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理性之精品,历经坎坷,其生命不衰,绝非偶然。维系其生命魂魄的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内容,而是它在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充满魅力的哲学精神!哲学精神首先来自哲学的学科特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以其总括的统摄性,极度的抽象性,广泛的适普性异于其他学科。哲学的精神也就具有溯源究根,博大精深,超越现实,追求无限等其他学科不可能有的特点和品味。其次,哲学的精神还来自哲学家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所熔铸的哲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操守。他们丰富渊博的知识,深邃精湛的哲思,严谨缜密的逻辑,敏感锐利的神经,先行浓重的忧患,大胆质疑的批判,都化为哲学的统摄力、穿透力、活跃力、震憾力,凝结在哲学所特有的精神上。纵观哲学发展的坎坷、跌宕的历程,本文以为哲学的精神主要有:
一、对人类精神、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哲学是对人类精神发问中最根本的问题所作出的极至终点的回答——哲学要对世界的本原,对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石进行寻根究底的追问。
哲学精神的这一特点,来自人类精神中蕴含着的一种追根溯源,探究无限的不安分的天性。肉体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靠吸吮理性的乳汁,才能得以存活。任何生命现象都是个体的、有限的。人类个体在享受鲜活生命短暂、浓烈的甘甜,在以有限之躯观察身外世界、自我世界以及两个世界的关系时,总是企图超越个体生命及其观察到的有限视界,去追求那无限、永恒的对象。越是人类肉体不能达到的境界,越是个体生命不能逾越的障碍,对人类越具诱人的魅力,越使人心驰神往,孜孜以求。人类理性的天性中对无限、永恒的想往、追求可谓是千年不绝。从远古时代人类对生殖力的崇拜中可见端倪。生殖复制着母本,延续着生命,也即寄托着人类企盼永恒不朽的心态。自古希腊的哲人巨匠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探索开始,直到近代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生生息息的变迁发展,再到现代哲学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忧虑,无不渗透着这种极至源头的思考精神。哲学的思维萌芽、精神品格正源于斯,繁衍于斯。追求无限,难及;不追求,现实的生活又缺乏根基,灵与肉的撕裂、挣扎不会平息,哲学的根也就不断。对人类的精神、命运的终极关怀实质是人类的理性对现实与未来,对自我世界与身外世界矛盾的最深层次的思考与发问,是为人类现实的实践寻找坚实可靠的基石和突破口,使人类更和谐、更完善地发展。哲学正是寄托着现实的人对自身的安身、发展、完善的最深忧虑与探讨,它操纵与拨动的永远是鸣响于人的理性王国中的交响乐的主旋律,是现实的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是由人类智慧的最深邃、最精辟的东西熔铸而成的,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这点上讲,哲学既是理性的朋友,又是理性的导师。
终极关怀绝不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终极关怀的问题是从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超越中得到的。现实问题是它透视历史、展望未来的焦点,它基于对现世人们真实命运的关怀,为现世的人们指出一条超越现世的苦恼、困惑,而走向更美好明天的坦途。透过哲学的终极关怀,现世的人们可以感到醒悟、启迪、振奋。哲学应该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满足普遍理性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探索与思考:当人的精神世界出现骚动不安时,哲学像春风化雨,让人清醒、平静;当人沉思、烦闷时,哲学像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催人奋发、前进。一般的人不一定懂得哲学命题的验证、诠释,更不知道这一命题的由来与逻辑走向,但人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自己理性脉搏的跳动,获得精神饥渴需求的满足。例如,存在主义、现象学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但它们在一战、二战后的欧洲废墟上迅速地热涨、蔓延开来,因为它们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围,表达了受战争重创后的人类对理性、科学技术负价面的巨大惊恐,喊出了人类要求回归价值、回归人性的心声。高科技的普及、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冷漠了人的情感,异化着人的本质,于是研讨交往理论的哲学便方兴未艾。
