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一)主要成就
任何一个社会,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总是与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联系。在中国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许多典籍中,也有关于女子教育的记载。但是,在信奉“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受教育是男性的特权。广大女性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近代以后,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妇女界也开始觉悟,逐步不满于多由男性施舍的贤妻良母教育,并开始自觉自主地进行争取平等教育权的抗争,正如女革命家秋瑾所说的“脱奴隶之范围,做自由舞台之女杰、女英雄、女豪杰”。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妇女,同样不可能彻底改变其社会地位,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教育平等。据1949年以前的统计,女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最高时,初等学校为25.5%,中等学校是20%,高等学校仅为17.8%;90%的妇女是文盲。所以,旧中国妇女教育总的发展水平是很低的。
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妇女工作,新中国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问题。建国以后,政府便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并切实保障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为女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为妇女施展其聪明才智开辟了广阔天地。为了迅速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女性受教育的政策措施。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女子学校教育、女童入学和妇女扫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女子学校基础教育有了历史性进展并正在稳步实施。建国以来,初等和中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稳步发展,为女子入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为广大妇女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1994年,全国适龄女童入学率已达到97.7%,比解放前提高近80个百分点。在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女儿童的比例逐年下降,1994年比198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小学在校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已分别由1951年的25%和28%,上升到1994年的43.7%和47.1%。 女子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逐年增长。
2.女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显著。1994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中学女学生数分别为109.5万、46.8万、193.8万人,所占比重分别是45.4%、59.7%、47.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中女生的数量和所占的比重建国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增长最快,比重最高。目前,全国已建立1679所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和3 所女子职业大学,开设了60多个适合女性特点的专业。另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还对农村妇女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3.受到大学教育的女性增长迅速。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女学生96.4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4.5%;成人高校女生71.4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0.4%;女研究生3.4万人,占研究生总数的26.6%。1994年, 全国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有24780人,其中女硕士6602人,占26.6 %;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为3523人,其中女博士407人,占11.6%。
4.扫除妇女文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为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过多次群众性扫盲运动,到1958年,有1600万妇女摆脱了文盲状态。至今,已有1亿多妇女摘掉了文盲帽子, 妇女文盲占女性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90%下降到1993年的30%。特别是近10多年,女性人口文盲率下降的速度快于男性人口,与1982 年相比,1990年文盲和半文盲率的性别差异明显在缩小,其中,12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的性别差异下降8.09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的性别差异下降9.06个百分点。
5.女教师比例逐渐增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1994年,女教师已占普高、中技、中师、普中、职中、工读、小学、特教、幼儿园教师总数的32%、42%、38%、35%、36%、24%、46%、72%、95%。
6.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落后地区妇女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
(二)主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经济、传统观念、人口、教育本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妇女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1.妇女文盲、半文盲比例仍较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全国12岁及以上和15 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文盲率为30.23%和32.00%(男性文盲率为12.24%和13.01%,两者相差17.99和18.99个百分点)。现在我国15岁以上文盲近1.5亿,其中约75%为妇女文盲, 并且学习条件差,扫盲难度大。
2.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辍学率高于男童。据1993年统计,全国有261万未入学学龄儿童,其中未入学女童和女性文盲比例均超过2/3。在中国西部十省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更为突出。
3.女性人口集中于低文化层,高学历的女性比重低于男性。一般说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我国女性大学毕业的人数只占女性总人数的1.1%。 1990年,全国20—24岁年龄段具有大学程度的女性仅占2.3%,男性占3.8%;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5.55年,其中男性6.55年,女性4.50年,男性高于女性2.05年。也就是说,25岁以上的男性人口平均接受了略高于小学毕业水平的教育,而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则低于小学毕业水平。
二、加快发展妇女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这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可以从不同视角分出多种形式和系统,其中按人的性别可把教育分为女性教育(或称妇女教育)和男性教育。这种分类方式的根据和原本意义在其自然性,其涵义和价值只是性别差异的教育,简称“性差教育”,即依照男女两性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的特征和差异而实施适宜的教育。从“性差教育”到女性教育,准确地说,从关心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到更重视女性受教育的状况,是现代教育性别问题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它关心和偏重女性的教育状况,敏感男女教育机会是否均等,注重女性接受各级教育的比例和数量发展,因此,提倡和实施男女教育平等的政策,保障每个女性受教育的权益,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加速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成为现代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女性教育所关心的“重头戏”,也成为教育发展政策特别是全民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我国的实际看,妇女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扫除妇女文盲,解决女童入学,直接影响到我国本世纪末“两基”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乃立国之本,普通教育又是教育之基础,因此,我国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的宏伟战略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女童入学和妇女扫盲已成为实现“两基”的最大障碍,如上所述,妇女文盲和女童未入学的人数和比例已成为当前教育和妇女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不难看出,解决好女童入学及妇女扫盲问题,是全面完成“两基”的关键,否则,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同时也可以看出,妇女教育的发展仍将是下世纪初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
