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欧洲就出现了最早的雕塑作品: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同期的中国,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制石器。从那个时候一直到19世纪,欧洲的雕塑作品大多以具象为主。20世纪的现代派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艺术世界改头换面,具象转变为抽象,删繁就简,特别在雕塑方面,雕塑脱离传统文化与政治的桎梏,转变为纯造型语言,提炼出作品的本质,表达雕塑家个人的感情与理想。当代雕塑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结合科技与新材料,取其精华,返璞归真,不再拘泥抽象或是具象,跨越学科界限,变换千万形式,更加自由地展现出作品的魅力与艺术家的才情。
当代社会,各学科之间,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经过无数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纯粹形式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单薄,想要继续创新也更加困难,故此顺应时代所需,综合绘画、实验艺术等新的美术形式开始受到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亲睐。同时,生长在太平盛世的当代人群,也易于受到各种因素的诱惑,网络技术发达,交通便利,获取信息触手可及,甚至有很多不必要的信息强行出现在我们眼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和前代艺术家们一样一心研究自己的创作,封闭在一个小空间似乎极为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对某一纯粹形式进行创新也更加困难。所以当代艺术应顺应时代的趋势,趋利避害,利用当代社会的特殊资源,合理搭配时间,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这样艺术才能健康地继续成长。
故此我选择了把油画与雕塑结合以来创造一种新形式,也算是实验艺术的一种,具体就是将二维平面的油画内容用立体雕塑形式表现。通过对他人作品的参考学习,我做了好几个方案,比如将经典油画中的内容全部用立体雕塑形式表现;或者雕刻有显示屏的物体(如电视机、电脑等)或镜子,在有显示屏的一面或镜面画上油画作品,可以做多个;再或者是将二维平面的油画内容的局部用立体雕塑形式表现;又或者是将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结合起来等。综合实施的难度和预想的表现效果,我最后选择了第三种方案。
我找了好几张古典主义的油画作品,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和大卫的《马拉之死》,由于《马拉之死》的政治意味过于浓重,最后又舍去了。最终做了《最后的晚餐》和《阿卡迪亚的牧人》两个作品,下面是对这两个作品的详细介绍。
关于《最后的晚餐》,首先我介绍一下它的背景。该画由达芬奇所作,它占满了修道院食堂大厅的整个墙面,达·芬奇挑选了一个关键时刻进行描绘,表现的是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一起吃饭,耶稣告诉他们,他们其中有人出卖了他的故事。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动地从他们的行动与手势中表达出来,耶稣处于正中央,在使每个人物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不使画面零乱分散。每个门徒听到耶稣的话后都很惊讶,其中犹大微微靠前,十分紧张,他和耶稣的手不经意间伸向同一个盘子。再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脸部极为阴暗的犹大另一只手紧紧攥着一袋钱,这也许就暗示了犹大为了金钱而出卖恩师的罪恶。他也是画中唯一一个倚在桌子上的人,使得他成为这么多人物中最低的一个。中间的耶稣两手放在桌前,一手朝下,一手朝上,微微低头,展现一种悲痛的姿态。
而我的雕塑作品《最后的晚餐》主要表现“晚餐”,将餐桌通过雕刻或其他方式制作出来,再在上面雕塑或制作晚餐。“晚餐”成为主角,无须通过人物的动态表情,只需通过各个人物不同的晚餐内容就可判断谁是出卖耶稣之人。
我先简单做了个小稿。如果放大可以与实际的物品1:1的比例。背景是用油画框做的,画布是打印的油画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立体餐桌与搭配在一起的画布中的平面餐桌及其上面的餐具和食物都呈1:1的大小。长条形餐桌是用木板拼贴的,桌布挑了一块蕾丝布,餐盘和食物是用纸黏土做的。耶稣前面的食物是一只浅色苹果;犹大前面的食物是深色的夹着人民币的汉堡,同时他的餐盘颜色与其他人不一样。犹大与耶稣共同伸向的一个盘子里也放了一张人民币。
以上还只是模型,可以继续研究制作,放大做成现实中餐桌的高度,用画中同样花纹的餐布。餐盘选择欧式的精致的白瓷盘,里面的食物也直接用真实的食物。同样的背景也跟着需要放大,而且不能简单的复制打印了。我设想直接用油画画出来,人物部分改成剪影效果,添加一种未知的神秘感。地上可以铺上红地毯。而画的对面,就是靠近观众的桌子那边可以摆上同样数量的椅子。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可以坐到椅子上与剪影人物面对面,甚至可以食用盘中的食物。就像5D电影一样,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雕塑绘画作品也变成一种亲切的,互动式的,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人性化作品。
第二个是《阿卡迪亚的牧人》,我也先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背景。《阿尔卡迪牧人》是18世纪的画家普桑的代表作,主要表达死亡在这里丧失了恐惧感。他以一块石碑作为画面中心,上面的铭文指出这便是传说中的乐土:阿尔卡迪没有死亡。竭力辨认字迹的几位牧人或立或跪,环状的构图把人体与幽雅的风景组成诗一般和谐的世界。这位被认为最正统不过的画家其实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包含寓意的画风反映出崇高的思想境界。阿尔卡迪是传说中的乐土。在阿尔卡迪这么美好的地方依然存在死亡,这主要是告诉人们要乐观向上,具有积极意义。
而我的雕塑作品《阿卡迪亚的墓碑》和《最后的晚餐》一样,都减弱了人物的作用,主要强调“墓碑”这一意象。墓碑被单独雕刻出来,其上的文字也用中文刻出来,文字内容我选择了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先简单做了个小稿。如果放大可以与实际的物品1:1的比例。背景依然是打印的油画布。墓碑3D打印,与画中图像1:1,其上的文字也是3D打印的,文字内容为海子的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在整个表面刷上白色颜料。
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以来。当时也只是做了个小稿。如果再继续做,我想把画布进行改造,自己直接画出来,把画上的几个人物也画成剪影效果,墓碑画成黑色,再在黑色背景上画上大大小小的白色圆点。而实物的墓碑依然还是白色,刻字描成黑色,更加显眼,在文字周围其他面上画上大大小小的黑色圆圈,让该作品更加复杂,可以呈现更丰富的元素。
这次的研究性作业,主要还是在试探,尝试不同的风格,加入不同的元素。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探索。古典油画本是尘封于历史长河的文化资料,当代的自由与开放介入其中,带给它第二次生命。庄重与轻松、静穆与活跃、孤立与包容的对比,中西文化的碰撞,绘画与雕塑的融合……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我这次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西方古典主义油画在当代雕塑中的再创造。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我收获了很多方面的知识。西方古典主义油画在当代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文艺复兴中留下的科学造型方法、严谨的造型态度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都应是后人的学习之处,我们应取其精华,结合当代语言,发挥它应有的夺目光彩。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的结合,我们可以继续研究更多更独特的东西。
作者简介:何凯丽(1994.05-),女,浙江省桐乡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论文作者:何凯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雕塑论文; 耶稣论文; 油画论文; 作品论文; 晚餐论文; 艺术论文; 当代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