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必然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突出建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建筑类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就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创新
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精神以及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创业是指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就是创业者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并付诸行动将其转化为有关的社会具体形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价值。创业教育就是使人具备创业基本知识,提升其创业的意识、思维和技能等创业基本素质,最终使其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不同于传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是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是: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大力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开创性个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面向准备创业、已经创业或成功创业的不同群体,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技能训练的教育。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技能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将大有可为。
2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在招生的时候就对各个学生进行筛选,着重挑选一些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应该重点关注。第二,在高职院校的运营当中,应该大力宣传民主和务实的学风。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就业观。为了保证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对以前的一些成果进行创新。为了达到制定的目标,应该建立健全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避免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三,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后,可以得到相关的认证。在具有创新的想法之后,将它付诸于实践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各个院校应该提供实践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将想法转化为成果。
2.2 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首先,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与校外实践基地功能相似、结构相仿的实训室和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训锻炼。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并且,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鼓励学生运行先进的专业技术开展实践锻炼,增强实训教学的实效性。另外,高校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增强实践的相似性,加强学生对实际训练的深入体会;其次,全面改革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坚持差异性原则、人本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现有的实践课程,增强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另外,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课程的固定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类别进行模块化分类,增强实践课程的灵活性;最后,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选拔双师型教师,注重衡量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打造富有现代企业文化修养和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并且,高职院校应积极丰富教师选拔的方式,从社会组织和各企业中寻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完善的理论知识人才担任实践教师,指导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组织现有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3借鉴加拿大“CBE”模式,校企联合
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与企业联合共同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导、企业人员为指导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师根据学校对行业、市场、政府相关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要求提出初步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然后将该初步方案交由企业相关人员审核指导并提出问题,学校教师对企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讨论修正培养目标,以校企联合方式共同确定最终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校企合作研讨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适应艰苦行业,实操性强、懂精细化工程管理,适应能力强”的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同时,校企合作开发了专业工作能力分析表(DACUM 表),采用“倒推法、逆推法或混合方式”构建适用于市场要求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初步实现了多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化、模块化、层次化、灵活化,推进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行为的引导化,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改革,取得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最佳培养效果。高职建筑类专业与企业成立以企业人员为主导、学校教师为辅助的校企实训指导工作委员会。
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已经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半,其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以引导,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社会和企业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冲动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急迫,作为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有所作为,才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民族地区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刘啸.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吕晨飞.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断层与教育闭环的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2:108-114.
[4]刘旺.基于第二、第三课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2:18-20+28.
[5]邵丽平,姚蕾,黄瑞芬.高职艺术类专业在校生“创新创业置换学分”评价机制的实现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404:53-56.
论文作者:马利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高职院校论文; 教师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建筑论文; 人才论文; 类专业论文; 课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