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韬[1]2000年在《企业兼并动因及政府相应政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兼并动因及政府相应政策探析》的写作初衷,是籍硕士论文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许多问题已经专家学者研究形成了若干著作和成果,选择其中的企业兼并问题,是循古训“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企业兼并本来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但我国的企业兼并富于中国特色。本文从中国特色的企业兼并出发,着重探析了企业兼并动因和政府政策的关系,这是基于一方面企业兼并动因是企业兼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企业兼并动因是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首先是引言“企业兼并的含义和本质”,由于我国的企业兼并过于特殊,本文没有纠缠于企业兼并本身的定义,而把广义的企业兼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企业兼并的本质是产权交易行为,为企业兼并市场化的主张打下一个基础。第一章是“企业兼并的一般理论分析”,从企业兼并的本质或西方企业兼并理论出发,对企业兼并的两种原始动力和一般动因的七个方面作了介绍,引入了企业兼并动因的一般理论。鉴于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西方企业兼并理论是我国企业兼并理论,特别是动因理论和政策理论的重要参照。第二章“我国企业兼并的现状和动因分析”,重在分析我国企业兼并的动因,包括一般动因和特殊动因,特别是我国企业兼并动因的七种特殊动因,从与西方企业兼并动因的明显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特病需要特药医”。其中的主要差别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种种问题。前两章力求表明我国企业兼并有向市场化过<WP=3>渡的内在的合理化要求。 第三章专论“政府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原则”。一是在世界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的回顾中实证分析了西方政府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企业选择和市场选择为基础性动因;二是从我国经济转型和政策转型的大背景出发,论述了我国企业兼并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尽量减少政府干预,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分析了我国政府发挥作用的意义和边界。第四章“政府对企业兼并的政策”,围绕企业兼并以市场选择为中心,以建立市场化企业兼并机制为核心,提出了政府在企业兼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五项政策:市场发育政策、法制健全政策、产业引导政策、战略推动政策、服务支持政策,以期为我国企业兼并的健康发展奉上微薄的建议。 纵观本文对企业兼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属于自己有新意的研究角度或观点是:一是希望从西方企业兼并理论和中国转轨时期企业兼并实践的结合中找出一定的带有趋势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二是研究重点放在从企业兼并动因推演政府对企业兼并的政策上,这是一个较新的角度,同时也应当是有价值的角度。三是对我国企业兼并的特殊动因作了较为全面概括,这是笔者所见的研究著述中未曾有的。四是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兼并问题作了分析。不仅从西方企业兼并的一般性和我国企业兼并的特殊性,也从转型期我国政府政策转变的一般性和我国企业兼并政策转变的特殊性进行了较多的探析。五是提出了企业兼并市场化的观点,这实际上是有关专家已提出但未如此表述的。六是围绕企业兼并市场化进程,明确提出了我国政府对企业兼并的五项建议政策,其中也指出了当前企业兼并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障碍。由于作者对中西方企业兼并理论的研究仍属粗浅,也未直接参与和<WP=4>从事我国企业兼并实践,本文定会存在的许多疏漏,诚请老师和专家们指正。
杨洁[2]2004年在《企业并购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并购规模和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球的并购活动处于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与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浪潮同步,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许多大企业的并购行为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然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企业合并、联合或拆分,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以资本连接为纽带,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并购与并购后整合,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运作过程。国内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并购案例发生,但成功率却不高,与企业并购的战略期望相比,很多企业并购后没有或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探究并购失败或付出高昂代价的根本原因,就是并购后的整合不力,使得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在战略、组织、管理、人员和文化等方面的匹配性出了问题。本文就是针对现实中企业并购后在要素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并购后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而展开的研究。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成分,将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形式、特征、动因和发展历程;通过对企业并购成败原因的探析,阐述了并购整合对企业并购成败的重要影响,得出了并购的价值源于后期整合的结论;提出了并购整合的内涵、系统架构和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并购整合的六个支点——战略整合、组织与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资产整合和能力整合的理论演变、整合原则、运做方式和策略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对中国企业<WP=328>的并购整合环境和应关注的要点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外共分八章和附录。第一章,企业并购概述与理论溯源。在界定企业并购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并购的本质和形式。对企业并购整合活动进行了理论剖析,首先以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并购整合的理论解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论、市场势力理论、代理理论、企业发展理论和价值低估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后面的真正动机。分析了国外企业并购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特别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第五次“战略并购”浪潮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以此引伸出后面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企业并购后整合探究。从国内外企业并购成败的分析出发,探析了并购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企业并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并购后的整合效果是决定并购成败关键的观点。以大量的实例阐明了并购整合的功能和成功进行并购整合应遵循的原则;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并购后整合的系统层次框架,包括战略性资产层次整合、要素层次整合和职能活动层次整合体系。在综合考虑战略依赖性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吸收式、共生式、保护式和控制式整合模式,并购后的企业可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使并购后整合成功运做,以实证方法总结出整合操作中应注意的四个因素,即整合应贯穿并购全过程、确定专人和专门机构来实施整合、快速进行组织和人员整合和把握适宜的整合边界。第三章,企业并购的战略整合。战略是企业经营行为的纲领。为此本章从战略内涵及战略与环境的协调分析入手,提出了战略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基础的观点。并从战略整合的准备、战略调整与定位、在目标企业推行新战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战略整合的运作方式。建立了目标企业选择模型和价值评价方法。同时,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产品结构的整合提出了可操作的方式。<WP=329>第四章,企业并购的组织与管理整合。企业战略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实施。本章分析了组织整合在战略变化、环境变化和规模及成长阶段变化条件下的必然性,阐述了并购中组织整合的战略意义以及整合中应遵循的原则。为使并购后的企业成为一个高效率运营的组织体,提出了组织整合的实现方式:即确立适应新战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要素;建立新组织高效率运行的纵向和横向控制系统;对各组织单元进行授权;确定有效的集权和分权关系。同时,本章对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整合原则和具体方式作了研究。最后提出了通过管理制度的兼容和移植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途径。第五章,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本章从企业文化的一般理论阐释入手,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通过对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渐进性和反向性等双重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各种文化差异可能产生文化风险,进而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和方式、价值观念、利益分配、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以大量实例论证了文化整合对并购成败及效率的重要影响。为探讨文化整合的实际操作,阐述了在并购后企业进行文化整合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初始阶段、撞击阶段、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的具体整合策略和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归纳出了可供企业选择的四种文化整合模式:促进式、融合式、注入式和保留式,并对如何选择文化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企业并?
