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_王连勇

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_王连勇

天津市测绘院 天津 30038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籍测量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的地籍测量过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笔者对数字化测绘与地籍测量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分析了当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较为常见的应用模式,最后探讨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应用

1数字化测绘与地籍测量相关概述

1.1地籍测量概念

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土地所有权为核心,能够反应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属相关信息。地籍测量指的是通过相关测绘技术获得地籍数据,建立地籍图形集、地籍数据库等相关地籍档案,完成土地和附属物的类别、地点、数目、面积、归属等信息的测量与调查工作。地籍测量能够为土地所有权的登记、证书发放及其地税的收取数额提供根据,因此是我国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2 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通过相关设备获取地籍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编码、传输与存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然后自动完成地籍图的绘制工作,是一种将采集的特征信息转化为具体图形和位置的测量技术,目前在地籍测量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的设备包括经纬仪、平板仪和量角器,受测量、展点、视距、方向等误差的影响较大,而数字化地籍测绘方式采用的技术和设备更加多样化,在可做到自动记录数据、自动提取坐标、距离、方位和面积,具有较小的出错概率,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使地形、地貌数据直观显示,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还能够做到实时测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模式

2.1 GPS测量模式

我国采用的GPS测绘技术源于军用GPS定位系统,通过对测量的地籍点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运用卫星群间的技术实现精确测量,并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中各类软件进行地籍图绘制。GPS测绘设备主要包括GPS-RTK接收机和测图软件。该测量模式具有实时性,能够获得实时地籍管理信息,可将数据测量、数据计算、数据传输、地图绘制等环节有效衔接,依序进行,将整个地图测绘过程形成一个完整体,能有效地减少业内工作量,大大提高地图测绘工作效率。

2.2业内扫描测量模式

业内扫描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技术,是继GPS卫星导航技术之后测绘技术的又一进步,主要以现有的地籍图、纸质地形图或者地籍数据库资料为数据源,通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相比其他测量技术而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数据精度和准确度,整合的数据更全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时,根据地籍图等数据可以将目标区域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布局、街道信息等信息,还可及时更新所测区域的地名、建筑布局信息等,有效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当前,该技术在农村宅基地确权领域应用较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地籍测绘领域也会越来越普及。

2.3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野外数字测量技术主要适用于未进行大比例尺测图工作的城镇地区,需要利用野外测绘设备采集数据,接着运用各类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可建立数字化的地籍数据库或者绘制地籍图,其测绘结果通常被应用于房产、国土规划、城市建设、电力水利等地理信息系统中。该测量模式分为三个操作步骤:确权、测量以及编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测量地籍图的质量,因此在测量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绘工具,并确保测绘过程中的科学操作。通常来说,野外数字测量中较为常用的设备包括全站电子测速仪和测图软件,并需结合电子记录簿、便捷式计算机或者掌上电脑的其中之一进行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站电子测速仪简称全站仪,是采集地籍数据的重要测量设备,电子记录簿能够按照相应的数据格式和配图要求进行数据存储。搭配电子记录簿非常方便,但是在使用时可视性不高,绘制草图时容易产生错误。搭配便携式计算机能够做到同时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野外环境适应性较差。掌上电脑是通过蓝牙传输获得地籍数据,实现测量可视化,具有较好的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满足野外测量的电子化要求,是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一种测量方式。

2.4卫星遥感和数字摄影测量模式

传统的地籍测绘工作经常会因为采集数据不够准确而影响到测绘的质量,而现阶段,对地籍测量的精确度要求日益增高,卫星遥感技术和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该模式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支撑,通过航拍技术获得大比例尺航拍图像,并以此为数据源,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速法进行平差操作,然后利用专门的数字摄像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了确保地籍测绘工作数据的准确度,首先需对采集数据进行校验,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将获取的摄影图片和实地进行对照比较,确保摄影测量的可靠性度;其次,需在处理过程中运用较为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比如数据的辐射校正、几何校正技术、影像增强法,使影像的可判读性增强。该测量方式在操作时所受到外界干扰较少,获取的数据信息量较大,且获得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易读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如进行地面摄影时被拍物体容易形成遮挡,空中摄影时相片曝光程度可能较严重,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进一步处理。

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地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1 数据采集、处理过程控制

实地打点测量时,通常对地物进行依次测量,以便后期数据能够实现自动联线,数据采集完成后,需及时存储,为了便于存储,可将性质各异的点制作成与之对应的地物代码。由于使用的仪器型号不同,会导致存储数据格式不同,因此数据录入时需要统一转化为相同格式,以便后期图形顺利绘制。

3.2街坊、界址线的划分和设定

在测绘地籍时,需要注意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合理的界址线设定,分界线应当设置在较为宽敞的地方而非围墙内部,以便提高绘制精度。测绘图完成之后,还需经过实地调研,适当补充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内容,将其制作成街坊线图块文件,并将图块设置到相关地籍图中。

3.3 测量精度控制措施

为了将测量精度的损失控制在较小范围,应该严格控制转站次数,一般连续的转站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此外,在进行碎部测量时,立镜务必要到位。对于测量较为困难的区域,可以选择先进行外围测量,通过制高点向内部范围多打散点,对边长的交会处进行丈量,从而得到较为精确的数据。在比较广阔的区域,可以运用GPS-RTK接收机进行测量,设置图根控制网,并得出点位的相对误差,但是这种方式形成的相邻界址点间的误差往往超过5cm。因此,为了提高精确度,针对街道、建筑物集中区域,可以利用全站仪布设图根控制网,将图根导线设置成为结点网,从而减小相邻导线之间的误差。

4结束语

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可以降低测绘难度,减少测绘工作量,有效提高测绘效率和质量,确保成图精度,从而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研究者需不断改进和创新数字化测绘技术,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地籍测量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孟祥国.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1(25):54-54.

[2] 蔡云亮. 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2(3):293-294.

[3] 黄军源.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2016(13).

[4] 张双娟. 浅析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3):19-19.

论文作者:王连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  ;  ;  ;  ;  ;  ;  ;  

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论文_王连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