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初探_工业革命论文

13世纪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初探_工业革命论文

13世纪产业革命及其影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革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K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7)05—0128—08

所谓13世纪产业革命,亦称第一次产业革命,是指发轫于13世纪,以水力漂洗坊的普遍出现为标志的英国毛纺织业技术革新。由此不仅导致英国毛纺织业生产和海外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英国毛纺织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国外学者对该课题多有研究,虽然结论不尽一致,但成果颇丰,引人注目。①在国内学术界这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的领域,仅有少数经济史论著曾作过简略介绍。②本文拟就有关问题提出若干粗浅看法,以期更客观地解读英国中世纪毛纺织业发展史。

13、14世纪的英国毛纺织业主要生产绒面呢,生产过程大体分为羊毛整理、纺纱、织呢、漂洗、染色、起绒和剪绒等工序。其中的漂洗工序借助水和各种去垢剂,主要是漂白土,清洗绒面呢坯布,以清除残留的油脂,并通过缩水增加绒面呢的密度和重量,从而使之更为经久耐用;另外,这一工序还能使绒面呢表面纤维互相缠结,遮蔽经线和纬线,此举既可增加牢度,又能改善外观。英国传统的漂洗方式是将一定量的漂白土和绒面呢坯布一起置于水槽中,工匠或用木板拍击,或用双足踩踏。漂洗一匹呢绒需要3个工匠协同劳动,既耗时又费力,效率极其低下。③一直到水力漂洗机的问世,英国毛纺织业的漂洗工序才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水力漂洗机是水车与漂洗工具相结合的水力机械,即由水车带动两个垂直运动的木棰,交替捶击水槽中的绒面呢坯布。根据水流与水轮接触部位的不同,水车大体上可分为下射式水车和上射式水车两大类。前者通过水流冲击水轮下部产生动力,一般只能安装在有一定流速和深度的河床上。后者则利用引水管或渠道使水流冲击水轮上部,由此既突破了下射式水车安装的局限性,又可调节水流落差来控制输出的动能,优势十分明显。上射式水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4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阿尔附近就有一台上射式水车。④欧洲的水车最初主要用于谷物加工,后来逐渐被引入毛纺织业等行业。为了适应生产需要,毛纺织业通常都使用上射式水车来提供动力。水力取代人力,不仅减轻了工匠的劳动强度,而且效率也明显提高,一个工匠可同时照看若干对由水车带动的木棰,其职责主要是观察和移动水槽内的呢绒。正因为如此,已故伦敦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埃莉诺拉·卡勒斯-威尔逊称水力漂洗机的普遍使用为“13世纪产业革命”,并认为其意义堪与18世纪纺织机械化媲美。⑤

安装水力漂洗机的场所被称为水力漂洗坊,关于水力漂洗坊在欧洲出现的时间,学界意见尚有分歧。林恩·怀特(小)认为,欧洲水力漂洗坊最早可能问世于990年,最迟也不会晚于1040年。⑥卡勒斯-威尔逊则指出,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1086-1087年间的一份文献曾提及奥恩河畔的阿讷贝克⑦可能有一个水力漂洗坊,这是迄今所知欧洲大陆有关水力漂洗坊的最早记载。⑧至于水力漂洗机传入英格兰的时间,学术界认定为12世纪晚期,⑨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异议。12世纪末,英格兰寺院经营的毛纺织业已开始使用水力漂洗机,13世纪时逐步推广到整个英格兰。⑩目前所知英格兰最早的4个水力漂洗坊都出现于亨利二世时代,分别位于威尔特郡马登河畔的斯坦利、林肯郡培因河畔的柯尔比及约克郡和科兹沃尔兹的圣殿骑士团的领地上。威尔特郡的马姆斯伯里,或其附近也可能存在一个漂洗坊。此外,1197年牛津郡的明斯特洛维尔也出现了一个水力漂洗坊。自爱德华一世统治时代起,水力漂洗坊的数量日趋增多,至1327年以前有资料可证实的水力漂洗坊总数达150-160个。专家认为,实际数字一定远不止这些,因为人们对当时王室和教会以外的产业知之甚少。(11)