赵若唯[3]2014年在《我国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障碍与应对思路》文中指出兼并重组是将不同企业的财产权利、债权债务关系以及企业的产能、技术、人力、财力、销售渠道等资源进行重整优化,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行为。通过兼并重组,能够对企业的产品、资产乃至管理体制进行全面优化,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快企业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同省外企业一样,当前福建企业在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过程中,也遇到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兼并重组构成障碍。本文旨在探析福建企业在兼并重组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福建乃至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提供参考和实证价值。本论文首先从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关联度的双重视角,探讨分析福建产业组织的演变现状,将福建与我国沿海周边省份的产业组织演进进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导致福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演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建企业并购重组的相对滞后。进而结合案例分析企业在兼并重组活动中,存在地方政府对税源流失的顾虑、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缺失、民营资本介入障碍、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失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企业并购成本的上升,并试从构建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协调机制、弱化财政收入、GDP在考核机制中的权重、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与并购相关的法律、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等配套制度、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寻找破解福建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障碍的方法,为更多的企业在更广范围内更加自由地开展兼并重组活动,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王习农[4]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魏涛[5]2012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剧,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确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来也呈现逾来逾活跃的趋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并购与海外并购活动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也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西方的跨国并购理论大多以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实践适应性不强。中国出海并购的先行者们在缺乏经验情况下,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的及时跟进,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理论的创新,并对海外并购整合的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以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成本收益特征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其次,从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跨国并购中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途径的比较以及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基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然后,分析了优势无形资源在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系统化的理念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购中无形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最后,本文还对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三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这部分主要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并对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本文预期可能的创新点。本章所呈现的研究逻辑框架与思维模式,不仅突出了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且还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思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在理论基础部分,本章不仅对并购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描述,对跨国并购的特征及无形资源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还对国际上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同时还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基本理论的回顾、归纳与总结,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无形资源对企业并购成败的影响以及协同效应的发挥等内容相继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还对国内外企业寻求无形资源并购动机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然后,对我国国内并购与海外并购效应的相关文献作分类总结与简要评析。第三章阐述无形资源的特征并探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本章一方面在对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与成本收益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特征和无形资源所具有系统的特性,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为下步的理论分析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基于跨国产购在实现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与扩散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性,优势无形资源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协同效应的机理,以及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观点。在以上理论演绎推导的基础上,本章还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章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述论。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对无形资源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系统理论的观点与工程化的思维,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构建系统工程的思路。