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实践与启示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实践与启示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6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6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课题组赴徐州、南通、常州等市,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基层实地采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相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结论,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与做法

江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植根群众沃土,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不断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

从小讲台到大工程:实现“化什么”和“怎样化”相协调。“化什么”和“怎样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核心问题。江苏在“化什么”上提出具体化的内容设计,列出“菜单”;在“怎样化”上转变思维方式,变“灌输”为“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零散化的小课程转化为系统性的大工程。一是树一批典型。注重培育宣传典型,通过身边的典型事例引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南通市建立了由1400多位“理论名嘴”组成的宣讲队伍,针对群众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做好宣讲方案。二是建一套机制。把“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如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进行自我述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等。徐州市泉山区结合“理论加油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党员谈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广度、有深度。三是出一批成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深入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如常州市组织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读本,系统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徐州市泉山区薪火学堂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读本《红色基因代代传》《爱党民谣》《爱党爱军三字歌》等,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受青少年喜爱。

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实现“连天线”和“接地气”相统一。江苏在“连天线”上坚持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政治方向;在“接地气”上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解疑释惑,让理论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最新理论成果用方言、土话等来表达,实现交流的零障碍。如南通市海安县“板凳讲习所”结合唱凤凰、诗朗诵、快板、三句半等形式,深入村组、工厂、机关、学校宣讲,得到群众点赞。二是创新学习载体。如徐州市泉山区王陵街道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栏目,在社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专柜,将“理论大餐”送到基层。南通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借助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音视频产品,吸引年轻人群。三是开展活动带动。江苏省“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走进全省高校,“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等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响应。沛县开展文化“三送”工程、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广场舞大赛等,既丰富了群众生活,又在无形中传递了正能量。

电网处于单向供电状态时,电力电子变压器输入级的整流环节可以使用电力二极管构成的不控整流方式,相较于全控型整流模式,控制手段更为简单,损耗和成本大为下降,有很大便利性。

从我来说到大家谈:实现“中国话”和“中国化”相结合。江苏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来推动实现大众化,同时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实现理论“化大众”的功效。解决“怎么看”,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化语言特色,阐释问题或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促使大众真正理解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怎么办”,回应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让人们觉得“解渴”、管用。如常州市打造“龙城讲坛”“道德讲堂”,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让农民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该市泉山区开展“基层党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送教育、送政策、送文化,解决基层突出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优化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起来。要在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中优化宣教内容,指导大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实际问题,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按需选任、按需选学”,以菜单式服务组建宣讲专家库,建立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村居宣讲员四支队伍,奔赴机关、企业、高校、社区、乡村等地方宣讲,使大家不仅能“接收”马克思主义,更能“接受”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群众实践中立得住、扎下根。

深化认识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火”起来。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在江苏全省上下开展一次认识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活动,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的热潮,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火种生生不息。

五是高水平人才奇缺。集成电路产业一方面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掌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综合人才更是奇缺。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又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融入大众,在融入大众中创新发展。

内容对象多元与传播方式单一并存。课题组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上,选择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比例仍要高于网络等新兴媒体,32%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适应碎片化、分众化、全媒化方面做得一般。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丰富、受众多样、需求各异,相应的理论传播方式也因人而异,对广泛覆盖、精准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受传播方式单一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主体上较为单一,尚未实现传播对象向传播主体的有效转化;传播话语上“宏大叙事”和“文言文”较多,“白话文”和“家乡话”较少;传播方式上浮光掠影式的“灌输”较多,深层次的互动较少;传播内容上仍呈现碎片化与随机性特征,缺乏系统设计与融会贯通。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与建议

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与偏离大众现实需求并存。课题组调研问卷数据显示,72%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教为主,不接地气”,认为理论传播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87%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走群众路线”最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情况,有的走形式、跑过场、“空对空”;有的“滔滔不绝”却“招招落空”。符合群众“口味”、解决群众疑惑的理论内容较少,“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承接地气”的宣教较少,能够把大众化转移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较少,使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有所减弱,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佛山三山新城规划面积23.8km2,位于千灯湖、芳村、白鹅潭三大经济圈交汇处的区域,5min可到达广州南站,15min可至广州大学城,30min可达广州白云机场,20min至南海大学城,10min至佛山市中心,是广佛都市商圈的前沿地带。

思想认识不充分与长效机制不健全并存。课题组调研问卷数据显示,71%的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持坚信态度,但仍有32%的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听过,但不了解”。一些基层干部囿于“抬头看天”与“埋头拉车”的矛盾,部分群众怀抱“事不关己”和“不求甚解”的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有的地方变成了宣传部门的任务,缺乏与其他部门、组织的良性互动。宣讲队伍、资源、载体的整合未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层次宽领域的宣讲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的缺乏制约了大众化的持续和深入推进,“讲完了事”“自说自话”的现象较为普遍。

丰富载体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靓”起来。用好互联网平台,开发微信、微视频、APP等新媒体内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推送多样式、个性化的宣讲内容。用好课堂教学,采取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解读+案例”“理论+典型”等方式,使理论浅显易懂。开展文化活动,采取“知识竞答”“有奖竞猜”“文艺宣传”“创意产品”等形式,把传播点融化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艺术图景中。通过载体创新实现宣讲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在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中教化群众。

观察组问卷由研究人员在我院接受家庭干预训练模式培训ASD儿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母亲(主要养育者)中发放,对照组问卷由研究人员同期在儿保门诊中向符合纳入对照组标准的儿童的母亲发放,两组均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养育者填写,并讲解研究目的和保密原则,填写完毕,当场回收。

精准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起来。顺应传播碎片化、分众化、全媒体化的趋势,一方面拓宽广度,挖掘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传播效果辐射广的优势,消除盲点和真空地带,将实体课堂延伸至“网络课堂”,走好“网上的群众路线”,实现“云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提升效度,运用大数据助力马克思主义传播“找对人、说对话”,借鉴《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等对话类节目精准定位年轻受众的经验,针对受众个性需求制定精准化传播方案,实现由“点到面”到“点到点”的传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生命力。

完善机制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起来。依靠制度建设“虚事实做”。一方面完善“上下联动”的宣教机制,加强各级阵地建设,促进各级讲师团形成合力,抓牢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辐射党员干部这个“绝大多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完善激励、约束、倒逼并重的考评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柔性指标”为“硬性任务”,变“一阵风”“搞突击”为常态化、规范化,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变形”“不走样”。

(执笔人:尤展,《群众》杂志社总编办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实践与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