得益于廉价的水力资源和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水力漂洗日渐排挤人力漂洗,在竞争中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1298年或稍后,有关伦敦工匠将呢绒送到斯特拉特福和恩菲尔德的水力漂洗坊进行漂洗的事情首先见诸文字。(12)最初可能偶尔为之,但从14世纪初叶开始,伦敦的呢绒制造商经常委托斯特拉特福、旺兹沃思和恩菲尔德等地的水力漂洗坊漂洗呢绒。“内地”漂洗的呢绒也在布里斯托尔进行后期加工。(13)水力漂洗坊的发展使得城市漂洗匠面临失业之虞,为此部分城市曾明令禁止市内呢绒工匠委托水力漂洗坊漂洗呢绒。伦敦早在1298年就颁布了这样的规定,后来又于1376、1391和1404年多次重申前令。(14)然而一切皆无济于事,14世纪时英格兰水力漂洗坊数量剧增,遍布各个呢绒生产郡的河谷地带。(15)良好的盈利前景,引得教俗领主纷纷解囊,投资水力漂洗行业。早在1208-1209年间,温切斯特主教就分别出资9英镑多和16英镑,在布莱特威尔和汤顿的庄园各兴建一个水力漂洗坊。此外,他还在新的自治城市唐顿和威特尼各建造了一个水力漂洗坊。(16)1252年,可能是为了满足周边乡村地区呢绒生产后期加工之需,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的领主也在当地设置了一台水力漂洗机和三口染色锅。(17)随着水力漂洗坊数量的增加,某些地方出现了令投资者颇感失望的情况,即盈利减少。在肯德尔,最初水力漂洗坊的半个股份价值10马克,但到了1274年却仅为8马克,降幅达20%,其原因在于斯泰夫利河上游又新建了一个水力漂洗坊。(18)这一事例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13世纪英国水力漂洗技术普及的势头。

13世纪产业革命虽然缘起于呢绒漂洗工序的机械化,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英国整个毛纺织业和海外贸易格局都因此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毛纺织业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手工行业之一。据现有史料,早在罗马帝国统治的4世纪,不列颠就开始向外输出毛纺织品。(19)盎格鲁萨克森时代,已出现独立的毛纺织匠,其织品精良,供上层社会和出口之需。(20)13世纪以前,英格兰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相对于乡村而言,城市毛纺织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11-13世纪,约克、贝弗利、林肯、纽卡斯尔、莱斯特、北安普敦、牛津、布里斯托尔、斯坦福、温切斯特和伦敦等城市的毛纺织业相对比较发达,以斯坦福命名的“英吉利的斯坦福呢(English Stamfords)”和“染色的斯坦福呢”1265年就出现在威尼斯的进口关税清册中。(21)由于从业人员相对集中,城市毛纺织工匠纷纷组织起来,以保护自身利益。最初他们都是商人行会的成员,莱斯特的织匠、染匠、羊毛梳理工和剪绒匠等均加入了该市的商人行会。(22)在其它城市,织匠、漂洗匠和染匠通常亦都登记在商人行会的花名册上。(23)从12世纪开始,城市毛纺织工匠按行业组织手工业行会。1130年的王室卷筒账册记录了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亨廷顿、诺丁汉、约克的织匠行会和温切斯特漂洗匠行会的缴款数额。(24)这是已知的有关英国毛纺织业手工业行会的最早记录。正是因为当时的毛纺织业主要集中于城市,所以政府更多地关注其生产情况。119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关于呢绒质量的敕令,1202年即有28个城市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而被处以罚款,其中包括林肯、约克、纽卡斯尔、莱斯特、北安普敦和温切斯特等。(25)

13世纪以后,随着水力漂洗机的推广使用,其影响逐渐凸现出来。由于水力漂洗机必须依托充足的水力资源,因此这类机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3世纪时只有少数水力漂洗坊设在城市或毗邻城市的地区,如卡莱尔、韦克菲尔德、蒙默思、温切斯特和斯特拉特福等;许多水力漂洗坊都设立于当时并不重要的农业小城镇,如肯德尔、曼彻斯特、布拉德福德、利兹、基德明斯特、克来迪顿、汤顿、明钦安普顿和威特尼等,后来这些小城镇所在地或成为农业、半农业中心地区,或成为毛纺织业中心地区,或成为其它纺织业中心地区。据目前所知,1327年以前东英吉利亚和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水力漂洗坊屈指可数,伦敦地区只有2个,位于博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和恩菲尔德;而愈往西走,即向泰晤士河上游谷地、肯尼特河谷地、科兹沃尔兹和威尔士边区走,水力漂洗坊的数量愈渐增多,德文郡有10个,康沃尔郡有11个,西来丁地区有11个,莱克地区至少有19个,所有这些水力漂洗坊都位于偏僻地区。(26)

