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未来十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理科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未来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秋季,新课程在36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十年过去了,我国理科课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实质性、台阶式的进步,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些变化通过科学教育中两个高频使用的关键词体现出来,即“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前者为科学课程赋予了新的任务、使命和方向,使人们超越了“双基”时代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者则是为课程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反映科学本质特点的有效教学途径。两者共同构成了理科课程改革标志性的特征和亮点,足以彰显理科课程改革实现的飞跃和成就。当我们为课程改革的成就喝彩时,既需要冷静反思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需要举目远望。本文便是对理科课程改革反思和展望后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文中所说的“理科课程”包括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综合理科课程以及初中和高中的分科理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学。
一、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需要在课堂层面进一步落实到位
如果使用得当,探究式教学是科学课堂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然而,这样的策略对于中外的科学教师和课程设计人员来说都绝非容易。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中主动学习的标志性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也是最高的。因此,将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至少要解决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及配套资源及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尽管几乎所有的理科教师都表示接受了探究教学的理念,但是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使用这一策略的教师却很少。在多数学校的课堂上,被一些教师称作是“探究教学”的学习活动常常是形似神离,也可以看到一些“明知故问”和流于形式的“假探究”。
未来十年,我们需要在探究教学方面解决“质”和“量”的问题。“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科书和课程资源的研发方面,需要克服探究活动与学生认知能力吻合、探究与教学内容高度关联、探究技能体系构建的整体设计、探究中学生参与高阶认知活动等问题,并尽可能好地实现探究教学与概念教学的“对接”。“量”的问题主要是指能够熟悉和使用探究教学策略教师的数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力争有将近或多于三分之一的理科教师可以较好地使用探究教学策略。当然,实现这两个目标都会有很大的挑战。
二、构建以“跨学段、跨学科、连续、一致核心概念”为框架的内容标准
理科课程的探究教学不仅要凸显“能力为重”课程设计思路、加强对学生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有效地达成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是不可替代的要求。根据学习科学的研究结果,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要点,也有助于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基于核心概念来构建课程内容成为近年来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已经于2006年开始了“生物学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及“学习进阶”等方面的研究,其部分成果已经为初中生物学内容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未来十年,我国理科课程应该着手并完成以核心概念为框架的内容标准。这一标准应该具有至少以下特点:强调循序渐进地发展核心概念;凸显了核心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核心概念在跨学段和跨学科课程中的连续、一致和相互呼应;描述符合各年级或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概念理解和要求;为学生勾勒出核心概念发展的“学习进阶”。
三、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嵌入STEM和PBLs
在国家课程,特别是必修课程中强调探究教学和学生对核心科学概念理解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和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点,STEM和PBLs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具体途径。STEM是指在科学课程中嵌入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应用。采用STEM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将数学和科学的原理、技术的手段和工程学的思路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STEM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并在逐渐扩大。PBLs是指基于项目研究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两种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在任务或问题的驱动下,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主动学习方式。由于需要学生课外的时间和投入,在我国它们更适合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使用。STEM和PBLs的指向和特点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并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其用于理科课程应该是我们未来十年理科课程发展的任务之一。但是,实现基于STEM和PBLs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对课程设计人员和教师都有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定的研究和积累。在教育部门支持下的专项研究和示范性课程建设可能是我们近期起步的可选方式。
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各个理科课程中实现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业市场随之出现危机。当科学教育家将目光投向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并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以后,发现现有的科学教育体系在能力培养上有明显的缺失,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社会需求,特别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几乎在相同的时刻,诸如英特尔公司这样的企业,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仅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还不足以面对高科技企业中的挑战。因此,人们提出了21世纪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多种交流能力、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及系统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被统称为“21世纪技能”。一些教育家认为,21世纪技能不仅仅是对少数精英的要求,而且是未来毕业生在社会中生存所必备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要在基础教育中就开始培养,并将这样的教育嵌入科学课程之中。在美国,21世纪技能的教育已经在十几个州的学校中开展。
对于这样的改革动态,我有三个看法:首先,基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设计或调整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必要和明智的,这就犹如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商品。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对这样特殊产品的设计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学校和学科内容之中。其次,在许多工作岗位上,21世纪技能是员工面对压力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必备能力。最后,21世纪技能实际上是为防止新世纪“书呆子”的出现指出了具体的教育对策,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和学习者认真对待和思考,并适时开展研究和教育探索。
五、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不必再躲躲藏藏
在一个青少年的自然群体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喜好,也会表现出体育、艺术、数学和科技等不同特长。
在美国有科技学校,专门培养未来的科技精英。在韩国,科技学校有专门的招生要求、培养方案和教师标准,有特定的政策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在我国,如果学校教育给予少年科技英才以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们一样,在学习科学和研究方面跑得更远。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数理特长生在其就读的普通或重点学校里,所接受的引导和目标是在高考中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让青少年数理英才拼争高考状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是民族资源的浪费。希望在未来十年间,鼓励培养青少年科技特长生和创新人才的政策可以出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可以公开地向热爱科学技术的青少年敞开大门。当然,科技特色学校需要把握三个基本要求: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基于兴趣和志向的学习动力;以课题研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科技的重要方式。
六、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理科课堂教学提供直接支持
在过去十年中,理科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推进得益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各类网站为理科教师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交流的平台。但是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的态势,这些技术在我国科学教学领域中的潜能尚未充分实现,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和产品的种类、技术含量、教学效果、适切性等方面与国际上已有的产品距离尚远。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技术上的积累,既需要人员和技术,也需要决心和投入。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已经走上了新的台阶,也积蓄了继续前进的力量和研究的成果,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完成上述的这些任务不是轻而易举,但也不是遥不可及。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我们可以在理科课程建设上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