妇女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每个家庭乃至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女性会成为妻子或母亲,假如她们缺乏应有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素养,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其子女的教育。而新生一代能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值得强调的是,未来将生儿育女而成为母亲的女童的教育状况如何,肯定会制约着未来母亲素质的高低,可以说女童教育对于未来妇女、家庭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会更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的发达国家规定,女性受教育的年限要高于男子。新加坡政府为了提高人口的群体素质,鼓励有文化有知识特别是有大学文凭的妇女多生孩子,同时限制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生育,有意采取一种有利于人口素质良性循环的人口政策。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利国利民的特殊政策,反过来又能很好地促进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毋庸讳言,过去因种种原因,我国多胎生育的大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妇女和家庭,因而严重降低了人口素质,致使国家在教育、文化、科技乃至经济上的努力大打折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研讨并需要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妇女教育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和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近30多年来,国际社会和组织在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方面坚持不懈,做了许多努力。无论是早在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反对教育歧视公约》和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歧视妇女宣言》,还是其后的“国际妇女年”(1975)、“联合国妇女十年”(1976—1985)和“世界妇女大会”(1975、1980、1985)等活动,都始终如一地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坚决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消灭男女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等目标。特别是1990年3 月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重要文件,把男女教育平等列入本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三大战略这一,并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一切阻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因素。对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都必须加以铲除。”同时要求“制定特别措施来鼓励女青年和妇女,保证她们坚持参与基础教育的活动,使她们至少达到公认的必要的学习水平。”国际社会和组织将女性受教育权力的保障视为最终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妇女文盲、女童失学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实现全球妇女发展和全民教育目标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承诺,并将履行诺言为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三、妇女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并切实落实跨世纪的妇女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为加强对妇女教育的宏观管理,使其有计划地顺利发展,并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进程相协调,应尽早制定和完善跨世纪的妇女教育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国家去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和今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对到2000年妇女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措施等,都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和要求,需要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妇女教育特别是在女子义务教育、妇女扫盲、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做出面向世纪之交的符合实际的规划和目标。国家和地方在制定教育“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应给妇女教育留有一席之地。
(二)加强妇女教育的宣传发动和执法监督,创造一个有利于女性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妇女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重任,她们的学习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因而需要充分和完善的制度、政策和环境加以保证。我国在宪法和其它有关的国家及地方性法规、条例、文件中,对于妇女在各方面的正当权益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种法规、条例中对妇女的教育问题均有许多规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会议,政府领导发表广播、电视讲话等,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共同参与教育工作,从而为妇女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根据妇女教育的有关法规、政策严格执法,督促各级政府自觉履行职责,建立干部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把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并发动群众制定乡规民约,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措施来确保女童入学和妇女扫盲。
(三)加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切实保障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力
教育是全民的事业,各级各类教育从招生到毕业生就业,从筹措教育经费到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等,都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贯彻男女平等的问题。以往各级党政负责人都十分重视妇女教育工作,国家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由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扫盲工作协调小组,以及各地成立由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等,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定期布置、检查评估、总结经验和表彰先进的教育实施工作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妇女教育的发展。如1989年以来全国妇联联合十几个政府部门在全国各族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巾帼扫盲奖”以及实施的一项专为救助贫困地区辍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等活动,就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些工作唤起了全社会对失学儿童和女性教育的关注,对国家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必要的弥补作用。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提高女性文化科技素质,是我国教育和妇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各级教育、妇联及其他有关部门应继续统一和提高认识,通力配合,协调行动,从而保证妇女教育每个环节和步骤的顺利进行。
