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命制的常见问题及纠错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见问题论文,高中论文,方案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试题是教师用于检测、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科学、规范地命制试题,是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笔者通过分析、研究他人所编制的一些地理试题,发现不少试题在命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信息给予缺乏完整性、推理思路缺乏逻辑性等。本文结合自身教研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剖析地理命题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高试题命制能力,并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信息给予缺乏完整性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项能力要求,也是平时教学中命题教师应侧重考查学生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试题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地理信息,包括各种文字资料、图像图表、地理数据、图例符号等,这是试题命制的基础。其中,地理信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信息是学生直接可以从题目材料或图像图表中获取的信息,隐性信息是需要学生在题目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如果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不够完整,就会导致因试题的指向性不明,学生思维缺乏方向性而难度加大,出错率增加。
案例1: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试题诊断】该题是2009年重庆文综高考试题中的一组选择题,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反映我国某盆地地形剖面图,因缺乏相关图例,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推断图中的各种图示符号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学生因无法准确领悟出题人意图而丢分。笔者发现,由于该题信息给予上的缺失,导致一部分学生没看懂图意,胡乱猜测。部分学生以为②位于山麓地带,有高山的冰雪融水,适合发展农业,适合形成天然绿洲。还有部分学生将③当作是水域(河流或湖泊),④处临近水源,那么就可以抽取③处的水进行灌溉,从而形成绿洲。从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逻辑推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因为这些推理建立在不确定的信息甚至于错误的信息判断基础之上,导致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推理能力却不能推导出正确的答案。
【纠错方案】第一步,根据问题结论分析推理过程所需的必要信息。如本题目要推出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必要条件有:沙漠地区、有河水(地下水出露)、土壤肥沃等。
第二步,分析教师所设计的试题中所包括的有效信息。本题目给定的地理信息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区,该盆地可大(如我国的四大盆地等)可小(如我国的山间小盆地等),因为该示意图无比例尺,也无经纬网,更无一般的图例,从而造成了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步,根据已给信息与所需信息的差异补充相关信息。笔者在高三两个平行班级(平常多次考试地理成绩相当)进行了对比实验,一个班级直接出示以上高考原题,另一班级出示增加了图例的示意图。根据两个班级学生答题情况看,增加了图例的班级学生的答题准确率远高于前者,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如图2所示),从而大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推理思路缺乏逻辑性
【试题诊断】对于以上高考试题中的第二小题,命题人的意图是根据前一题中“天然绿洲”的提示作用,推断该区域河流为内流河,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但如果单从图示来看,学生难以判断该区域就一定是属于内陆地区,不少学生选择了B答案,错因可能在于其主观认为该地位于外流区,河流补给一般以降水为主。笔者认为单凭“天然绿洲”来断定该盆地一定位于西北内陆,这之间只能是建立在假定的基础上,而不具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该题在设计逻辑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增加其他信息使其更加严密。
【纠错方案】第一,清晰认识该试题考查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二项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围绕核心考点来设计试题,首先应该想到:该试题设计涉及哪些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哪些地理技能。例如,以上高考试题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是:内陆地区的景观特点—内流河的水文特点—内陆地区的农业特点。
第二,把握目前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设计特点。为使地理试题真正实现评价目标,教师应思考通过何种方式出示地理信息,尤其应吃透目前地理试题的命题设计特点。例如,目前高考命题在通常情况下,选择题往往是以题目链的形式存在,共同利用一段情景材料和图示(有些除主图外,还有分散在每一题中小图),各小题之间相对独立,属于不同的考点,但有时前面一小题的结论可能作为下一小题的已知条件。但这就需要命题人在命题中明确指出其包含关系,否则会加大学生做题的难度。在上题中,若把第2题的题干改为“在第1题所说的地带,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这样逻辑性更严密了,学生就能够推导出该河流为内流河,一般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小。
第三,验证地理试题的分析思路是否符合逻辑。教师命题应力求使其既符合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时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逻辑,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所命试题进行认真审视,题目给予了哪些信息?需要调动哪些知识和技能?根据所给信息和已有知识,能否顺利得出正确答案?如果试题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或者推理过程不严密,学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和已有的相关知识,推导出的结论可能并不符合命题人所设计的“标准答案”。
三、设问方式缺乏严密性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三项能力要求,往往在综合题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用准确、全面、规范的地理语言来解答。但有些地理试题,在设问方式上缺乏严密性,要么指向不明,要么表述不清,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的方向有误。
案例2:研究表明,城市的分布同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读图3的A、B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所示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4分)
(2)B图所示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4分)