然后,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目标、指导原则,并对具体的流程设计步骤与微观、宏观的组织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对企业三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并购整合路径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章一开始就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三个无形资源子系统,在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中战略地位,指出了对其进行整合是促进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章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子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并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海外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具体实施路径;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并购中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优劣,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应采用跨文化融合创新的演进模式,进而还阐述了跨文化融合创新系统工程的任务、功能与构成以及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并探讨了跨文化融合系统工程组织实施的路径。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镶嵌理论,提出了企际关系资源维护与动态调整的具体整合思路。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理论观点:一是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个由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组成的一个系统;而企业的各项无形资源之间通过有机结合也构成了企业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各类无形资源则是整个无形资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企业无形资源各构成要素只有彼此有机协调与默契配合,才能使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从总体上达到最优化,其价值创造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增强。无形资源系统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企业利用无形资源的作用机理,提升其价值创造功能,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二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动因理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寻求与获取战略性、关键性与互补性无形资源只是表层的动因,而其实质在于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优化升级,增强对国际经营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最终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的。三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构建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既然企业的无形资源具有系统特性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且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优化升级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融合工程学的相关理论,来打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这种思想观点的提出,既聚集于微观层次的中国企业无形资源价值创造功能的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又着眼于宏观层次的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潜力的充分发挥。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无形资源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探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以往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也涉及到了获取无形资源的动因,但是所涉及的只是无形资源的一些构成要素。本文则根据企业无形资源的隐默性、适配性特点,把企业的无形资源及其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充分考虑到了无形资源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各构成要素协同发挥作用的机理。所提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不仅体现了研究视角的独特性,而且理论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次,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与工程理论的运用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及整合理论的探讨呈现出一定的体系性。本文的研究着眼于企业无形资源整体,基于无形资源发挥作用的特点不仅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还运用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无形资源的整合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理论的探究以及整合分析都立足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框架体系的完善和无形资源系统整合研究的深入开展。最后,文章的分析脉络之中隐含着矛盾论的辩证哲学思想。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并购整合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对无形资源的整合。本文将研究聚焦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在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研究中,本文又重点关注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的整合,着眼点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的矛盾论观点充分体现在并购整合路径的探讨之中。
李治[6]2004年在《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绩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中最能体现其市场效率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一环。它不断给市场输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不断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加速促进生产集中,适度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现实中许多案例表明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并购企业都能够顺利达到这个目标,这与一再证明并购是经济飞跃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一规律相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协调的情况呢?学术界对此尚无统一的认识。判断并购成功与否,不仅在于研究方法和选取样本的差别,而且在于并购本身的复杂性。企业并购动机的多种多样,各国政府对待并购态度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的竞争法则的演进,这些都使企业并购行为及其影响日趋复杂,进而大大增加了评价并购成败的难度。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间并购活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有着全局性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并购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绩效问题展开新的探索。 本文以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研究了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的绩效。在理论方面,本文在对并购的内涵加以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内企业并购和外资并购的特点,然后在透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发展的基本历程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在实证方面,本文运用市场反应法和财务绩效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运用超额收益法实证分析了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应,研究中通过计算不同累计期间的超额收益率发现,国内上市公司并购中流通股股东的超额收益总体上要小于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流通股股东的超额收益,且国内上市公司并购后甚至出现负收益。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配对T检验法对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两类并购类型中,从整合效果来看,外资并购绩效提升最为显著;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在并购两年后虽有上升趋势,但仍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短期内(5年)其业绩还是出现了整体的先恶化后提升的趋势。这表明外资并购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其并购行为更具有市场行为特征。同时对影响实证结果可靠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规范措施。
