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运用论文_任刚

(绵阳市第十一中学,621000)

摘要:数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数学课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能够学数学、用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故“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堂中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互动,可以说数学课堂中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本文对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出平等、合作与交流、相互理解、转变角色等看法,寻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尊重学生;师生互动;数学思维;拓宽;加深;和谐;平等

在旧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数学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式,数学教师讲课追求讲课透彻、拓宽加深、一步到位,而学生的学习似乎是永远也做不完的题.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而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

数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数学课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能够学数学、用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故“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地师生互动,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新精神,实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基础。实践表明生动的课堂教学,互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的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体会与认识。

一、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直接互动的体验,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例如:在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中,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能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识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在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平等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

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必须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问题”激发“互动”,“互动”深化“问题”,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

思维产生于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问题简单,“互动”流于形势,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太难,远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成功体验,会挫伤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逻辑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要求既能被学生感悟到,又不能只从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存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学生经过苦心思索、合作交流,才能从它们内在联系的分析中求得答案。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就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就是成功的。

总之,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复,凌晓牧.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2]王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9):24

论文作者:任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运用论文_任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