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早恋论文,青春期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案一
王盈,一个初三年级的女生,在过15岁生日时,邀请了十几位同学作客,文艺委还唱了一首王盈最爱听的歌来助兴。王盈望着文艺委,听着他委婉动听的歌声,联想到文艺委平时对她的热情和主动帮助,突然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感受。从那以后,她一看到文艺委便不知所措,想见他,又怕见他。并且,她认为文艺委也处处留心着自己。王盈在咨询电话中说:“我能感受到他常常注视着我,比如上体育课我跑步时,下课我与别人讲话时,他都在看着我。他既然对我好,为什么不向我表白呢?他是不是不好意思开口呢?”
个案二
赵浩,男,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前段时间,自己觉得与同班的一女生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放学一块回家,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天,他们就想方设法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赵浩自问:“我和她是不是真有爱情呢?”
个案三
王一凡,某中学初三女生,语文、数学、理化各门成绩均好,但外语较差。妈妈为她着急,便托人给女儿请了一位外语系毕业的高材生做家教。开始,王一凡对老师持排斥态度,但几次辅导课下来王一凡对外语有了兴趣。老师讲得清楚、有趣,王一凡学得认真起劲,外语水平提高很快。他们经常相互夸奖,辅导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不久,这位家庭教师告诉王一凡他非常喜欢她,将来一定要娶她。王一凡又惊、又怕、又喜。她想:虽然自己不成熟,但他已经成熟了,于是便学着成年人的样子做了他的恋人,不料几天前,王一凡被父母发现怀孕了。她又悔、又恨,追悔莫及!
个案四
陈志,男,某校高二学生。其班主任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青年女教师,她不仅课讲得好,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班上的学生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但陈志似乎与别人不一样,他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凡是她讲的课,陈志总是拼命预习,踊跃发言,只为听到她的表扬。她在作文上的批语,陈志总是反复翻看,直到倒背如流。他常常模仿她的字体,常常独自回忆她的音容笑貌,还寻找一切机会问她问题。在陈志眼里,她是世上最完美的女性。陈志也为此陷入苦恼之中,老师比自己大十几岁,这种感情一旦被别人发现,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呢?
个案五
杜良,男,某校初二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在班上,杜良属于不起眼的学生。前几天,班主任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他与一位同班的女生在冷饮店一边吃冷饮,一边有说有笑,在以后的几天里,班主任又看到了两次类似的情形。当班主任侧面问及此事时,杜良说:“我看到周围有些同学成双成对,下课后便到冷饮店边吃边聊天,心里很羡慕,所以就约了我们班的××一起出去。”
从以上五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些中学生都早恋了。什么是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的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关于“恋爱年龄”国家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人们习惯上以如下两条标准作为参照,一是生活自立程度,二是与法定婚龄相差的程度。用以上两个标准进行甄别,中学生间的恋爱,都可以称之为“早恋”。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并不鲜见,有越刮越烈的趋势,令教师和家长头痛。
中学生早恋的类型
1.单恋型
如案例一中的王盈便属此类,从她的生日聚会以后,她常常陶醉在一种甜蜜的感情里,觉得自己被别人所爱。这种感觉让她整天处于兴奋状态,而且特别渴望听到文艺委亲口说出“喜欢你,爱你”之类的表白,但文艺委并不在意,或者是有所察觉,为了不忍心伤害同学,总是不接王盈的话茬。于是王盈便处在一种迷惑不解、又惊又喜的单恋中,中学时期的少男少女具有浪漫的幻想和情怀。这是少男少女们特有的心理,他们喜欢做出各种猜想,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2.好奇型
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都会觉得和异性在一块特别愉快、舒服,愿意和异性接触。这是一种性的体验,也是初恋的一种表现,但在这一时期,很难产生真正的爱情。爱情是指一对男女之间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理想,在各自的内心形成彼此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而中学生的早恋只是一种异性相吸,相互好感而已。他们在心理上对异性产生好奇,也产生朦胧的需求和爱恋。于是急于尝试和证实这种新鲜的感觉,这正是出于相互交往又互相探索的欲望。因此,这一时期,他们的恋爱对象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3.被诱惑型
青春期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必然带来性意识的萌发,他们愿意接近异性,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但他们毕竟年幼、单纯,生活经验少。有的中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自我约束力较差,很可能无法驾驭自己的感情,在所谓“爱的旋涡”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身体上的成熟和好奇心理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减弱,因此常常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4.仰慕型
这种类型的中学生仰慕的对象往往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其原因一是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求知识,敬佩那些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老师,特别是年轻、活泼的青年教师。教师的职业又具有明显的展示性,他们因为拥有知识而睿智和有力,他们因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而显得可亲可敬。这种展示性使他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佩服和喜爱。第二,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对异性有一种渴求和思慕。其实,在他们周围有许多男孩和女孩可以成为他们探求、交往的对象。但由于他们处于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男孩尚缺乏男性魅力和风度,女孩尚缺乏女性柔美的风采。因此,一些男生便将漂亮、活泼的年轻女教师当作理想女性的化身,一些女生则将成熟、潇洒的青年男教师作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5.模仿型
