终录取的志愿者达 16000多名。

在志愿者的管理方面,多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提倡管理人性化。志愿者每天有上午和下午两个班次的时间可以选择,如果你有急事可以征求主管同意后换班,而不会耽误你的正常生活,考虑到志愿者的辛苦和强度,组委会还给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安排了轮休。其次,尊重和激励志愿者。人们都很尊重志愿者的工作,甚至志愿者的服装在路边等出租车时,常会有当地人停下车主动搭载他们。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细心的多哈人在亚运会几乎所有的场馆都举行了小型庆祝会,为志愿者们送上蛋糕表示慰问和感谢。另外,多哈组委会还采用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志愿者每天报到时,会发给他们一个徽章、手环甚至吉祥物等,虽然这些小东西并不值钱,但让志愿者们在繁杂的工作中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关怀。并且每天志愿者的岗位都是不同的,避免了志愿者有重复工作的感觉。

多哈亚组委还动员起多哈的居民作潜在的志愿者,在多哈经常能看到当地人的私家车车窗上贴着阿拉伯文:“我们都是卡塔尔人”。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卡塔尔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参与意识,多哈亚运的这种大力、深入地宣传全民参与、全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一支潜在的志愿者“奇兵”。而多哈亚组委对志愿者的尊重与细致到位的考虑是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志愿者尤其是国际志愿者对组委会、城市居民、举办城市和东道主国家的好感同样是另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途径。

4 “开放办亚运”——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启示之四

在亚运会具体筹办工作中,多哈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开放办亚运”的思路,将组织工作的各环节分别面向国际招标,力求各方面都是最佳选择。例如,历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都有一套 INFO系统,为媒体及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如比赛日程、竞赛信息、运动员简介、赛事回顾与预告、新闻发布会报告、新闻快讯、新闻发布稿等信息。多哈亚运会的INFO系统都是由世界著名的体育信息服务提供商——荷兰Infostrada公司负责,正因为如此,本届亚运会的INFO系统因为信息全面、及时,受到媒体的普遍好评。来自印度的记者阿贾布说,就时效性和丰富性而言,本届亚运会的INFO系统丝毫不比雅典奥运会逊色。

针对本国人力资源不足、举办大型赛事经验欠缺的情况,卡塔尔人聘请了世界上一流的专业人士为其服务,从开闭幕式的主持人到运动员村餐厅的服务人员,从新闻中心的媒体经理到赛场保安,多哈亚运会的工作人员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据组委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多哈亚组委的管理人员约2400人,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卡塔尔人仅占15.75%,而印度人占10.27%,澳大利亚人占10.06%,希腊人占7.07%,菲律宾人占5.77%,英国人占4.72%,意大利人占4.38%,美国人占2.65%。而如果将志愿者、班车司机等服务人员全部算在内,本届亚运会的工作人员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很多人都在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上工作过。

多哈亚组委聘用了大量外籍人士,但他们并没有当起“甩手掌柜”——各部门的主管都是卡塔尔人,重大事务都由他们决定。聘用的外籍人士一般只负责从如何将亚运会办好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技术意见,而掌握决策权的卡塔尔人只要是好的建议就采纳,这种“管办分离”的组织架构使得多哈亚运会的各方面都能向最高标准看齐。多哈开放的姿态和完善的制度值得广州学习。

多哈亚运会经过短短三年多时间的筹备就办出了高水平,受到亚奥理事会的高度评价。随着多哈亚运会火炬的熄灭,广州2010年亚运会的筹备工作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借鉴多哈亚运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广州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自然气候、人文底蕴以及曾举办过两届全国运动会的经验,在高起点上精心筹划,充分准备,相信一定能够扬长避短,将四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办成一届“和谐、节俭、绿色”的亚运会,一届比多哈亚运会更为出色的体育盛会!

收稿日期:2007-01-10

标签:;  ;  

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_亚运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