水力漂洗坊分布的区域特征决定了英国毛纺织业生产布局变化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英格兰中东部向西南部和北部转移;其二,城市向乡村和农业小城镇转移。在此基础上,英国逐渐形成了三个新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生产中心位于英格兰西部,15世纪末英国接近一半的呢绒和几乎全部的绒面呢均产自这一地区。该区域优质绒面呢的织造、染色和后期加工大多集中在科兹沃尔兹南部地区、斯特劳德谷地、埃文河流经的布拉德福德区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这一带盛产高品质羊毛和漂白土,水力资源充足。早先这里渺无人烟,后来河谷地带满是水力漂洗坊,沿河出现了许多新村落,差不多每个村庄都在从事毛纺织业。斯特劳德、查尔福德、卡斯尔库姆、威克沃、德斯利、沃顿-安德埃奇、巴斯、特罗布里奇、埃文河畔的布拉德福德、赛伦塞斯特和马姆斯伯里等都是当时兴旺的毛纺织业中心。埃文河南岸的萨默塞特郡则以生产“门迪普呢”而闻名。此外,这一区域还有两处主要生产克瑟粗呢一类的毛织品,其一在德文郡的巴恩斯特珀尔、蒂弗顿、卡伦顿、埃克塞特和托特尼斯等地;其二在威尔特郡和伯克郡南部,特别是沿怀利河流域到索尔兹伯里一带,以及沿肯尼特河流域穿过莫尔伯勒和纽伯里到雷丁一带。东英吉利亚的埃塞克斯郡和萨福克郡是第二个生产中心。该两郡沿斯陶尔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得益于毛纺织业而富裕起来,斯陶尔河支流沿岸的哈德利、克瑟、拉文纳姆、博克斯福特和大、小瓦尔丁菲尔德等亦毫不逊色。距斯陶尔河流域较远的贝里圣埃德蒙兹、霍尔斯特德、布伦特里和科吉舍尔等地的毛纺织业也很发达。该中心主要生产克瑟粗呢等毛织品,15世纪时其产量足以与科兹沃尔兹南部地区一争高下。位于同一区域的诺福克郡从13世纪晚期开始成为精纺呢绒的产地,但15世纪时已呈衰败状态。第三个生产中心座落于约克郡西来丁地区的艾尔河和科尔德河上游,与东英吉利亚一样该地区也以生产克瑟粗呢为主。13世纪时这里到处都建立了水力漂洗坊,15世纪后期已相当繁荣,利兹、布拉德福德、韦克菲尔德和哈利法克斯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业城镇,阿蒙德伯里亦不容小觑。相比之下,昔日的呢绒生产重镇约克已黯然失色,盛况不再。(27)

从13世纪末叶起,原来毛纺织业中心城市的普遍凋敝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英国毛纺织业生产布局的重大变化。13世纪初国王约翰统治时期,牛津织匠人数超过60;1290年时仅余7人;至1323年则一个不剩。(28)亨利二世时代,林肯一度拥有200多个织匠;1321年却悉数出走,只有几个纺纱工尚在苦苦支撑。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北安普敦曾有织匠300个;1334年这些织匠几乎全部改行或外迁。温切斯特的织匠行会亦声称,大批呢绒工匠已经离开了这个城市。(29)1322年,莱斯特全城只剩下一个贫穷的漂洗匠。(30)伦敦也厄运难逃,1290年尚有工作织机300余架,1321年便剧降为80架左右,(31)衰败迹象一目了然。约克城呢绒产量的大幅下降说明了同样的问题,该城14世纪末年平均生产呢绒1.3万匹,15世纪末仅为7000匹,降幅几近一半。(32)毛纺织业的萧条给约克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城市人口从15世纪初的1.2万余人减少为16世纪中叶的8000余人;上缴税款亦同步减少,1394-1395年度超过53镑,1468-1469年度为30镑,1475-1478年度年平均仅有区区15镑。(33)