中学生模仿性较强,评价能力、分析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上的一些有关爱情的情节和镜头,也常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和举止。案例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中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性早熟是中学生早恋的内部生理原因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从12岁~13岁开始,性腺开始发育,由此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随着性机能的逐步发育,他们对性的差异特别敏感起来。初中的学生已在学习、劳动中与异性界限分明,偶有接触会显得腼腆、害羞。这种有意识的“异性疏远期”恰恰是性意向萌动的表现。在被异性吸引产生好感的基础上,爱情便默默无声地潜入他们的心田,爱的心扉便在不知不觉中向异性启开了。如遇适当的条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早恋行为。
2.心理上的“断乳”、与异性交往的需要是早恋的心理原因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中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都在急剧变化,进入“第二次断乳期”。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希望找到自己最亲爱的知心人,在知心人面前,不仅能够彻底地暴露自己,也能得到对方对自己最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从而获得自己人格、心灵上的伸展与共鸣,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求友谊,希望交朋友以倾吐心中的烦恼和迷惑,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是非观念不太强,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其中意志薄弱者,认识模糊者则可能发展为早恋。
中学生在恋爱时所注意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一方面他们由于受电影、电视、录像及文学作品的影响,比较看重人的外表,长相、身材、举止、风度等。对方越是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异性特征,越容易引起好感,产生吸引力,容易被对方的言谈所吸引。这种情形以女生居多。另一方面是长期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会萌发对对方的好感,在心中凝聚对方的友谊。正因为这种恋情是建立在外部好感的基础上的,因而是很肤浅的,缺乏理智思考的。处在恋爱中的中学生们不可能去深入考察一个人的人品、兴趣、个性自己是否真心喜欢。因而是很不稳定的,极易变化的。
3.性信息的污染是中学生早恋的外部社会原因
近年来,电影电视、音像作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忽视社会教育功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迎合低级趣味要求。对有关两性的视、听刺激强度增大,使青少年的性本能在客观上得到了强化。加之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信息十分敏感,表现出较强的兴奋性,并受情绪的影响引发强烈的性冲动。这些都无疑对情窦初开、良莠难辨的中学生的早恋起了强烈的鼓动作用。
4.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和失误是中学生早恋的客观原因
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采取粗暴专制的态度,对子女的交往横加干涉,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些,造成子女和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深层次的需要在家庭得不到满足,只好在家庭以外的异性朋友那里寻求慰藉。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学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削减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单调,校园生活枯燥,使中学生过剩的能量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对性教育的认识不足和保守,使性教育在大多数学校得不到正常开展,而中学生对性问题又是急于了解和渴求的,那么,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有关性场面的描述就来填补这一空白了。
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1.早恋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由于早恋,同学们往往会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中学阶段正是同学们长身体的时候,随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要求有相应的体育锻炼,否则,很容易发生心音微弱、供血不足、头晕等疾病。另一方面,由于早恋的同学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焦虑、烦躁、疑惑、嫉妒等不良情绪。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食欲不振、浑身无力、头晕恶心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出现消化道疾病、低血糖症状等疾患。
再从心理角度看,早恋的同学都有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同学的恋爱承受着家长、教师的压力和同学们的“白眼”,有时还会有恋人的挑剔和故意的非难,这一切使得心理承受力本来就差的同学无法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此外,有极个别的学生在早恋中,由于抑制不住冲动而与异性朋友发生性关系,这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同学跨越雷池之后,顿觉“爱情原来就是如此”,而萌发厌倦生活的念头;有的学生则将社会的道德、责任抛到一边,疯狂地追求性刺激。这些极端的心境和不健康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中学生的道德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扭曲。
2.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干扰极大
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有些向往或陷入早恋的中学生认为只要热恋的两个人志同道合,就不会影响学习,他们甚至概括出一个所谓“男+女=两个人的合力”的公式来。大量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幼稚、糊涂、错误的。恋爱对于涉世不深、意志薄弱、情感易于冲动的中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超负荷”运载。成千上万的实例告诉我们,沉湎于早恋的同学多数都是沿着“感情直线上升,成绩直线下降”的轨迹运动的。
3.早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越轨行为
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更严重的是有的男生让对方怀孕后,陷入到一种极端恐惧和痛苦的境地之中,既不敢让家长、老师知道,也不愿让同学知道,而去求助于一些江湖骗子、社会渣滓堕胎,使许多女生因此而再次失身,演出一幕幕堕落、出走、自杀的悲剧。