(四)制定发展妇女教育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经济能力是影响妇女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据调查,大部分女童是直接或间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妇女扫盲也因此存有阻力。所以,对妇女教育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女童教育和妇女扫盲,实行照顾和补助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发展妇女教育的一项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减免杂费、提供食宿或给以生活补贴,由村资助所需学习用品用具、发助学金、开办免费的女子班或女子学校、对毕业的女青年优先安排工作、适当对女性考生给以优惠、对积极送女童入学的家长和积极组织女童入学的干部给以表彰和奖励等。
(五)使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妇女教育的发展
学校少,布局不合理,办学形式单一(特别在边远山区),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当地实际等,都可能成为女童失学和妇女扫盲不力的原因。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改革教育内容,把办学、学文化与发展农业、科技、致富和实际生活挂起来,是促进妇女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例如在一些地区开办女童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两项实用技术。又如针对妇女文盲多的状况,开展一些以扫除妇女文盲为主的阶段性、地区性扫盲运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灵活多样。
(六)把贫困地区妇女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妇女受教育年限的多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其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快慢与深浅,并且也影响她们的收入、消费、生活和观念。大量事实表明,搞好智力开发,实行科技教育扶贫,是加速妇女脱贫致富的根本。如何尽快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无疑是教育、妇女和扶贫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是妇女教育的一个难点。因此,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事业,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女童入学、妇女扫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和倾斜政策。
首先,教育部门的重点是要抓紧女童教育和妇女成人教育,落实女童普及初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并注重把学普通文化知识与学技术、技能结合起来,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针对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在教育结构上应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其次,继续深化农科教统筹结合,在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开发同时促进女性文化科技知识的提高。对于农村女性,除了进行扫盲和职业、实用技术培训外,还要适当开展人口教育、普法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家庭理财及子女教育等等,并逐步使这些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再次,欢迎和支持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关心支持贫困地区妇女教育事业。提倡大专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帮教扶贫行列,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另外,还要大力发展远距离教育,改善边远贫困地区妇女受教育的条件。随着农村电教事业的发展,将对广大女性学文化、学技术、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见识等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七)扩大妇女教育的专项活动和行动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鉴于妇女教育的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不利条件,为了实现我国妇女和儿童发展的教育目标,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乃至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发展更多关于妇女教育的专项活动和行动计划。例如,在开展同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方面,我国曾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湖南、云南两省进行了妇女学文化与学技术培训计划,并在西北三省开展过一项改善女童初等教育实验和行动计划,均已取得明显效果。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九个不发达的省份101 个县进行一项改善女童教育的子课题和行动计划,旨在针对影响女童失学的因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培训女教师,多种形式办学,使教学内容学以致用,以及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如免除女童学杂费、书本费,给一定的助学金,建立寄宿制学校,等等,从而为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发展树立典型。此外,去年5月,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隆重推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亿万爱心献‘春蕾’,94—95系列行动”(简称“亿万行”),主要目标是在全国贫困地区兴办1000个女童班, 使5万名辍学女童重返校园读完小学。国家教委也与全国妇联联合商议签署了关于妇女“扫文盲、迎四大”的文件,期望在全国掀起一个妇女学文化的热潮。但这些方面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因为在妇女教育问题上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八)扩大妇女教育的统计范围,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过去,国家教育计划统计部门在妇女教育方面曾做过大量工作,为妇女教育的管理、决策和研究提供了方便和基础。但是,无论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还是从国内妇女事业的发展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妇女教育的指标和数据,这是促进妇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据了解,教育部门正在总结和研究中国妇女教育的统计问题,力图建立较为完善的妇女教育统计系统,并于去年增加了若干女性教育统计指标,如辍学、留级、分年级等,列入了教育年度统计报表。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今后应继续扩大这方面的范围。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妇女教育统计问题,肯定以往成绩,发现问题和找出原因,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步骤,另一方面在教育统计上继续增加性别差异的份量,完善我国的教育统计制度和系统。
(九)踏实研究和试验,探索妇女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重要问题来对待,因而在认识上、理论上也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女性教育研究薄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妇女运动”的拓展、妇女学的兴起和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关于女性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女童教育、妇女扫盲、女性教育政策法规、女子上大学和分配、女子教育史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多学科聚合讨论女性教育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除教育学和妇女学界之外,人口学对女性人口素质的研究,心理学对性别差异教育的研究,社会学对女性教育与就业的研究等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鉴于目前女童教育在教育和女性素质提高中的地位,使得女童教育问题成了各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此我国不仅召开数次全国或国际性的专题研究会,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并且在这方面还有较为成功的试验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妇女教育各方面试验和研究的深入,肯定会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改进妇女教育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