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的局限性及其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对分课堂的局限性及其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对分课堂的局限性及其优化路径分析

陈惠芸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摘要: 从对分课堂缺少预习环节、无法使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反馈、对授课教师专业素质要求高和较难适应大班额教学几个方面对其局限性进行阐述,并依据教学过程优化理论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对分课堂 局限性 优化路径

近年来,“以学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国内高校不断尝试各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力求培养优质的社会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既顺应了教学改革潮流,又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众多学者也以自身积累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复旦大学陈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课堂上学生积极性、自主性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新颖性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分课堂的特点是将课堂的一半时间交给老师,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课前无需预习,课上讲授重难点和框架,课后内化吸收并在下次课上讨论自主内化的内容。从教学组织来看,对分课堂的教学活动被分割为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也将其简称为PAD模式[1]。对分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说课”现象,在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渐渐显露出来。

一、对分课堂局限性

对分课堂作为国内近年不断被各地区试用的课堂模式,虽然依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在教师群体中分享开来,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1.对分课堂模式缺少课前预习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学习者通过以原有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新经验的介入使原有经验系统产生变化。因此,学习是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和结构的重组。而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建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师讲授的新知识产生同化或冲突,从而实现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教学是连续进行的,当前教材的学习,总是以先前所学知识为基础的[2]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3]。奥苏贝尔提到的“学生已知的内容”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学就能获得的知识,学生在预习中就建构学习经验进行有意义学习。对分课堂倡导教师精讲留白,但讲授的重难点及知识框架对学生而言是较难快速消化理解的,若将理解的任务堆积在课后内化,一则容易导致学生遇到知识点难关就半途而废选择放弃,二则学生也容易因缺少预习环节而导致在课堂接受信息不够全面,并在内化吸收过程中思考方向发生偏离。因此,预习是学生后续环节的保障,缺少预习环节不仅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违心理学原理。

被解释变量为主营业务利润(profit),研发费用(R&D)和营销费用(advertisement)为解释变量,考虑到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对主营业务利润的作用可能有滞后性,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阶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对分课堂模式无法及时获得反馈

课前预习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相关学习材料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预习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学生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预吸收”。教师可以在本次课结束前几分钟布置下次课学习任务,包括查阅并总结相关资料、思考对某个知识点的想法、将预习内容做成PPT展示等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科选择不同的预习内容与预习形式。例如,预习本科或研究生英语课文,一些中心句或关键字句需要细细揣摩,教师可让学生事先翻译英文,对中心句等阐述自己的见解,以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勤思考多发言,在网络或纸质文本上查找资料,并将上述内容做成五分钟的PPT在下次课上展示,并以平时分作为奖励去鼓励学生认真准备和积极发言,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张学新教授提出按“一个尖子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分组。这样的分组模式需要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以达到最佳配比,但如今大学课程的多样性,加上任课教师的流动性,令一个任课教师清楚大班额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是较为困难的。若只是随意按学生主观意见分组,又很难使学生在最为关键的讨论环节达到所要的学习效果。其次,就传统讨论法而言,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按学生的思路展开则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和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讲解引导,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思考,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会丧失,加上大班额人数多,教师对课堂的把控也较困难。最后,大班额的人数较多导致讨论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是较大的考验,难免会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

3.对分课堂要求教师专业素质高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班级规模增大,高等院校采用大班额和纯讲授法已成为普遍现象。探索大班额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分课堂能否充分应用到大班额课堂中,缓解高校改革压力?

高校教师授课流动性强,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不了解,成为教师做好小组讨论中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分配的较大阻碍。在时间跨度较大的一周时间的讨论环节中,教师需要精准把握学生心理活动情况,要预见学生自学后会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但要保证讨论小组成员间合理搭配和愉快合作,借此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引导不同小组成员始终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讨论,防止出现偏离主题情况,最大限度地消除无效讨论的可能[7]。所以,对分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教学反馈,既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双方制订计划和准备。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9]。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反思自己做对或做错的原因;学生及时反馈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充分把握和调整教学策略。

4.对分课堂模式较难适应大班额教学

对分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主要讲授章节的重难点及框架,即精讲留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设计对分课堂,需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能够尽快从以往传统课堂内容讲解的广、深、全过渡到现在只讲重点和框架,需要精心策划哪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难点,哪些内容由学生通过隔堂内化吸收自主学习和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合作,找到精讲与留白的平衡点。

对分课堂的隔堂对分中,学生用一周时间内化吸收上次内容,其隔堂所产生的时间跨度大,使教师未能及时得知学生的进度和效果,也无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反馈应具有及时性,即学生给予及时反馈后教师也及时给出反馈,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低,学生就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若评价较高,就可以坚定自己的方向继续深入,且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性[6]。若教师反馈滞后,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肯定自己的学习结果或不明白学习的错误与问题。因此,相比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中教师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中的缺位,使反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对分课堂优化路径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以“时间”和“效果”为标准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8]。结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做适当的更改和优化能够使其教学过程达到最优效果。