陈科[7]2007年在《全流通时代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并购机会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推动了企业并购的蓬勃展开,尤其是在内地证券市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环境得以改善,使之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战场。而并购活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使投资者日益关注并发掘证券市场中潜在的并购投资机会。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并购运动的历史轨迹、购并的动因和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性变革的契机,根据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现实情况,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中国证券市场出现并购机会的背景、时机和投资主线,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世界并购运动的实践、动因、主要理论展开梳理与分析。从西方发达国家并购运动的发展轨迹入手,揭示出并购浪潮与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环境、科学技术水平、法律政策环境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从基本概念出发,用经济学理论对产生公司购并的内部动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全面阐述了公司购并的目的及相应理论。其次,在全面分析我国并购实践历史的基础上,文章着重通过内地市场与成熟市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背景下的
胡可果[8]2012年在《中国上市公司非市场化并购重组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比较成熟资本市场与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多数是通过资源整合力求达到“1+1>2”的效果,其本质是一种企业自主的市场化行为;而后者多数是基于保住上市公司资格或者实现再融资的目标,其终结目标往往表现为利益转移或再分配,其本质具有典型的非市场化特征。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整体上市,其本质仍是一种单方面资产置入行为,多数目标是为了资产证券化,其动机根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资产和股权的高估值溢价和二级市场对并购重组行为的非理性追捧等。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上述特征,不仅破坏了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监管效率,毒害了市场文化,还引发了大量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基于此,从证券监管角度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特有现象,从而系统地解释并试图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沿着“问题提出→并购重组两大特征→非市场化表现形式→非市场化动因分析→非市场化宏微观效应实证分析→并购重组监管现状及问题→并购重组制度重构→监管建议”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并购重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并购重组非市场化表现形式、成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念界定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即第三章),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两大鲜明特征:“政策诱发”是主要驱动因素和渐近市场化趋势下的显性非市场化。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将非市场化并购重组的主要形式划分为绩差(ST)公司型、买壳上市型、关联交易型和政府主导型四大类,并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需求层级”动机假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并购重组非市场化的具体原因。然后从宏微观两个方面论述非市场化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并以三个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其特征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简要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设计和执法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提出了市场化监管导向和差异化监管策略的总体设想,并对其理念、目标和原则进行阐述,然后对并购重组监管的制度设计、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制度重构。最后从中介机构、内幕交易、诚信以及盈利预测与承诺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重点环节的监管。第六部分为结论(包括第九章)。通过深入分析及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创新点):(1)中国证券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背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监管政策的缺失或缺陷,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呈现出“渐近市场化趋势下的显性非市场化”的典型特征。(2)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同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具有典型的“层级需求”动机,具体可分为:生存需要、规范需要、政治需要、壮大需要和垄断需要。其中,前三个需要为我国当前并购重组的主要动机,具有非市场化特征。(3)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宏观背景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的特征,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可按照监管体制和监管政策两个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模式,即在监管体制上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创业板和中小板按照“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实行市场化并购重组监管模式,对主板仍采用现有的监管模式并逐步实现市场化;在监管政策上对有利于产业转型和升级,增强协同效应的并购重组给予倾斜,对于借壳上市等非市场化并购重组从制度设计和监管等各环节予以限制,从而使我国并购重组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4)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还具有一个典型特征——“政策诱发”,即并购重组实践多数是在政策的“诱发”下发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要全面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理念,即:解决资源流通问题同时解决资源流向问题;从强调融资规模向注重融资效率转变;全面促进并购重组行为的市场化;全方位提升并购重组的层次和质量;树立退市风险“维稳”宜疏不宜堵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并购重组相关制度进行重构:①以“前门后门相当”的原则改革借壳制度;②以“首次再次一致”原则改革恢复上市制度;③以“出口入口相当”的原则改革退市制度;④以“破产退市分离”原则改革破产重整制度;⑤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训,完善整体上市制度。(5)应尽快明确监管部门的监管边界,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保荐机构、财务顾问、审计、评估和律师等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在并购重组活动中的监督作用,促进其“归位尽责”,逐步形成“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导,中介监督为辅助”的监管格局。同时,要加强对并购重组中的内幕交易、不诚信、虚假信息以及承诺不履行等行为的重点监控。
