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外人家的互联网+农业,你还敢满足现状吗
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却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大国,每年的净出口额300多亿美元。事实上,荷兰农业的先天条件跟中国农业多有相似之处,但荷兰却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道路,荷兰是如何做的?中国能复制吗?
1、资源短板下的高效农业
人们常用“小国大业”来形象地描述荷兰的经济特征。荷兰本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但其农牧产品却以优质、高产闻名,鲜花和种子的出口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荷兰“寸土寸金”,冬季漫长,发展农牧业有诸多不利因素。不过荷兰人的勤劳和聪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先天不足”。勤劳的荷兰人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并通过创新给农业贴上生态的标签。荷兰的温室建筑面积约有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用于种植鲜花和蔬菜,年产值高达12亿美元,是荷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荷兰农业的显着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即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益,而这一切都需要先进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荷兰对科技发展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远高于其他部门,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2008年,政府农业研发支出达到4.11亿美元,明显高于英国等欧洲大国。此外,荷兰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位一体”,由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部统一负责,有效整合了资源,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便利。
2、中国农业VS荷兰农业 差距太大!
就农业而言,荷兰与我国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显着差异。荷兰与我国一样,土地资源并不富裕,人均农田面积均为0.1公顷。人多地少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两国谷物进口量都在1100万吨以上。然而,总体来看,荷兰农业的发展质量要明显高于我国。
(1)荷兰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国仍在10%,说明其产业结构优于我国。(2)荷兰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约3%的劳动力,创造了约2%的价值;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约40%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0%的价值,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3)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说明荷兰的土地生产率高于我国。(4)荷兰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而我国仅为0.4%,而且,荷兰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显低于我国,说明其农产品品质好于我国。(5)荷兰主要农产品中,只有谷物属净进口,其他产品均处净出口局面;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除渔业外,都处于大比例净进口的局面,说明其农产品自给能力和贸易优势均强于我国。
有一件,还挺不道德的。徐东箱子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一般情况下,服务员不允许碰客人的私人物品。可那时候的方玫自诩跟徐东关系不错,想来他也不会介意自己替他收拾了。
3、日本农业
对于生产者而言,种植技术与知识决定了核心生产要素“人”的生产效率。而日本正在利用互联网实现种植技术与知识的数据化,从而使得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不断被下一代农户和农企继承。通过高度传感器收集气象数据和农作物生产数据,实时发给农户或者管理人员,使其能够合理浇灌和施肥。通过互联网实时记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情况,方便生产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迎合市场调整种植计划,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滞销发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大规模农场进行24小时耕作。在食品溯源上,日本正在利用智能手机将农场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直接提供给消费者参考。使得农场产品的溯源变得更加可信,让消费者跟家放心。
4、日本互联网+农业
我们中国人正在一门心思的利用互联网高农业生鲜O2O,B2B,B2C,一笔一笔的钱往里砸,互联网+农业弄得风生水起。可实际上却是家家亏完再找融资。那么日本人在利用互联网为农业做什么呢?答案是提高生产效率。日本的农业之困我们知道日本农业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日本没有足够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少得可怜。而日本第二大问题便是人口老龄化,日本目前农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在67岁,当地媒体戏称为“老人农业”。而日本正在致力于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效率,日本人称之为“绿色数字革命”
5、科技立农
日本是科技大国,日本也一直致力于发展智能农业。发展更加低人工成本的农业科技是日本的国家战略。如今可穿戴式的微型机器是日本重点研究方向,协助生产者进行采摘、收割等工作,甚至包括除草、包装都可使用这种微型机器人去完成。而对于我们国人而言,大家都一门心思的利用互联网区减少中间交易环节,从而实现更大的盈利。而真正的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实时监控等更为深度的互联网功能实现的却并不够。而实际互联网可以结合当代科技发挥的作用还是一块巨大的“金库”,我们千万不能满足于当下的低效的互联网使用,而停下挖掘的铲子。
来源:马可菠箩
丁珰又道:“天哥他确有过犯,自己送了命也就罢了,最可惜石庄主夫妇这等侠义仁厚之人,却也要赔上两条性命。”
第一,闽商团队协作往往局限在狭隘的宗亲乡族关系网络内。闽商习惯于依据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组建商业行销网络,习惯于在同宗、同文、同乡中寻找信任感和安全感,在由宗亲乡族观念指导建设成的闽商网络里寻找合作伙伴。〔2〕137但是这种宗亲乡族观念又受制于地域而十分狭隘,往往形成众多地方小帮派,不利于形成闽商大团队。这种宗亲乡族观念也容易形成非开放性、排它性,不利于闽商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竞争,不利于融入现代经济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