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730900
【摘 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且患有心律失常的100例病患展开研究,100例病患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医院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还运用胺碘酮加以治疗,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临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为38.00%,对照组26.00%,观察组有效率为54.00%,对照组4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也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性大,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对比性较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产生以及程度与病情的严重度分不开关系,比如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程度、水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对此类病患实施胺碘酮治疗后可以缓解其临床症状,控制不良反应的产生,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临床治疗
在心血管内科中,心律失常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它可单发,同时也可与其它疾病并发,常见的并发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心肌病等,其临床症状以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憋气等为主,若不给予及时性的治疗则会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就当前临床来看,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多,而药物的少用与多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问题。本文选择收治患有心律失常的100例病患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治疗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例病患作为此研究的主要对象,病患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性病患分别为23例与27例,观察组男女性病患分别为21例与29例,对照组病患的年龄为35-80岁,平均年龄(47.71±5.80)岁,疾病类型: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5例、持续性心房纤颤10例、阵发性心室纤颤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观察组病患年龄为37-82岁,平均年龄(47.09±5.93)岁,疾病类型: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5例、持续性心房纤颤10例、阵发性心室纤颤1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对比入选病患的临床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性较小P>0.05,有继续研究对比价值。
1.2方法
在病患入院后,对其实施常规检查,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包含心脏彩超、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血脂、血糖等,再为病患给予医院常规治疗,每天服用三次心律平,每次给药0.1g。观察组病患在此基础上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静脉滴注90-140mg胺碘酮,辅助15ml氯化钠溶液(0.9%),开始静脉滴注10分钟,待病患病情稳定后以每分钟1.0mg的滴速维持给药,5小时后再调节至每分钟0.3mg。
1.3评定方法
观察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与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评定以显效、有效与无效为主,显效:经过治疗,病患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心电复查恢复正常、心律也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经过治疗,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经心电复查也有一定的改善迹象,且心律有所控制;无效:经过治疗,病患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现象,经心电复查未得以改善,心律未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病患数+有效病患例数)/总病患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加以处理,本研究数据的计数资料以“±s”代来表示,运用“X²”对来检测研究数据的数据差。若结果P显示<0.05时,即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2.结果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为38.00%,对照组26.00%,观察组有效率为54.00%,对照组4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也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性大,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如表1所见。
对比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产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为6.00%,包含1例血压下降、1例轻度头晕与1例呕吐病患,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2.00%,包含2例恶心、4例血压下降、3例轻度头晕与2例呕吐病患,两组数据对比性较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见表2。
3.讨论: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多出现于器质性心脏病变或心力衰竭病患中,可单发,同时也可并发其它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有些病患在病发初期并未出现较大的症状反应,并且无需给予较多的干预治疗,若症状持续存在则会影响到病患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出现与病患疾病的严重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随着病情的发展,心律失常也会持续产生,在病情不断发展下变得更加严重。
胺碘酮属于一类广谱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此类药物在被人体服用后可抑制ATP酶中的钠离子、钾以及钙,并切断钾的通道,从而控制了窦性心律与上行传导,并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医院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还运用胺碘酮加以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产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为6.00%,包含1例血压下降、1例轻度头晕与1例呕吐病患,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2.00%,包含2例恶心、4例血压下降、3例轻度头晕与2例呕吐病患,两组数据对比性较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效率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74.00%,两组数据对比明显P<0.05。
由上可见,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具体以药物治疗法最为常见,对此类病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海涛.分析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75.
[2]蒋乔仓.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9):49-50.
[3]王君.心血管内科心率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7):25+27.
[4]唐杨,王春雷,刘林琼.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4):15-16.
[5]帕提曼·阿布都克力木,吴敬敬.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169.
[6]吴培军.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6):18+20.
[7]朱韶燕.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8):93-95.
论文作者:李得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病患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内科论文; 心血管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