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_少儿美术论文

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_少儿美术论文

少儿美术教育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少儿论文,美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所培养的面向未来的人才,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有责任心的人和具有创造性的人。罗恩菲德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少儿美术教育不仅是技术训练,而重在启发少儿的创造力。孩子在其绘画的涂鸦阶段似乎没有天才与非天才之分,孩子在涂鸦中不规则的线条和不成形的色彩,往往使他们兴奋与冲动。这些混沌、重复的、毫无驾驭能力的绘画在孩子眼中就是创造,从而使孩子感到创造的成就感。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其实更确切说是一种创造行为。但这种“行为”还不能表示他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当孩子能准确画成一个圆,则表示他在绘画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已经能控制驾驭手中的笔。由圆可派生出苹果、气球、人头等有形的物体,真正意义的绘画开始了。如果这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孩子走向成功之路。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达尔文的兴趣在于“虫”,兴趣可使他几个小时爬在地上观察小虫的变化。贝利的兴趣在于“球”,兴趣可使他赤足去踢用布做的球(因没钱买足球)。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来的特殊兴趣,往往表明他对此有特殊的天赋,如果加以珍惜和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培养孩子兴趣时,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有种“马到成功”的感觉,甚至不惜去营造这种感觉。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对成功的感受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这时成人的表扬,哪怕是不真实的表扬,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对成人的一种无奈的鼓励,孩子没有多少毅力和远大的理想,他们做事就是凭兴趣,这事失败了,就去做其他的事;这事成功了(别人都说好),那就继续做。因此,对孩子而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至于孩子的“成就感”,家长或老师可以多方“营造”,如口头表扬;或者把孩子的作品挂在墙上,放进镜框;或为孩子的作品办个展览,请亲戚朋友看孩子的作品,让他们多讲点表扬鼓励的话,诸如此类。孩子一旦有了成就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继续画下去,就会有所提高。就这一时期而言,孩子的绘画技巧是不重要的,关键是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教育实现自我,二是通过教育把我改造成别人。而我们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比如只限于教会孩子一些具体的东西,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从而使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的事情。对幼儿绘画,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自由的,顺其自然,任其发挥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你如果对儿童进行手把手的、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儿童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由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种现象,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少儿国画班,这种国画班就是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师或画家(水平较高的画家一是不屑于办这种班,二是认为这种方法不科学)一笔一划、一招一式的教学生,画一个虾,画个螃蟹,画个牡丹等。学生经过死记硬背,反复临摹,也能人前人后画个“成品”,甚至还能在展览会上获个奖什么的,于是学生高兴,家长觉得钱花得不冤枉,皆大欢喜。但此方法弊病多多: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训练方法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是种扼杀;儿童生就有模仿的天性,而模仿又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艺术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争取自由的活动。而艺术是在最大程度上给人以自由,而这种自由是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是艺术的灵魂”,一招一式的临摹扼杀了儿童自由自在的创造力。②绘画必须来源于生活。齐白石先生画虾,反复对虾进行观察、揣摩,反复进行笔墨的提炼、总结,经过几十年的概括,才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但是孩子画虾根本不知这一笔、那一招是如何从生活中的虾提炼而来,只知照葫芦画瓢,假如换一种物体就不知如何画了。我省美术教育家张鹤云先生曾经说过:我画鲤鱼,反复提炼,几十年才摸出一套完整的笔墨程式,而别人只用一个月就可临摹得差不多,但是他们却无法在生活的原形上提炼笔墨,无法画出具有原创性的、有个性的作品。③这种绘画训练方法,违背了艺术的规律,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模式,思想僵化,不知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不知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而也就难以成为有成就的画家。我们济南过去就有几个很有名气的小国画家,并屡屡在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奖,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另外这一类孩子就是进了美术院校,因其已有一套自己的绘画模式,进步也很难,不好教化。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总是把临摹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然而模仿不是目的。临摹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的方法,从而形成创新的基础。黑格尔说:“只靠学来的熟练,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没有创新的作品是乏味的,而乏味的作品,怎么能带来作者的兴趣?

兴趣的巩固

兴趣巩固相比较兴趣的培养要难得多。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容易,但你不可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必须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也就是对绘画规律的不断掌握上。许多孩子画画,画到一定阶段就不画了,就是因为技法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失去兴趣。“理解是兴趣的基石”,一个对昆虫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对昆虫产生兴趣;一个不知足球为何物的人,怎么能期盼他喜欢足球呢?没有接触就谈不上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兴趣,没有不断深入的理解就难以保持兴趣,因此,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很喜欢一句话:“知识的积累,不在于储存,而在于周转。”只有“周转”起来,知识才实用;只有在“周转”中才能发现“知识”不足,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算术,做应用题是“周转”;学语文,做作文是“周转”。画画怎么“周转”?搞创作就是“周转”,把绘画的知识、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创作中,在“周转”中检验技法的掌握程度,在“周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周转”中掌握新的知识。这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周转”有可能使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又为集体赢得荣誉,在“周转”中,不断释放,不断补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持续下去。持续的兴趣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城池被罗马士兵包围时,依然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问题,当罗马士兵冲到他面前时,他还高喊:“不要破坏我的圆!”爱迪生在新婚之日,忽然灵感萌动,心血来潮,钻进了实验室,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婚礼,等他从实验室冲出来,已是月上东山,宾客散尽,这两个例子说明,兴趣能转化为情感,兴趣能转化为意志,兴趣能激发人的智慧。一旦持续的兴趣与顽强的意志相结合,就会产生无坚不摧的能量。