哲学的终极关怀不同于宗教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它基于现实问题,依靠辩证理性,穿越眼前,追问未来,而不是脱离尘世的玄思神想,更不是为尘世寻找什么“终极的始因”。哲学的终极关怀也不是为人类找到一劳永逸的灵丹妙方,这只是对究根追底、删繁就简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比喻。强调哲学理性所具有的对历史问题的穿透力,对现实考察的整体性和对未来的超前预见。它要切入现实问题的“最终”症结,涉及现实发展的“最远”后果,从这点来讲,哲学实在是忧患最深的学科。哲学既然是现实人的现实思考,必然带有现实人的历史性、特殊性。因而,“终极”一词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终极,它是现实人力所能及的探索、追问,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哲学家的个体性。
那么,改革中的现代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什么呢?它应该是真正关心改革,及时地为改革中的人们送去改革必备的心理素质与精神食粮。它应该高高举起批判、质疑、改革、拓进的亮丽大旗,为改革的人们鼓气加油;它要论证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急切性,凝聚无数人的心汇入历史潮流;它要告诉人们改革的艰巨性、反复性,改革的阵痛及负面效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改革中的人,使现实的中国人在变革现实的事业中,也修炼自身,剔除一定妨碍改革的心理顽疾、民族陋习、精神痈疽,健康、文明地发展。同时,它也能深刻地反观自身,找准时代的主旋律,调整研究问题的视角,汇入时代的潮流。改革中,这样的哲学才能取得它应有的位置,才能繁荣茂盛,绝不会颓微、衰败。
二、不妥协的、批判的、革命的意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盟友,但哲学的功能与具体科学的功能有所不同。和具体科学的功能相比,哲学的精神更具批判性、革命性。对现实生存状态的不满与超越是它永远不安分的灵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①]。它以注视未来的目光审视现实,它永远保持着介入“病态社会”的强烈意向,它唯一告诫人们的是保持不满足现状的危机感和追求更美好未来的紧迫感。要想超越现实不能仅靠规范、建构,更要依靠主体的“内醒”意识、批判意识。由此可以断言,哲学歌颂、褒扬、肯定的色彩要淡得多,它高扬的主调是批判、否定。“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不是盲目地、冲动地对一切现实说“不”,它对现实的否定主要是基于追求未来、渴望发展。因为,任何现实中的必然性都是暂时的,迟早都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被蕴含其中的新的更合理的必然性所代替,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哲学清晰、透彻地看到这一点。它珍视现实,更强调未来。因为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是为了越过越好才生存、奋斗的。革命的批判的意识来自对未来的充分信心,它是建设性的包含肯定的批判,不是破坏性的全盘否定的批判,是前进的乐观的批判,不是毁灭的悲观的批判。所以,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中必然包含着慰藉、信心和振奋,而一扫抱怨、堕落和无奈。它是有破有立的破,而不是只破不立的破。
理性的否定是实践的先导,内醒状态的主体会以自己的实践去实现理性的否定。革命批判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将危机的、忧患的、改革的、超越的意识植入主体,这是人类变革客观现实,跃升自身价值的保证和源泉。这些素质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更显威力。如春秋战国时期,法国大革命时期,近代的维新运动中,大展宏图的哲学都是变革的先导,起到了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作用。当前,为改革中的人们输入革故鼎新、除弊兴利的批判的改革的精神,就等于为改革事业注入了鲜活不衰的精神活力与心理动量,这正是哲学获得发展的生长点。
革命的、批判的意识也表现在哲学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与批判。它无情地解剖自身,敢于和过去告别。找到自己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开拓时代精神跃升的支撑点。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吹响哲学思考的号角。
哲学革命、批判的精神也表现在哲学大无畏的挑战和斗争精神。它不惧怕任何权威,也不崇拜任何偶像,它敢于向一切挑战,也敢于接受一切的挑战。它唯一害怕的是没有挑战的空白,那是它的死亡之日。
三、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革命的、批判的意识要对时代的问题进行终极的关怀,必须要有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
