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待优生的转变之我见论文_杨万玲

论待优生的转变之我见论文_杨万玲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小学 262500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能够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暂时落后的学生变成一匹黑马,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同样是我的教学宗旨。但是,学生的性格往往不尽相同,又加上正是喜欢玩的年龄,做事也缺乏分寸,无疑是每一个老师都曾面对过的棘手问题。怎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呢?既可以达教学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彻头彻尾地改变,让顽童变优生,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学经验了。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今年暑假刚过,我再一次迎接新生入学。在接待处,有个看起来十分活泼的学生在我和他的家长交流的时候,便插嘴问:“上课可以玩手机游戏吗?”“可以吃东西吗?”听到我否定的回答他面露不高兴。也因此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翻看了他不理想的成绩单,心想这会是我的一个教学挑战。

开学第一课,这个小男孩的本性便彻底暴露出来。上课旁若无人地说话,打断老师讲课,被警告之后依旧在私下里偷偷说。第一天就有很多老师向我告状,要我好好管教这个小男孩。而小男孩对于老师们的批评似乎不以为然,似乎青春期的叛逆在小学时就已经在他身上显露。他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是班级的中心,喜欢通过提高嗓音让全班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只要能够博得眼球的手段,他都会在学生对他侧目之后得意洋洋。当然,一些老师找到他和他谈话,得到的回答依旧是十分叛逆的。“我怎么做不是我的自由吗?我喜欢这么做就这么做,别人管不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往往也能够得到他的一点不诚恳的回应,诸如各种遵守课堂纪律的承诺等等。但是事情往往变化得很快,他上节课答应下节课依旧是课堂的捣乱对象,旁若无人。

一、分析

1.心智不成熟。由于年龄小,小男孩的内心可以说是不染世俗之气的。在很多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就更加弱化了。尽管老师可能跟他强调什么校规纪律,但是很有可能,他对校规以及小学生守则认识就不清楚,更何谈遵守。在年龄上,这个小男孩比其他的孩子要大至少半岁,这就进一步激发了他内心英雄主义的观念,认为自己比别人要成熟得多,自己的眼界也会更广。这种错误的自我认识就直接导致了他做事总是围绕自己展开,自我表现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2.习惯不可能短时间改正。所以想要小男孩纠正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进行长时间的尝试以及修正。同时,结合小学生这个时期心智不成熟的条件,让坏习惯的反复性降到最低,提升学生自律能力,这样综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好习惯的养成。

3.客观环境造成。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这个小男孩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和我们常见的溺爱独生子女的例子相似,这个小男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祖父母辈的宠爱我想大家都清楚,基本上有求必应,自己必然是家里的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渐养成,最终导致了这个小男孩不能够正确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老师们头疼的“小霸主”。

二、辅导过程

众所周知,规矩是成事之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结合这个小男孩的表现以及心理动态,作为育人的老师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免给学生的未来造成隐患。

1.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老师的话他听不进去怎么办?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学手段发挥作用了。“先扬后抑”是针对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十分高效的教学手段。比如有一次给操场除雪,我发现他比一般的学生都要积极,于是借机表扬了他一番,可以看出他是十分开心的。之后我私下和他谈话,再次肯定了他的积极性,同时指出他在个别方面的不足,并加上我自己对他的信任以及期许。得到了他更加诚恳的回应。信任往往是一副很好的良药。之后我通过基于荣誉的方式让他做好表率。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己自律性的提高。

2.与家长双向合作。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的工作,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结合家庭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只有学校与家庭有着同样的育才目标,能够求同存异,互相携手,及时掌握学生内心思想动态,才有可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我还问这个小男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目标。他说,他想得奖状。那好,我就同他一起制定了学习目标与计划,力争拿到班级前三或者三好学生。正是这个目标的确立,让他在各个方面有了动力和约束,可以说之后的每一天他都在进步。

三、成效及对问题的思考

他是个十分有潜力的孩子,十分要强,经过引导他已经进步了很多。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在看着他成长,不断鼓励让他走得更好。有时候,体察学生的心理往往比约束学生的行为更加高效。这世上没有差生,只是有一些还没有走入正轨的学生。听到这我明白了,于是就告诉他要以学习为重,并找了很多表现好的方面对他进行表扬,让他不能辜负老师们对他的期望。他听完也十分惭愧,答应不再去想游戏的事情,好好学习。之后我便联系他的家长,加强对孩子的课余时间的监督,避免他沉迷于游戏的世界。最终他终于有了改善,成绩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班主任还需要注意的便是,在学生犯了错之后,切不可居高临下,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是最恰当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批评,而在于改变。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循循善诱才可以让学生发生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韦莹 詹宁华 优等生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0,(05),23。

[2]张琳 对一个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S1),12。

[3]王赣萍 彭勇 如何针对优等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05),9。

论文作者:杨万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论待优生的转变之我见论文_杨万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