肖倩[9]201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绩效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史,国际上出现过影响比较大的并购浪潮共有三次,在这三次并购浪潮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国家内部或者是跨国集团的并购活动。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掀起的第三次国际间银行并购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大部分的地区及国家,改变了整个国际上的银行业的格局及发展模式。由于受到国际间银行业并购的影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也开始放眼于国际范畴,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来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主要是国内实力雄厚的股份制银行和大型的商业银行。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限制,如政府干预、市场化发展缓慢、银行治理不完善以及综合实力较弱等等,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初期进行跨国并购的数量不多,规模较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的金融机构入驻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牢牢抓住机会,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放眼于未来,在面临着国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同时,要进行商业银行内部的改革,同时拓展自己的国际业务,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为主题,紧紧围绕工商银行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并购作为案例来展开全面的探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分析案例,在对并购的动因,影响及绩效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回顾并总结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以工商银行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梳理并购的整个过程,重点分析文化、并购类型和金融危机以及支付方式的这四大影响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影响;同时对案例分析中需要用到的财务分析指标一一进行具体的阐述。第三部分,对工商银行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的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这次跨国并购行为的动因,以及影响这次并购绩效的四大因素。这部分的重点内容在于利用财务指标法,即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这四大财务指标分析并购的绩效,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工商银行这次并购是一次成功的并购。并且总结出此次工商银行并购案例的成功经验启示。最后,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此次研究的根本目的,即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放眼长远。通过对外部环境、选取并购目标及支付方式、人才的培养和并购后的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商业银行日后进行跨国并购有所裨益。根据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共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国并购业务的时候,面临着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部分不利的因素。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积极主动学习国际上银行业并购的经验,大胆走出去;其次要基于我国国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跨国并购战略,并坚持以稳定发展为目标;最后要对跨国并购的标准以及流程等进行一定的规范,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行为,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并购的有效实施,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之道。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两方面,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绩效的因素,为今后的并购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其次,通过利用财务指标法对工商银行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的绩效进行了分析,以期今后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一定的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方面的依据。本文的不足之处,首先,选取工商银行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这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只利用财务指标法进行数据分析,没有考虑结合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对市场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陈清[10]2007年在《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作为当前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投资形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国民福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连年稳定增长,并购热在中国日渐兴起,并对我国经济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中国的跨国并购规制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之中。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外资并购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府规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为我国规制外资并购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是为展开全文论述提供背景。首先界定跨国并购的概念,并基于东道国视角界定外资并购的概念,为中国外资并购规制体系的构建确立研究主体。分析了跨国并购对不同类型的东道国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跨国并购中获得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对跨国并购不同的态度。第二章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外资在华并购的特殊动因进行分析,对外资在华并购的模式和方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为规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第三章中对外资在华并购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大规模的外资并购热潮已经进入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给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阐述了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章在对跨国并购行为的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详细阐述了规制跨国并购的外资政策、竞争政策和审查制度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规制跨国并购的政策体系的发展趋向,即外资政策自由化、竞争政策加强化、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完善化。第五章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并购的规制。考察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跨国并购规制,为构建我国的跨国并购规制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对我国现有外资并购规制从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外资政策、竞争政策、审查制度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指出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七章通过对外国公司与东道国关系分析,给出了规制外资并购政策目标体系,阐述外资并购规制的目标和原则,构建我国的外资并购规制体系。提出在外资政策上,应调整外资并购待遇标准,调整市场准入和股权比例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外资并购政策;在竞争政策上,应进一步加强而不是放松反垄断规制,采用结构主义和效率主义并重的思路,实行“内松外紧”的政府规制方法;在审查制度方面,从复合制审批向单一制审批转变,采用综合审查标准,实行有限度的自动核准制,对外资间接并购进行相对严格的审查。第八章对外资并购中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区域外资引进激励政策竞争问题、跨国并购寻租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具体对策。
参考文献:
[1]. 企业兼并动因及政府相应政策探析[D]. 黄韬.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2].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D]. 杨洁. 吉林大学. 2004
[3]. 我国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障碍与应对思路[D]. 赵若唯. 福州大学. 2014
[4].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D]. 魏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 外资并购和国内企业并购绩效比较研究[D]. 李治. 湖南大学. 2004
[7]. 全流通时代中国证券市场投资并购机会和策略研究[D]. 陈科.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8]. 中国上市公司非市场化并购重组及其监管研究[D]. 胡可果. 辽宁大学. 2012
[9].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绩效探析[D]. 肖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10]. 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D]. 陈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兼并论文; 并购重组论文; 并购动因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