4.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
中学生过早涉及爱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中学生气盛,特别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另一方面,中学生恋爱还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他们的经济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点零花钱又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样中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诱发偷骗抢的念头,最后锒铛入狱。在一个对性犯罪进行的调查中显示,50.1%的男性罪犯和71.9%女性罪犯首次性犯罪的年龄均在15岁~19岁之间。
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该怎么对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呢?我觉得作为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要正视,不要把它视若洪水猛兽,要认识到这是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二是要慎重处理,巧妙引导,让他们自然地渡过爱河,切忌不明智的简单处理。
1.要善于发现
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中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预兆,都会流露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有早恋行为的学生发出的信息有:突然过分地追求时髦,讲究穿戴,修饰打扮;活泼好动、喜欢和教师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再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接触;经常瞒着父母和同龄异性单独去看电影或去游乐场;喜欢看有恋爱情节的电影、电视、言情小说……教师若遇上上述情况,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
2.要正确引导,不要声张,更不能搞得满城风雨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纯洁的感情。要晓以利弊,动之以情,引导学生解脱,或通过有趣的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渡过爱河。作为学生自己,要想办法使自己解脱,不要陷得太深。学生在恋爱时,痛苦烦恼都是正常现象,关键要学会宣泄和转移。所谓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最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或把火发在日记上,以此来减轻内的心理压力。所谓转移,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同时,学会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这种感情,要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让这种感情任意滋长和蔓延,更不能让这种感情轻易流露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3.理解
要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情感所产生的需要。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各种言行和情感,歌德说:“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因此,不要轻易地把一切涉及到性的问题都看成是道德问题,更不要将其看作比任何其它道德问题都不可饶恕的问题。某个学生早恋了,或者向某个同学表示了爱恋之情,这实在与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一样,并无特别值得教师、家长深恶痛绝之处。教师和家长应该懂得,并且也应该使学生理解: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家长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要向学生指点什么情感和需要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什么是可以或应该提倡的;什么是错误和必须反对的。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热点或难言之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和心愿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4.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隐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情爱方面的种种问题,切忌不问情由一味指责;也不能动辄训斥谩骂,吓唬威胁。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心灵最深沉、最神秘的一角,遇上矛盾往往斗争激烈,有的一瞬间的思想变化会影响终生。在这种情况下,自尊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平衡力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真诚地尊重学生,启发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重,不搞“扩大化”和“屈打成招”,不随意挑明朦胧的感情。对于学生个人生活中不宜公开或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个人隐私,即使得知了也不外泄和传播。这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需要,也是取得学生信赖,有利于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条件。
5.指导
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所处的教育者的地位,而是以经历过类似的问题、体验过类似困难的长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除困扰和恢复常态。指导者的态度必须真诚。因为只有真诚,才能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进行双向交流。
教育者应告诉中学生,①友情和爱情的区别。友情不等于恋情,友情可以发生在同性和异性之间,而恋情只会对异性产生;友情不排斥他人,恋情则是单一的、排他的。友情是公开的,可以共同分享的,恋情是隐蔽的,自私的。使他们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他们正确地分辨自己和别人的感情含义,保持一定的警觉。②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青春期的学生正值情窦初开,在非正常情况下异性间身体各部分的接触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使人想入非非。③求广泛忌单一。与异性的交往,要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