1.独立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任何关怀、思考,都带有思考者的主体痕迹,都是有“背景”的思考,正因此,哲学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多元的格局。任何时候,理性思维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哲学的主体——人,永远不会是绝对独立的,他生活在社会中,他的思想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哲学思维要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哲学与政治不完全是一回事。哲学的阶级性是研究哲学的人的阶段性渗透其中的自然折射,而不是主体失去其自主性,被身外的世界所左右,或将哲学纳入政治的战车,或以哲学去追逐功名、利禄。目前,我国哲学的失落中也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一种从政治战车上甩下来的“无所归属”的空虚感。哲学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由于哲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离经济基础最远,以最一般、最普遍的原则指导人们的实践。因而,哲学不必去过问任何一次的政治纠纷,更不能奢望自己充任政治的审判官、裁判者,也不必追波逐流,邀功媚俗,更不能急功近利,追逐物欲。哲学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不是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应答,它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这要求它与现实应有一定的“距离感”,它不是对现实的“平视”,而是鸟瞰式地俯视。适当地“远离”,可以更好地保持真情,更冷静、更真实地总结现实。
独立的思考还表现在哲学结论的相对滞后上。翻阅人类历史,哲学思维的光芒最闪烁悦目之时,常常是在黄昏之时,“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来临时才会起飞”(黑格尔)。越是寂静,越孕育着搏杀。哲学先导的穿透力决定了它超前的预见性。沸沸扬扬的实践实际是它的作品,也是对它的淬火,理性的哲学应该冷静地等待实践的检验,实在不能太性急。时间拉得长一些,人们对其的辨别、评判会越客观、越公正,其结论也越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2.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类不灭的天性之一。哲学要歌颂自由,给人们指出一条达到自由的坦途。哲学要告诉人们,让人们相信,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它熔铸着真善美。当人们在实践中依据对必然(真)的认识和运用,实现了主体的目的,满足了主体的功利需求(善),享受到感官的愉悦,理性的陶醉(美)时,便进入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全面,它以科学性、导向性、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规顺人类的精神操守。以真善美整合一体的旗帜启迪人、改造人、温暖人,从而引导人们走向“自由王国”。
哲学思考要体现自由。它的天空清澈明朗,它的神经松弛自如。它是人的最高思维,是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极至。它是一片没有任何束缚、独立自由的空间和舞台,人的一切想象、激情、灵感都可以在这里驰骋、遨游。自由的理性才能开出自由的花朵,自由的理性才能给人指出通向自由的道路。
3.哲学是理性的思考。它可以容纳非理性,但它不是。哲学是思维的精品,感性的升华,它要在理性思考的这一层面上给人以慰藉与甘甜。它叩击的是人心灵的最深处,它要在心底激起波澜,并酝酿出透明清新的彻悟之感,它要让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品尝到高级的精神享受,都会由衰地感慨生命的美好与严肃,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都能由衷地对人类、对未来寄托无限美好的愿望,涌起张开双臂、拥抱人类、拥抱世界的冲动。它要启迪人、激励人,让每一个人都相信自我,发现自我,从自我的深层挖掘出内在潜能,使人生更灿烂、更艳丽。它昭示人生的正面,也面对人生的负面;它赞美人性的仁善,人生的幸福,也诅咒人性的险恶,人生的艰难。号召人们扬起斗争的风帆,去搏击人生。诚然,哲学不会具体地告之人们如何去做,去思,但它可以给思考人生的朋友以正义、良知、真诚的支持,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自立、自律、自由的力量与安慰,使人永远带着充实的灵魂去生活,去经历,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要讲真话、实话,以昭示人类,使人理智、清醒;它要关心人的功利,给人以正确的价值引导,规范人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它教育人懂得美,创造美,告诫人们在得到慰藉,享受甘甜、愉悦的同时,不忘奉献、付出,以自由自觉的“对象化的活动”实现人类一切美好的愿望。从这点讲,人永远是哲学的主题,提高人的理性素养,净化人的理性情操是哲学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标签: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