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优势、问题、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工业企业论文,对策论文,优势论文,中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在湘工业企业有许多明显优势,对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湖南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与地方国有企业一样,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大多数是在“七五”以前依托湖南资源优势,由国家筹建的。在这些企业中,国家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具有投资多、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等特点。
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一是大中型企业多。据统计,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共270家,其中大中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4家,占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58.16%。而湖南国有独立核算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722家,仅占总数的3.04%。二是经济实力强。据1996年底的资料统计,中央在湘196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8.26亿元,占湖南相应企业的36.78%;销售收入354.5亿元,占湖南相应企业的41.4%;社会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占湖南相应企业的37%;利税总额73亿元,占湖南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80%;全员劳动生产率35238元/年人平,高出湖南工业企业22675元;资产负债率为56%,比湖南工业企业低8.9个百分点。1995年全省十强工业企业中,以总产值最高、增加值最高、固定资产规模最大、销售收入最多分别进行排位,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占了7家。三是许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株洲冶炼厂的铅锌产品,已在英国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注册,铅的出口在全国排第一位,1996年出口铅锭51965吨(产量8万吨),锌锭也是国家重要的出口基地。株洲硬质合金厂,去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在全国硬质合金行业排第一,产销率达97.1%,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国际市场占有6%,是世界五大硬质合金厂家之一,市场前景乐观。湖南的卷烟,中央在湘企业也是唱主角的,产销都很好,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我省卷烟销售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100%。长沙卷烟厂的“白沙”烟,为1995年全国行业出口创汇最多的品牌。中央在我省的军工企业,有许多产品市场也不错,摩托车能力50万辆/年,在全国行业排位第八;CCD摄像机等民品,在全国行业排名进入前三名;华南光电仪器厂的可视电话研制,开创了国内先例,市场前景看好。湖南计算机厂的终端设备在国内市场已占33%的份额,银行器具已占全国市场同类产品的50%以上。
职工素质高,企业管理有序。中央在湘工业企业集中了许多专门人才,职工队伍素质普遍比地方企业职工的素质要高。据统计,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职工42.9万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35206人。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企业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更高。他们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支高素质的队伍,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仍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带动力强,对湖南贡献大。1996年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社会总产值221亿元,按照1∶8的带动力,可为湖南增加社会总产值1768亿元。这些带动不光是工业,而且包括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
我省是农业大省,只要能消耗农产品,就能促进湖南农业的发展。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6年职工工资为27.7亿元,如果工资的40%用于生活,就为农业增加11.08亿元的产值。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42.9万职工,每天消耗0.3公斤粮食,一年消耗粮食4697.55万公斤;每人一天消耗蔬菜0.75公斤,一年消耗蔬菜达11743.875万公斤;每人每天消耗肉蛋等副食品0.2公斤,全年就要肉蛋等副食品3131.7万公斤。拿烟草行业来说,1996年全省种烟135万亩,每亩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此项就为农民增收10.8亿到16.2亿元。一个矿至少可以带动一个乡(镇)经济的发展。如水口山矿务局所在地常宁县松柏镇,就是靠水口山矿务局带动发展起来的。
从对我省工业的带动来看,辐射能力是极强的。南方动力公司,主要生产摩托车,许多零部件都是交由地方企业加工生产;江南机器厂,主要生产奥托汽车,他们选择了50多家合作厂家,90%是湖南的企业。水口山矿务局,将冶炼厂的余料让给地方,衡阳市办起了有2000多职工的松柏化肥厂。像一厂带动几厂、一企带活一片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从对我省财政的贡献来看,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6年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上交地税38.43亿元,已占湖南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上交地税的81.6%。1996年,光是烟草和有色行业32家企业上交地税达5.1亿,其中烟草行业上交地税4.6亿元,是中央在湘企业的一个地税大户。
但中央在湘工业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市场意识滞后,跟不上“两个转变”的需要。中央在湘工业企业许多地处边远山区,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处在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亏损靠国家补,“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这种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惯性,仍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因而企业在推向市场方面,相对来讲慢半拍。产品多年一贯制,更新换代慢,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生产协作上放不开步子,习惯于搞“小而全”、“大而全”、“肥水不落外人田”,在实现“两个转变”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分配不公,职工收入差距过大。中央在湘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为6656.87元,但随着企业效益的好差,其差距已拉得相当大。职工年平均收入高的达18000元,低的不到3000元,高低相差6倍,具体到职工个人,其差距高达10多倍。有一家企业,因生产经营的下岗人数50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6.8%;停发工资人数2823人,减发工资人数2336人;停、减发工资时间已12个月,数额达1554.89万元。从发展趋势看,如宏观条件(市场、债务包袱等)没有改善,多数企业的亏损可能还会加剧,停、减发工资的状况很难遏止。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一些职工不安心企业工作,擅离岗位或跳槽情况较突出,已影响到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企业效益下滑,发展后劲不足。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呈现下滑的趋势,主要是成本增加、市场不景气、资金紧张和历史包袱重。当然,还有思想观念、经营策略、内部管理、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还是一个内外机制没有解决好。
对此,我们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一,发挥政治优势,帮助企业转变观念。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人、财、物基本上都归中央各部委和总公司调配,但并不是地方就发挥不了影响作用,其党组织关系都是属地管理,我们可以发挥其政治优势,在管理中搞好引导,提供服务。事业要发展,思想应先行。虽然去年省里集中一段时间抓了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特别是省直机关搞得有声有色,但还远远不够。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必须帮助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人才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不断更新产品和技术,抢占国内外市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以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各级领导在有关会议和其他场合,要大力宣传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和支持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总结、推介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教育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体谅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省内各新闻媒体也要增加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成就和对地方的贡献,特别要重点报道中央在湘工 业企业与地方合作的典范。在全省上下形成一个人人都关心支持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从而达到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三、规范各种收费,改善投资环境。现在,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税外收费过多过滥,企业负担不起。今后,要像抓减轻农民负担那样抓好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对国有企业的各项税外收费,应由省政府统一规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建立《湖南国有企业税收收费登记卡》,注明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违者坚决查处。计划、经贸、工商、财税等部门,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配合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去北京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纳入本地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的产品和特困企业。在供电供水、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综合治理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搞好结构调整,突出扶持重点。270家中央在湘工业企业,分布在我省14个地、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制定一些有效措施,促进中央在湘工业企业的发展。突出扶优、扶强、扶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重点支持一批班子好、产品好、效益好、规模大、科技水平高、龙头作用强的中央在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充分调动“中央军”和“地方军”两个积极性,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链,从而推动整个湖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