1.增加预习环节

在控制论中,反馈是指受控对象对施控主体的一种反作用,即系统的输入信息经过一定的转换后,将输出结果反送输入端,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标[4],是复杂系统行为的决定因素[5]。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不让学习者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将是毫无价值的练习。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并给予反馈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控制,双向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师采用隔堂对分模式时,可以在讲授重难点过程中不定时采用问答的形式了解部分学生是否理解知识,而不是将内容向学生直接迅速地水管式灌输,将二者变成“演员式”教师和“观众式”学生;在课后可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1-2个简答题,并规定时间收集作业,以此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开学第一节课就定好分组成员,在学生内化吸收环节中途可让学生将其新的想法在小组内分享,通过小组交流获得彼此的反馈来代替教师的反馈,不仅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能让学生互相学习。

2.及时反馈

(1)2011年胜利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 950.5万吨(其中东部10 860.41万吨),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4 546.86万吨(其中东部10 162.99万吨),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 908.94万吨(其中东部10 837.49万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29年超亿吨。以上数据显示,胜利油田拥有坚实的资源基础,勘探开发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农田灌溉用水指标分析采用净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两类指标,考虑到耕作技术、灌水技术的提高,未来各水平年灌溉净定额将趋于减小。由于节水增粮行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经分析其年最大用水量为60.35 m3/亩,各项目区的实施期在2015年结束,因此用各论证区域的项目面积乘以用水定额计算项目区用水量,未改造的水浇地和菜田用水量按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进行计算。2020年的用水量和2015年用水量一致,均为354.1万m3。

3.优化教师讲授

优化教师的讲授能使对分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材料和讲授方法两方面进行:高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导致对分课堂中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成效不大。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众多高校普及,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只有教师授课的格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10]。例如,在讲授重难点框架前可采用观看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理解,也能利用新颖的学习材料使学生进入一种轻松平缓、生动活泼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发挥板书的辅助功能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当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见的东西用听觉[11]。板书对于学生而言正是最直观的信息获取渠道。对分课堂中因讲解的是重难点和框架,教师若一味地将知识都汇集在一个PPT中,采用“念经式”的教学风格,学生亦会走马观花,学无所得。且众多学生都抱着“上课不用听,下课拷PPT”的依赖心理,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让教师授课变成“多此一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演化过程。

那个时候,我特别怀念全娃,怀念早早嫁人的小珍、木香,还有可怜的四娃,我感觉他们就像后山上的梨花,风一吹,就都散了。

将试验一所得数据制成时间函数和上拉杆角度(如图5所示)、上拉杆垂直力(如图6所示)、上拉杆水平力(如图7所示)、右拉杆垂直力(如图8所示)、右拉杆水平(如图9所示)、左拉杆垂直力(如图10所示)及在拉杆水平力(如图11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当毒饵喷撒机做提升试验时上拉杆角度在(32°~68°)的范围内。上拉杆垂直力在(0~7 285N)范围内;上拉杆水平力在(0~5 189N)范围内;右拉杆垂直力在(0~5 721N)范围内;右拉杆水平力在(0~5 575N)范围内;左拉杆垂直力在(0~5 238N)范围内;左拉杆水平力在(856~5 863N)范围内。

4.对分课堂大班额的优化

当代高校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和生源数量增多是导致高校持续存在大班额授课状况的重要原因,提出对分课堂大班额的优化方法,是缓解师资较少和生源数量较多因素导致对分课堂施行困难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事先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如对课堂只教授重难点和框架的意见、对学习主动性的自我评估,是否乐于参加讨论式课堂等,并打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将综合分数较高的学生与分数较低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不仅解决了大班额学生数量较多,致使教师不清楚学生学习水平而难以合理分组的问题,也使小组讨论达到最佳效果。

对分课堂讨论环节与传统讨论法相比,虽讨论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从而也有其弊端。高质量的小组讨论的重要指标是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参与讨论。因此,在大班额的对分课堂上,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发言次数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进行量化规定,并对讨论中遇到问题阻碍的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精辟的点拨,可有效避免班级人数较多而让学生“有机可乘”和讨论时间过长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过后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无需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的环节,将小组成员的问题统一收集在展示过程中一并提出。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分课堂作为教学方式有其优亦有其弊,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未来会有更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现,无论是传统讲授法还是外国引入的翻转课堂抑或是对分课堂,都应对其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寻找适合当前我国教育状况的最佳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孟瑜.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J].现代技能开发,2002(11):4-5.

[5]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3):17-22.

[6]王芯.浅谈教师有效反馈的特点与作用[J].职业,2016(6):63-64.

[7]孟冬冬.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与教学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72-75.

[8]那春艳,谷金波.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局限性思考[J].搏击,2013,5(1):17-19.

[9]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4):54-57.

[10]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11]王洪斌.精选中外优秀教育思想介评[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4-0187-03

作者简介: 陈惠芸,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学。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  ;  ;  ;  ;  

对分课堂的局限性及其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