由水力漂洗坊而导致的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持续了几个世纪,15世纪下半叶新的格局基本定型,英格兰西南部和北部对中东部、乡村(包括原先的农业小城镇)对城市的优势已不容置疑。有研究者曾调查了17世纪初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毛纺织业从业人员的情况,在搜集到的2637人的材料中,仅有135人就业于格洛斯特等3个城市,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其余2502人均在乡村就业;此外,当时在格洛斯特等3个城市中,能确定职业身份的工匠共有1232人,呢绒工匠只占11%,而在乡村这一比例却达到15.8%,后者明显高于前者。(34)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的产量快速攀升。1366-1368年间,萨默塞特郡和威尔特郡的呢绒年产量分别为1211匹和254匹,一个世纪以后,即1468-1469年间,该两郡的呢绒年产量分别跃升至4981匹和4,310匹。西来丁地区1395-1397年间年平均生产呢绒590匹,1468-1469年间猛增到3000匹。(35)增幅低者达300%,高者为1600%,可谓惊人。

关于英国毛纺织业生产中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原因,目前学界意见不一。经济史学家雪尔维娅·L.思拉普认为:“E.M.卡勒斯-威尔逊把这种重心转移到农村归因于那里有漂洗用的水力这个有利条件。但是这只是所包含的成本因素之一,而且可能是一个重要性业已减小的因素,因为不需要细加整修的份量轻的狭幅呢布的业务看来更有前途。”(36)国内学者则大多将转移的主要原因与城市手工业行会的束缚联系在一起。14世纪以后,英国“毛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深入农村,在那里可以摆脱手工业行会的许多限制,采用新技术、新组织发展呢绒业,还可以找到合适的河流,装备漂洗呢绒的漂呢机,(37)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呢绒工业逐渐得到发展,其质量也不断提高。”“在肯特、牛津、格洛斯特、兰开郡、约克诸郡以及东英吉利亚诸郡的广大乡村,许多地方都成为毛纺织业的基地。它们大都分布在河流附近,便于使用漂呢机漂洗呢绒。毛纺织业的生产组织,也已经摆脱了行会制度的束缚。生产者大都是独立的小手工业者,或者直接就是原来当地的农民,转而从事毛纺织业。”(38)还有学者强调,包括呢绒工匠在内的城市手工业者向农村转移,“关键原因是城市手工业行会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导因”,如“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对工人的剥削”、“城市繁重的财政负担”、“瘟疫流行、战争和各样灾害、商路的变更,港口的淤塞,城市面积的狭小和卫生条件差等等”;农村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封建关系松懈,管制较少,农村的自然条件如水力优越等等”。(39)毫无疑问,上述分析都有其自身的依据,尤其是将城市毛纺织业的衰败和外迁与手工业行会的弊端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更是切中要害,但如果探讨13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问题,这些看法似乎不够完备。因为它们不能解释上文已有详细论述的极其关键,且又十分确定的事实,那就是当时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并非是一种全方位的转移,即简单的城市向乡村的转移,而是一种定向重组,即新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水力资源充足、水力漂洗坊密布的区域。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认为13世纪产业革命虽然不是导致英国毛纺织业重新布局的唯一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毛纺织业新的生产中心的形成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英国呢绒产量与日俱增,由此极大地影响了中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格局。具体言之,在毛纺织业领域英国逐渐由原材料输出国转变为成品输出国。英国地处北纬50°-55°之间,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拥有大片适宜于放牧的石灰岩坡地和草场,极其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因此早在凯尔特人时代和萨克森时代早期,畜牧业就在大不列颠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40)13世纪时英国养羊业已获得相当发展,其主要目的是生产羊毛满足国内外市场之需,尤其是隔海相望的佛兰德市场。英国人一度对此十分自豪,戏称佛兰德人只不过是英格兰的呢绒工匠而已。14世纪中叶,英国羊毛出口量达到顶峰,而呢绒输出却少得可怜,不值得一提。现有的量化数据都是当代学者根据英国政府的税收帐册整理而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数据不可能十分精确,但由此剖析英国羊毛和呢绒出口的大趋势当不成问题。现代经济史学家布里伯利以每10年为时间段,计算出13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年平均出口量,1281-1290年为26856包,1301-1310年为34493包,1311-1320年为30686包,1321-1330年为25268包,1331-1340年为29569包,1341-1350年为22013包,1351-1360年为32655包,此后出口量逐年下降,1431-1440年为7377包,1531-1540年仅为3481包。(41)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14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绒面呢年平均出口量一路飙升,1353-1355年为3040匹,1355-1357年为7485匹,1357-1360年为9346匹,1366-1368年为14593匹,1377-1380年为15449匹,1392-1395年为43072匹。15世纪中叶英国每年平均输出呢绒5.4万匹左右,(42)16世纪中叶更高达13万匹。(43)上述数据表明,14世纪下半叶是英国从羊毛输出国转变为呢绒输出国的历史转折点,该时间节点恰恰与13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紧密衔接。由于羊毛和呢绒曾在不同时间段分别为英国中世纪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因此可以断言,13世纪产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海外贸易的这一历史性转变。