【试题诊断】该题是2006学年第二学期杭州七县(市、区)高二地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最后一题的题目,该题中的两个问题在设问上比较广泛,问题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无所适从,难以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考查西北内陆城市分布与水源、交通的关系),第一题中不少学生答成了“A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或者是西北方向”。而参考答案是“集中分布河流沿岸、绿洲及铁路沿线(写出两点得2分)”。命题人的意图其实也很明显,在材料中明确指出:城市的分布同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但是由于作者在设计问题时要学生回答的方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法回答或回答的方向有误。
【纠错方案】教师应注意设计设问的科学性、指向性,要求应具体、明确,才有利于学生的最佳发挥。笔者认为在试题设问时,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能够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合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但也要避免答案直接出现在所给地理材料中;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所给的地理材料进行加工,以检测学生分析和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三是试题设问应严密,表达科学,指向明确。对于以上试题,笔者将该题目的设问方式增加了一些限定条件(加上“从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考虑”这几个字),并且加上了河流、铁路等图例符号,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容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选项设置缺乏诊断性
目前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强调能力立意,通过地理图像图表提供信息,几乎“无图不成题”,但笔者发现:某些试题出现所设计的问题选项,与所给材料和图示缺乏必然联系,或是改变某些条件,对答案也毫无影响,选项具有随意性、无效性,这样就导致试题失去诊断功能。
案例3:(2012年某地预测题)下面俯视图中,虚线是晨昏线,实线为纬线。AB两点的经度差为60°,P点为中点,某天文兴趣小组在P点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为68°。读图4回答1~2题。
1.(略)
2.此时,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
A.我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
B.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到台风侵扰
C.地中海沿岸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D.科考人员在北极地区进行科考活动
【试题诊断】该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获取地理信息(CP为晨线,PD为昏线,实线为纬线)可以确定P为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地方时为12点,极点产生极夜,并且北极星的高度为68度,说明是在北半球,从而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而得出正确选项为A。实际上,学生在做题时,不需要去认真读材料和地图,理解其蕴含的信息,直接从答案中的四个选项进行排除,B、C、D都是表示夏季,作为单选题,自然就只能选A了,这样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投机得分,体现不出学生的能力差异。
【纠错方案】合理设计选项,实行有效检测,笔者认为,地理选择题四个选项应该有迷惑性,抓住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设计选项,可以检查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应避免有暗示正确答案的线索,尽可能降低选项猜测的概率,否则就容易因猜题目而失去诊断功能。笔者对上题中的选项作了如下修改:
A.雪龙号科考船在南极开始大规模科考
B.印度半岛吹西北风
C.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小麦
D.开普敦港连续多日多雨天气
以上四个选项都是可以反映季节的现象,具有同质性,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项,其余三个是似真的错误答案,其中B选项本身描述错误,实际上南亚冬季吹东北风;C选项表示秋天;D选项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连续多日多雨天气是当地的冬季,北半球的夏季,所以正确答案只能选A。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题意,判断图示表示北半球冬季;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掌握南亚季风区的风向、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的时间以及开普敦的气候特点等知识,这样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容量增大,评价的实效性增强。
五、试题内容缺乏科学性
一份地理试题质量如何,其底线是必须保证其所出示的材料、图示、问题的设计以及命题人所给的标准答案符合科学性原则,不能与地理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原则相违背。否则,不仅起不到训练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教师讲评试卷时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地理试卷命制中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地图中的经纬度度数标错;(2)地理图像中图例、符号标错;(3)命题人地理概念理解错误;(4)题目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5)材料信息与现实社会或自然规律不符等;(6)标准答案与设问要求不符,答非所问。
案例4:读我国东南沿海某河流图(图5),图中最大高差456米,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a处水文特征,并说明理由。
(2)根据等潜水位线推测图示季节可能是什么季节?a处有城市分布,等值线P的数值为多少?并说明判断理由。
(3)近年来,该地湖泊淤积严重,湖床抬升,对下游地区有何影响?解决的措施是什么?
【试题诊断】该题是在某校高三教学调研时一位地理教师自行命制的一道训练题。笔者在课后在与该教师交流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第一,河流的水文特征需要从水量大小、汛期时间、含沙量等方面进行说明,图中并无经纬度,也无比例尺,该地是大区域还是小区域,如何鉴定?第二,图中最大落差是456米,其意义何在?能否根据这一点判断落差大小呢?似乎只能根据其周围是耕地、a处附近又有城市,以及等潜水位线数值较低等特点,判断其地比较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另外,a处附近城市既靠近河流,又靠近湖泊,为什么会有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漏斗区的问题呢?无疑该教师是把我国北方的情况生硬地套在南方地区,不符合东南沿海地区的特点。
【纠错方案】认真严谨、反复打磨,一是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功底,否则就只能原样照搬别人的套题、旧题,导致学生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和低效甚至是无效练习;二是把握目前地理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能力要求,深入学习新课标有关理念,吃透教材原理与规律性知识,这样才能在命题、选题或改题时做到游刃有余;三是要本着对自己和学生负责的精神,反复修改,认真打磨,不成精品不罢休,试题编制完之后,自己先做,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解决。例如,在上题中,还需对所给地图添加比例尺等相关信息,问题的设计还需进一步打磨,使设问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