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势在必行_大学论文

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势在必行_大学论文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加强对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部分地区群众生活开始步入了小康水平。如今,“艰苦奋斗”一词在许多人那里已经生疏了,而在大学校园里,对“艰苦奋斗”更是陌生,有的人甚至对重提“艰苦奋斗”极为反感。然而,笔者从当前大学生中所出现的众多现象及其危害深切地感到,必须向教育界及全社会呼吁:应当重新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一、大学生的高消费倾向及形成原因

1、大学生中的高消费倾向及表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衣、食、住、行也有了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衣、食、住、行上的支出已大大超过他们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一比较的结论是笔者通过几所高校的调查所得出的。笔者在这里仅从一所市属高校学生的调查(这所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总体经济状况不如其他部属院校的学生)情况分析看,学生每月从家中获得的生活费较高的,每月约五六百元,而较低的也在三百元至四百元上下。在重庆这个经济相对落后,底子薄,老企业多,不景气的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的城市,城镇学生所得到生活费的数额大大超过其家庭的人均收入。农村学生每月从家中得到的生活费,大都是家人节衣缩食,卖猪售粮所换得的,农村学生一月在学校的生活费用几乎相当于一家人全年的生活杂支,这对于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大学生不仅在衣、食、行、玩上开支大,而且浪费现象也相当普遍、惊人。食堂内外,道路两旁,被倒弃的米饭、馒头、肉、菜等到处可见。不少学生很容易将新买不久的不如意的服装鞋袜搁置,甚至轻易地扔掉。劳动观念也比较淡漠,他们对公益劳动不感兴趣,有些人就连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也不愿做。有的学生进大学后,几乎从不洗自己的衣裤,从不擦自己的皮鞋,因为他们认为手中有钱,可找人代劳,或穿脏、穿旧后干脆扔掉。

2、高校学生追求高消费的原因

分析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了解,这一代人生在“文革”后,长在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这20年。这代人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20年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独生子女在这种全社会的改善中得到了特有的照顾,为了他们的未来,为了他们能考上大学,家长及众多的亲友把所有的热情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物质上尽力满足;在学校,由于学习上是佼佼者,从小学到中学,学校老师总是给予重点关注,加之不少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片面性,总是把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如今能考上大学的学生,过去总是经常地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教师的夸奖,思想上逐渐产生了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在家中有了需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特权。

这种在学生中产生的特权,也是家长怕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分保护孩子的结果。因为,当代大学生的家长及祖辈曾受过旧社会的苦,也经历过“十年浩劫”,他们不仅受过政治上的挫折,也品尝过没有文化的苦楚。他们把学文化、读大学的希望寄托在后代的身上,为的是子女们不像他们那样受苦、受穷,因此,对于子女的任何要求,家长们总是在物质上给予满足,时间上给予保证,不让孩子吃苦受累。所以有人形容当代的大学生是“喂大的一代”、“宠大的一代”。这是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思想的根源。

大学生中产生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享乐的思想还与社会的宣传误导有关。在一段时间里,各种宣传媒体以及影视文学作品远离中国的客观实际,过分夸大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同时,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描绘得相当富裕,似乎人人都住高楼,穿金戴银,吃鸡鸭鱼肉,坐高级轿车,中国早已进入小康阶段,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这期间,某些宣传媒体还对“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进行批判、指责,斥之为“过时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等。社会的宣传导向,使青年对我国国情产生了误解和模糊认识,导致他们脱离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实际而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

当代大学生这种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高消费的倾向还与他们长期脱离实际,长期脱离生产劳动实践有直接关系。如今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较少接触社会,因而他们不仅对中国当今的实际,中国过去的历史缺乏了解,对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实践接触甚少,甚至连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也缺乏了解。他们对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除了有一些条款式的背诵之外,对于中国真实的国情几乎全无认识。他们没有接触过生产实践,因此对于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没有切身感受。虽然从小就能背诵“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却没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亲身体会。大学生大部分虽然来自工人、农民家庭,许多学生的父母还是下岗工人或并不富裕的农民,他们为了子女全力以赴读书,为了他们子女“圆大学梦”,情愿承受各种困难,肩负重荷,也不把家中的实际困难向子女透露,以免子女在心理上产生负担,分散学习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埋头读书的学生就难以了解自己家庭的实际困难,也难以产生“艰苦奋斗”的感情基础。

此外,部分学生来自富裕的家庭,其中多数家庭是靠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的,但也有个别家庭则是用非正当手段发家的。这样的家庭对子女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艰苦奋斗”的教育普遍重视不够,而对于子女在经济上、物质上的欲望则是有求必应。他们的价值观念及理想给子女的影响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只是盲目的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让其享受坐享其成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子女,而且,也通过子女影响周围的同学。