如果说13世纪产业革命所导致的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和海外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仅是一种量变的话,那么随之而产生的乡村和农业小城镇毛纺织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完全属于质变的范畴。

中世纪中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乡村和农业小城镇地区较早出现了自由的劳动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据科斯敏斯基研究,英国劳役地租转换为货币地租始于12世纪,13世纪时货币地租已占明显优势。当时东部诸郡劳役地租比例最高,但也只达到39%;中部和南部诸郡次之,为23-24%;西部地区更少,而肯特、约克和诺森伯利亚诸郡则几乎没有劳役地租。单就英格兰而言,劳役地租仅为1/3,货币地租占2/3强。(44)货币地租盛行表明相当一部分农民事实上取得了对自身劳动的自由支配权,乡村中由此出现了一支日益庞大的出卖部分或全部劳动力的队伍。有经济学家认为,13世纪和14世纪前期英格兰农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为工资而劳动。(45)英国学者在研究了1380-1381年间的赋税清册后指出,当时东英吉利亚50-70%的男性村民属于雇工阶层。(46)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的分化和城市资金的外流,英国乡村和农业小城镇地区出现了不少从事实业的资产殷实者。15世纪时威尔特郡西北部的卡斯尔库姆村涌现出一批较大的呢绒制造商。农奴出身的海恩斯死时,其名下拥有3个水力漂洗坊和多处地产,另外还有许多动产,如羊毛、染料、呢绒、黄金和白银等。(47)亚当在1418年雇佣过5个工匠,他有自己的羊群,同时还经常购买羊毛,他的漂洗坊也为他人漂洗呢绒。亚当在卡斯尔库姆显耀一时,以至于威尔特郡的呢绒检验官为他单独开列了账户。(48)爱德华四世时代的约翰·坦姆在赛伦塞斯特开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呢绒工场,在费尔福德还拥有大批羊群。由于经营有方,他后来又购买了好几处地产。承袭父荫,其子被封为骑士,并三次出任格洛斯特郡郡守。(49)

13世纪产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乡村和农业小城镇毛纺织业的勃兴,加之摆脱了手工业行会的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大前提条件——自由的劳动力和充裕的资金,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有条件互相结合,由此促进了乡村和农业小城镇毛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质变。

英国乡村毛纺织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第一种表现形式为商人直接支配生产,亦称分散的手工工场、家内制(domestic system)或外包制(putting-out system)。所谓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是指商人通过提供原材料和收购产品,或是委托加工,控制原先独立的分散的手工工匠的生产活动。由于商业资本进入了生产领域,部分拥有产业资本的职能,这时生产活动的进行是以商人的存在为前提的,更确切地说,是以积聚于商人手中的资本为前提的。商人凭借资本对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实行事实上的控制,形式上仍然独立的生产者只不过是商人的经济附庸而已,因此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是最初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