在具体的指导策略上,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跳”出来。如上所述,既然早恋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么,就应该使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主动“跳”出恋爱的漩涡。为此,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因为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理想,就会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就会受它的鼓舞而不断进取;而强烈的事业心,同样是使人不致沉湎于安逸思淫和追求性刺激的重要心理支柱。要做到这一点,可要求学生经常以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境界对照自己,也可以通过抄写一些伟人、名人的警句,或自编的精辟之句来鞭策自己。
二是“冻”起来。这是指要求双方在理智的情况下谈明态度,把早恋的情感冷冻,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种快刀斩“情丝”的方法,可称为“急速冷冻”;还有一种是“慢速冷冻”,即通过逐步降温的方法进行“冷冻”。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就是这样做的。她在对某早恋女生进行教育后,提出要求:一是允许通信,保持感情,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要鼓励对方努力学习、思想进步,但是通信次数不宜过频。这位女生严格执行任老师的要求,并主动告诉老师自己与对方往来的情况,请老师帮助。学生也是人,不可能没有“情”,只是这个情来得“早”了一些。作为班主任,要引导男女双方将感情先冷冻起来,不在中学阶段发展,同时,提倡男女间正常交往,珍惜纯真友好的感情。
三是“隔”开来。为了达到“隔”开来的目的,要使学生尽量避免单独接触,注意和其他同学多交往。为此,可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自己喜爱的文体、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冲淡业已“浓缩”起来的恋爱关系。
6.宽容
发现有性失误或性偏差的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应该看到,少年正在学“走路”,因而难免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跤。尽管他们由于一时没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心理冲动而犯了错误,但其动机往往具有“孩子气”,且其错误行为往往与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和自控能力缺乏有关,这与成年人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对他们犯错的处理,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当然,宽容不是说可以原谅学生的一切错误。当他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违反了社会道德准则时,则不能姑息养奸,应严加管教。
7.适度
在对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疏导时,还需注意适度。所谓适度,即把握好教育分寸,适可而止。比如,在追究学生错误事实时,要留有余地。只要能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即可,不要过于追究具体细节,以免造成对学生隐私的侵害和自尊的挫伤。基于同样的考虑,对学生的早恋问题,要尽可能为其保密。
8.采取措施,主动预防
苏霍姆林斯基说:“重要的是早在青年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以前,就应该教育这些未来的男人正确对待姑娘的美,也就是把这种美作为人的美来赞赏,对这种美充满尊重的感情,而姑娘也应该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情感的境界更高、更美、更富有创造性。”这就提示我们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必须主动采取措施。为此,教师和家长应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异性,要自尊、自重、自爱;要给学生作生活底蕴的启蒙和人生责任的启示,使之懂得两性关系上应有的道德标准,在心灵深处用道德力量驾驭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可防止和减少早恋问题的产生,即使出现早恋也不至于就发展为“越轨行为”。
在具体的预防措施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主题团队日活动,出黑板报,组织主题讨论、演讲比赛,作“伦理性谈话”以及集体和个别咨询等形式,教育学生懂得: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谈恋爱?如何明辨和对待来自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什么是男女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如何培养抗拒诱惑和自我控制能力?怎样消除性烦恼、走出早恋这块“沼泽地”等等。总之,正像俗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说的那样,采取措施主动预防,把工作做在前面,就可以避免被动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努力创设一个利于中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个体的教育影响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因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中学生进行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各部门都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电影电视和出版部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亦要注重社会效益;文化部门对音像、书刊作品要加强查处力度,防止黄色音像、书刊作品泛滥;公安政法部门对贩卖,传播黄色淫秽书刊、音像作品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予以查究。街道、居委会、村委会要加强对学生的假期教育。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家长要端正教育思想,要关心子女的全面发展。对子女的早恋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明确早恋是子女生理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和指导好子女的交往。要善于把孩子对性的好奇迁移到健康、有益的方面,为他们开辟新的天地。再次,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教育好学生正确分辨外界的信息,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第二要密切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指导,争取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总之,对待中学生早恋,不应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要分清利弊,循循善诱,把学生引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度过这个“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