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股骨颈骨折;并发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前言
股骨颈骨骨折是一种老年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肿胀、无法走路或者站立等。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颈骨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当患者发生股骨颈骨骨折时,治疗难度较大[1],配合度不高,临床上常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本文将以6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42-69岁,平均年龄为(53.61±5.35)岁。B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40-67岁,平均年龄为(53.87±5.87)岁。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经实验室诊断确诊疾病;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免疫功能障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不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A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部患者
保持卧位体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在前外侧手术入炉,以股骨大粗隆作为重点,行纵向切口,将阔筋膜张肌切开,以此为基础,取粗隆前1、3部位,将壁中肌切开,管款姐前方的关节囊需充分暴露,将股骨头取出,髋臼组织扩大,取假体植入,西部臂中肌肉与阔筋膜张肌。关闭手术切口。
给予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保持平卧位体位,使用软枕放置于患侧,将臀部组织适当抬高。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使用C型臂X线机引导,切开骨折部位,并使其充分暴露在视野中,采用常规方法实施解剖复位,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取克氏针固定,待复位满意,关闭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使用Harris评估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分数越低表示功能越差;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记录其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A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B组并发症与A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调查结果(X±S)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A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B组并发症与A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研究指出,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常用手术方式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具有畸形矫正、关节功能重建等作用,可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流程不复杂、操作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疾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避免骨水泥在置入假体关节中所面临的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于A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B组并发症与A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可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各自优点,前者治疗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加良好,而后者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两者均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3]。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贾安铭.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1-2.
[2]李谋林,周智,尹文军,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旋髂深血管束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7,21(5):361-365.
[3]张军.DAA入路治疗GardenⅢⅣ型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D].辽宁:大连医科大学,2017.
论文作者:眭江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股骨颈论文; 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时间论文; 功能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