从14世纪开始,英国乡村毛纺织业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呢绒商人。第一种呢绒商人自己购买羊毛,或用自己生产的羊毛,由其家属或邻居纺成毛线,再织成呢绒坯布,然后交庄园漂洗坊进行漂洗,成品或在当地销售,或卖给城市客户,尤其是伦敦的客户。第二种呢绒商人则将整批整批购进的羊毛送出去纺成毛线,或是直接从那些专门为市场提供毛线的女织工手中购得毛线,然后再将这些毛线交给分散的呢绒工匠织成呢绒坯布,最后由庄园漂洗坊进行漂洗。对于这些庄园漂洗坊,他们要么已经取得了租赁权,要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已经拥有所有权。(50)很显然,上述第一种呢绒商人的经营活动大多并未越出小商品生产的范围,他们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商人;第二种呢绒商人却不同,他们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包买商,资金相对雄厚,同时又得益于漂洗坊廉价的水力资源,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呢绒包买商基本上由下述三类人员演变而来,其一,佛兰德移民,他们曾得到多位爱德华国王,特别是爱德华三世的保护,其中一部分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二,商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原来就是羊毛商人,他们将自己的羊毛加工成呢绒,或是那些熟悉呢绒质量和市场行情的粗呢商人、丝绸商人等,后者在中世纪的英国亦多涉足呢绒交易;其三,小呢绒制造商,他们业务很发达,同时又将精力集中在买进原料,监督织造并出售成品方面。(51)在三个新形成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呢绒包买商非常活跃,能量不容忽视。受制于资本数量和生产规模,每个呢绒包买商所控制的工匠人数相差悬殊,西来丁地区的一般呢绒商为15人左右,较大的呢绒商约为40人;西部诸郡和东英吉利亚的大呢绒商有时多达数百人,威尔特郡一个呢绒商就曾雇佣过500个工匠。(52)15世纪格洛斯特郡阿宾顿的著名呢绒商塔克也每周定期向附近的500个工匠分发羊毛,供他们分拣和纺织。(53)费尔福德的塔姆斯和布拉德福德的霍顿亦都是雇佣成百个乡村工匠的大呢绒商。(54)

在商人直接支配生产这种形式中,虽然呢绒工匠仍然象以前一样分散在各自的家庭中劳动,但由于包买商的涉足和组织,这时分散的呢绒工匠事实上已形成一个有一定内部分工的劳动整体。随着包买商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将某些生产工序集中于固定场所,以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有些经营者从一开始就将受雇的不同类别的呢绒工匠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手工工场遂登上历史舞台,这是英国毛纺织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第二种表现形式。15世纪以后,在新形成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地区呢绒手工工场数量日益增多。15世纪时,就有一些富有的呢绒工匠直接到羊毛产地招人雇工,开设手工工场,其中以科兹沃尔兹地区和萨福克郡斯陶尔河谷的手工工场最为著名。(55)位于利兹的呢绒工场一般都雇佣120个工匠,通常分成两组,内部分工细致。一个呢绒工场主曾这样吩咐他的工头:“60个人应当这样分派工作:12个人去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个人去纺纱和刷毛梳毛;12个人去织呢和剪呢,剩下的6个人去帮助别人干活。”(56)到了16世纪,新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涌现出一批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手工工场。16世纪初,约翰·温契康伯在纽伯里开办了一个大型的呢绒工场,共置织机200架,雇工千余人,其中包括羊毛梳理工、纺纱工、织匠、剪绒匠和染匠等。(57)1545年,马姆斯伯里的威廉·施顿普以1,516镑15先令2便士的代价买下了马姆斯伯里修道院,随后便将修道院改造成呢绒工场,广置织机,大量雇工,年产呢绒3千匹。(58)

随着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规模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据1395年王室呢绒检验官的统计资料,萨福克郡的120人共生产宽幅呢绒733匹,其中产量达到20匹者仅七八人,另有15人每人生产窄幅呢绒120-160匹不等。埃塞克斯郡科吉舍尔的9人生产了1200匹窄幅呢绒,其中的一个人就占了400匹;布伦特里的8人共生产了2400匹,其中2人各600匹,1人480匹。西部诸郡生产规模的差别更为显著。在德文郡的巴恩斯特珀尔,1人生产窄幅呢绒1080匹,另一人为1005匹,其他9人则为1600匹。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的158人也生产了6600匹宽幅呢绒。李普逊将这些产量数倍,甚至数10倍于平均值的经营者都称为“资本家”,(59)这一判断应该是正确的。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不仅在英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也主导了整个欧洲毛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推动英国毛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扶植、圈地运动和生产关系演变等,但若从源头上考察则可以清楚地看到,13世纪产业革命是英国毛纺织业崛起的历史起点。换言之,13世纪产业革命奠定了16世纪英国民族工业最初的基石。这是一个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注释:

①参阅 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Cambridge,1987.Ponting,K.G.,The Woollen Industry of South - West England,New York,1971.Carus -Wilson,E.M.,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v.I ,London,1954.