二、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必要性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内涵是生活上勤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工作上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在精神上意志坚定,顽强不懈。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从事以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代的劳动生产,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劳动生产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除了人们的消耗外,生产的剩余产品不多。为了延续生命,发展生产,人们必须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艰苦奋斗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造就了无数的人才。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近80年的革命历程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推翻“三座大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逐步形成了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精神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新中国建立后,为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霸权主义的威胁,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了千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对艰苦奋斗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艰苦奋斗作为精神武器过去属于劳动阶级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阶级,到了现代,这种精神本质上属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如今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今天,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所遇到的新问题和各种困难,艰苦奋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不能放弃的,这种精神更应当发扬光大。

贪图享受,坐享其成,历来是剥削阶级的生活表现,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是与艰苦奋斗精神完全对立的。剥削阶级长期不劳而获,强行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因此,他们只知道享受,纵情消费,不可能产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基础。因此,不劳而获、纵情享乐历来是剥削阶级人生观的表现,而腐化堕落则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中国历史就能看到,能否保持艰苦奋斗,持俭弃奢与兴衰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2、艰苦奋斗是创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劳动者阶级历来是靠勤劳的双手创业,靠勤俭守业,靠奋斗求发展。历代中国劳动人民都把艰苦奋斗作为当家理财的家训,也视为创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如果离开了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可能早已在世界消亡。而如今,中国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仍然还落后,还相对贫穷,只有长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才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

3、艰苦奋斗也是人才成长的正确道路

艰苦奋斗,不仅是古代社会生产水平的需要,也被历代的思想家视为人才成长的正确道路。《论语》认为“奢者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刘光第集》中强调:“俭,美德也。唯在上之人,力行而为之倡耳。”历史上卓有成就,有贡献的人物,其成长环境和条件都并非优越,他们大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吃过苦,受过难,才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勤俭,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就是对人才成长的形象比喻。贪图舒适,追求享受,企图轻轻松松获得知识,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才是绝不可能的。从大学生的实际看,许多家境不好、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他们大都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学习刻苦,劲头十足,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比较强。相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优裕,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入校后仍贪图舒适,讲究享受,不思进取,学习无动力,生活上懒散,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成就,少数人还会因此荒废自己的一生,个别人可能成为社会的累赘。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批“四有”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既有社会主义觉悟、良好品德又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可能在“温室”里培养,需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培养。这是必须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重视的大问题。

三、必须加强艰苦奋斗的宣传教育工作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直接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造就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长期地、声势浩大地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国情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与社会风气。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教育今后要抓好,一直要抓六十年至七十年。”

五、六十年代,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如今,这种教育削弱了,面对学生的现实,必须重新加强这一教育,补好这一课。

首先,高校的领导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对于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的重大意义。要把艰苦奋斗的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艰苦奋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也不是解决一种倾向的权宜之计,这是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邓小平理论,继承革命传统,培养革命事业坚定可靠接班人的大事。邓小平曾告诫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一项治国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方针”。要让大学生明白,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人民的生活还相对贫困,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须当代青年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高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在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对他们的艰苦奋斗的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明确自己的责任,校正自己的行动。

为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教育工作者要选择“艰苦奋斗”的模范典型和因追求享受而走上堕落的“反面教员”的形象生动的事例教育大学生。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讲究实际,能从大量实例中获得对“艰苦奋斗”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深刻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无数的英雄的群体,他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成为我国精神文明的楷模与典范。“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已家喻户晓。建国后,也有很多生动的教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追求享受,背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沦为革命队伍中的蛀虫和绊脚石的“反面教员”,如陈希同这类人物,这些人虽然不多,但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其危害极大,影响极坏。深挖其腐化、堕落的原因,可以让青年从这些典型中认识到许多有关的道理。

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才能校正自己不合实际的认识。因此,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入农村、工矿和商业战线,让他们了解生产过程的艰辛,每种产品的来之不易,商品流通过程的规律及其复杂性。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接触工人、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广大群众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收支,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民众的愿望与要求。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才能接近中国的现实,才能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逐渐尊重劳动群众,热爱劳动人民,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习惯。

对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仅靠学校教育还不够。要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国情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各级党政领导应当成为宣传“艰苦奋斗”的模范和身体力行的楷模,在干部和群众中倡导勤俭,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中逐步养成“艰苦奋斗”光荣的社会风尚。学校要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班主任、辅导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当让他们了解学生的经济开支情况,向家长介绍澳大利亚等国“再富也要‘穷’子女”的主张和日本国的让子女经受“自立能力锻炼”的办法,以避免学生因获得过多的经济支持而造成的懒惰和铺张浪费,也可减轻学生家长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今天,我们主张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这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广大青年必要的补课和采取重要的补救措施。这种教育不仅是着眼于广大青年,也是着眼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为,青年就是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就是进行真正的“希望工程”的建设,我们必须抓紧、抓好,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标签:;  ;  ;  ;  ;  ;  ;  

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势在必行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