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晖
(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一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5)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55)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sas焦虑评分情况。结果: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照料者SAS评分(43.29±4.0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19±4.54 分)(t=4.071,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能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老年高血压焦虑行为,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心理护理;高血压;sas评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250-01
高血压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可引起诸如冠心病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年高血压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日常护理工作在其血压控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弱,加上高血压多为慢性长期疾病,较多老年患者均存在一定焦虑心理,为更好服务老年高血压患者,我院通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评价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一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5例,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65.1±8.7)岁,收缩压(161.8±5.9)mmHg,舒张压(94.6±4.8)mmHg,对照组5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高血压,排除有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损伤等疾病,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项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疾病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疾病介绍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多方面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①全面的健康教育:为了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机制,消除初期患病者的恐慌紧张情绪,所有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其诱发因素,主要治疗手段与方法,高血压的预后情况,向患者介绍日常行为习惯对高血压的影响,强调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对控制血压的作用,鼓励患者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控制血压,并向患者发放高血压意外情况处理卡片,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压不良事件的影响;②合理的运动: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为其指定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运动内容以有氧运动为主,可包括慢走、打太极拳、慢跑等运动,每日的运动量以不引起疲惫为宜,让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心态平稳;③心理护理: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服药、血压波动大等原因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降低了其治疗依从性,对于治疗较为不利,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并调查其受教育程度,根据其特点为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鼓励其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增加其治疗依从性。两组患者均于护理前和3个月后,进行血压和心理情况测评,并对结果加以比较。
1.3 评价标准 护理前和3个月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分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心理,SDS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分为4级评分,最高分为80分;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2.结果
2.1 焦虑心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观察组(51.25±4.37分)vs对照组(51.42±4.52分)(t=0.0421, P=0.1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照料者SAS评分(43.29±4.0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19±4.54 分)(t=4.071,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护理3月后,观察组收缩压为(124.5±8.1)mmHg,舒张压为(79.3±8.2)mmHg,对照组收缩压为(141.4±8.9)mmHg,舒张压为(87.4±9.2)mmHg,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日常生活过程中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等指标会随着运动、天气变化、个人情绪变化等原因出现较大的波动,同时身体器官机能衰退,心血管系统会产生动脉硬化,顺应性降低,导致血压波动大[2]。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尚无根治性药物,改善患者心理问题,提高依从性可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其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日常危险因素、治疗目的等,并通过一定的心理辅导,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其对疾病的知晓程度,并增加其治疗依从性,最终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照料者SAS评分(43.29±4.0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19±4.54 分)(t=4.071,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运用在高血压患者中效果好,能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改善患者焦虑心理,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全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7):134-135.
[2] 李莉.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4,(7):103-104.
论文作者:江晖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心理论文; 血压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收缩压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