②参阅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第340页。

④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3页。

⑤Carus - Wilson,E.M.,‘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v.XI ( 1941 ),pp.39 - 60.

⑥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120页。

⑦位于今法国北部(笔者注)。

⑧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69.

⑨Pounds,N.J.G.,An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London,1974,p.302.

⑩Carus - Wilson,E.M.,'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11)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216页。为统一全文地名译名,依据《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型本)》(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对中译本部分地名译名进行了调整,如“科兹华尔德”调整为“科兹沃尔兹”。下同,不再说明。

(12)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第217页。

(13)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70.

(14)Lipson,E.,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v.I ,London,1935,p.426.

(15)Ponting,K.G.,The Woollen Industry of South - West England,p.15.

(16)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71.

(17)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186页。

(18)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71.

(19)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21.

(20)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21)吴于廑主编《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页。

(22)Poole,A.,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and:From Domesday Book to Magna Carta,1087 - 1216,Oxford,1964,p.74.

(23)Gross,C.,The Gild Merchant,v.I ,London,1967,p.108.

(24)Hilton,R.H.,English and French Towns in Feudal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Cambridge,1992,p.69.

(25)Miller,E.and Hatcher,J.,Medieval England:Towns,Commerce and Crafts,1086- 1348,London,1995,p.100.

(26)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第216-217页。

(27)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79 -681.

(28)周宪文:《西洋经济史论集》第1辑,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82年编印,第580页。

(29)Mckisack,M.,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and:The Fourteenth Century,1307-1399 ,Oxford,1963,p.364.

(30)Bland,A.E.,English Economic History,Select Documents,London,1914,p.131.

(31)Postan,M.M.and Rich,E.E.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Ⅲ,Cambridge,1979,p.269.

(32)Palliser,D.M.,Tudor York,Oxford,1979,p.209.

(33)Bartlett,J.N.,“The Expansion and Decline of York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Economic History Review,v.12(1960),pp.17-33

(34)Tawney,A.J.and Tawney,R.H.,“An Occupational Censu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v.V (1934),pp.25 -64.

(35)Ponting,K.G.,The Woollen Industry of South -West England,p.19.Heaton,H.,The Yorkshir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Oxford,1965,pp.72,85.

(36)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208-209页。

(37)漂呢机,即水力漂洗机(笔者注)。

(38)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第320页。

(39)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69-70页。

(40)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285.

(41)Bridburg,A.R.,Economic Growth,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London,1975,p.32.

(42)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Ⅱ ,pp.241,678.

(43)Coleman,D.C.,The Economy of England,1450- 1750,Oxford,1977,p.50.

(44)Kosminsky,E.A.,Studies in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Oxford,1956,pp.191 - 194.

(45)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148页。

(46)Hilton,R.H.,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Oxford,1975,p.31.

(47)Postan,M.M.and Miller,E.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Ⅱ ,p.684.

(48)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第43页。

(49)Lipson,E.,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v.I ,pp.421 -422.

(50)(51)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第220,220-221页。

(52)Clarkson,L.A.,The Pre-Industrial Economy in England,1500-1750,New York,1972,pp.100- 101.

(53)Lipson,E.,The History of the Woollen and Worsted Industries,London,1921,p.48.

(54)Musson,A.,The Growth of British Industry,New York,1978,p.24.

(55)Croome,H.,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London,1948,p.31.

(56)梅舍亮柯娃:《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英国工业的发展》,《历史译丛》第1集(1960年),第48页。

(57)Cunningham,W.,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Modern Times,Cambridge,1927,p.315.

(58)Ponting,K.G.,The Woollen Industry of South - West England,pp.139 - 140.

(59)Lipson,E.,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v.I ,pp.413 -414.

标签:;  

13世纪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初探_工业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