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论文_谢碧霞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论文_谢碧霞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农业大学医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128

摘要:目的:分析对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不良反应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以提高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所属辖区内 2010 ~ 2012年接受预防接种后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0年本辖区共接种2772针次,发生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0.361%;2011年共接种2886针次,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0.069%;2012年共接种2965针次,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0.0337%;这其中基础免疫10例,加强免疫3例,均为一般反应,全身反应9例,局部反应4例,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2012年与 2010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2012年与 201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在进行预防接种过程中,接受护理管理的儿童相比没有接受护理管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基础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加强免疫高,这与监护人对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程度及预防接种过程中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有关,因此加强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管理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安全接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1 引言

预防接种是儿童完成国家规定实现计划免疫的重要途径,是根据某些常发于儿童的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制作的相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使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从而达到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目的。儿童因为机体还未发育完成,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因此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传染源侵袭发生传染病,因此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防止儿童发生传染病,保护儿童身体健康。但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发热、呕吐、恶心等),损害身体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本研究统计了2010年-2012年期间在本辖区内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时间段内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情况以及进行护理管理的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2010年-2012年于期间在本辖区内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访谈和调查,调查这些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按照国家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出生1-24个月的幼儿需要接种的计划内疫苗(免费)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还有十种计划外疫苗(自费,根据幼儿身体情况、地区规定和家庭经济情况确定是否接种),具体包括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出血热疫苗、狂犬病疫苗、气管炎疫苗、兰菌净。

其中卡介苗,乙肝、脊灰、百白破的1、2、3剂,麻疹第1剂、麻风,乙脑第1剂,流脑1、2级为基础性免疫;百白破4剂,乙脑第2剂,麻疹第2剂、麻腮风,甲肝为加强免疫。

2.2统计方法

因为卡介苗和乙肝第1剂是在宝宝出生20h内注射,因此不计入统计结果。2010年接种未实施规范护理管理,2011年逐渐开始实施规范护理管理,2012年则基本全面实施规范护理管理。

2.3观察指标

统计三年间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通过统计发现,2010年本辖区共接种2772针次,发生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0.361%;2011年共接种2886针次,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0.069%;2012年共接种2965针次,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0.0337%;这其中基础免疫10例,加强免疫3例,均为一般反应,全身反应9例,局部反应4例,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三年间接种针次的均数为2894.12±158.13,使用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发现2012年与 2010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与 201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预防接种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具有操作方便、经济等优点。但由于疫苗本身安全性、儿童个体差异、接种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接种后机体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对器官组织、功能等产生一些损害。因此,再接种时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护理管理非常必要。

引起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如接种时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儿童自身体质因素、接种时间选择不当等,为了降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对预防接种的规范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加强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在辖区内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家庭广泛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疫苗的种类、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保证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其次是在接种前对儿童进行体检,检查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询问近段时间儿童是否存在过敏现象等,并积极与儿童沟通,缓解儿童紧张、害怕、恐惧等情绪的发生。再次是仔细核对儿童个人资料和相关接种资料并做好接种准备(检查注射器和疫苗是否完好,根据儿童的皮肤敏感性和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接种部位和注射器型号),针头刺入儿童身体时要注意转移儿童注意力,尽量避免儿童哭闹,提高接种质量。最后是接种完成后对接种部位进行一段时间的按压,禁止反复揉搓,以免发生流血、感染等问题;告知监护人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让儿童保证充分的休息,不要参与剧烈运动;接种部位避免接触水,注意清洁;如果儿童感到接种部位有瘙痒、疼痛的感觉,禁止抓挠和用水冲洗,防止感染。结束预防接种后要观察半小时确定没有问题后方可允许儿童离开。另外,还要注意提高接种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避免出现操作失误。

本次调查结果证明,通过采取规范护理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保证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慧.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4):2737-2738.

[2]高月平,郭惜珍.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论文作者:谢碧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论文_谢碧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