影响少儿绘画能力发展的两个问题

儿童绘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都能有所进步。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几道“坎”难以逾越。

一、如何与基本功训练接轨。少儿绘画充满了幻想和想象。正因为他们的不成熟,也就少了成人的模式,所以即使是稚拙的笔法,依然给人以妙趣天成的感觉——一种不成熟的美,愈不成熟反而愈美。这一时期少儿的绘画不太讲究基本功的训练。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方面不断成熟,一方面不断蜕掉童年的天性的过程,这是自然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儿在绘画上的重点开始转移,由儿童画转向专业的训练,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绘画,被枯燥无味的“磨铅笔头”的训练所代替。一个自由发挥的天性,不得不受到“规矩”束缚。许许多多的孩子无法承受这种痛苦,只好牺牲多年美术的培训,不再画画。由此可见,这种转型是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减少这种痛苦,如何建造儿童画与美术专业基础训练之间的桥梁。一是不要过早的对少儿进行专业的基本功训练。理由在前面已讲述。二是在少儿的儿童绘画中适当的进行一点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或简单的人物写生的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如把握静物素描轮廓、如人物速写大形的理解等等打下一点基础,做一些有必要的衔接。三是像素描这种专业训练,最好放在初中以后,这时少年各方面已开始成熟。在素描的初级阶段,不要进行长期的、正规的、整幅的静物写生和三四小时一幅的素描训练。对这个时期的少年来说,他的素描概念还没建立起来。长训练中因他的技法如线条的排列、明暗的处理、整体的安排等都跟不上去,所以往往画得一团糟,无目的“磨铅笔”,而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这期间的素描,应该是短期的、小幅的、以画小气氛图为主,以建立一种素描的观念为主,最好以灯光的石膏几何体写生为佳。这样少年在训练中只是画一个简单的轮廓,用线条只是画出大体的明暗,避免了大量线条排列无序造成的困境。随着少年在训练中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地加长时间,加大画幅,实际上长期素描的大画,少年的精力都用在轮廓、线条、细节的刻划上,而这些都不容易掌握,又容易在绘画中失掉最本质的——素描关系的建立,所以难度大、易失败。而短期的小画,意在建立整体的素描关系,难度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少年的兴趣也容易调动起来。另外,在少年时期进行人物速写时,也要画些以单线形式为主的写生,这样与他们儿童时期的画有点联系。我们现在的一些培训班往往是教儿童画的,只管教儿童画;办以考学为目的的培训班,又只管教专业基本功,各自为营,各自为战,中间缺少衔接与过渡,又少有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所以造成许多少年因衔接不当而彻底丧失了绘画的兴趣。

二、影响少年发展的卡通画。中国的动画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就是在世界动画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像《大闹天宫》《哪咤闹海》《山水情》等动画片,既有中国绘画的传统,又有中国造型的特点。中国的连环画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经有自己的高潮,那时国内各画种的高手几乎都从事过连环画创作,一时间好作品迭起,洛阳纸贵。只是到了80年代后期,大规模粗制滥造的连环画的出版,造成连环画作品的滞销和积压,再加上其他各画种市场的开放,许多连环画的高手转向国画、油画等市场,连环画自此陷入低谷,而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动画及连环画(主要是卡通画)乘虚而入,抢占市场,并迅速在国内的少儿中发展起一大批读者,一时间临摹日本卡通的美少女成为少年(尤其是女孩子)的一种时尚。而这种孩子一旦进入美术的专业训练,往往找不到感觉。因为她已形成了一种大眼睛,尖下巴,细长条、瘦胳膊、瘦腿的模式,很难扭转。不可否认,日本的美少女,也是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形象,而我们少年只是死记硬背了这个形象表面,创造出一些虚假、浮华、概念的卡通形象,与生活脱节。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导向,再回到生活中写生就很吃力。这是弊病之一。弊病之二是日本的卡通确实在中国少年中影响了一批小画家,有些并成为画卡通画的高手,屡见于一些国内的卡通杂志和报端,有些制作也颇具深度,只是这些作品大都带有明显的模仿外国的风气,一是没有自己的形象,没有中国人的形象,没有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提炼出来的形象,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二是没有自己的传统绘画的特点。中国的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一朵夺目的奇葩。它的以线造型的特点,它的平面意识,它的散点透视,它的工笔重彩的色泽,它的水墨写意等,都是极具特点的。国外许多优秀的动画和卡通作品都是借鉴了中国的一些传统——单线平涂。而我们少年的作品,却舍近求远,一味追随外国的风格,“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跟着别人跑容易,要想超越它很难。我们应该在借鉴别人的同时,挖掘自己的传统特色。“只有民族的,才具有世界性。”只要具有了自己民族的特点,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因此,我们希望中国少年在临摹外国作品的同时,深入生活,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绘画,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标签:;  ;  ;  ;  ;  

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_少儿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