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中心中学 亓新英
摘要: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深化,如果两者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没有衔接好,会直接导致学生初中数学学习陷入困境,学生的思维受限,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放弃数学学习,甚至抵触数学这门学科,初中数学的教学就会异常困难。因此,要想顺利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就要在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上把好关,让学生自然顺利地度过这个关卡。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学数学 衔接
“小学考一百,初中不及格,有很多小学数学一直在95分以上的孩子,一上初一就会初次尝到只有80分甚至不及格的滋味,对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是一个严重打击。”作为一名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脱节环节能,小学教师认为这是中学教师放手太多,没有抓紧学生;而中学教师则说这些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没打好或死学的结果。不少小学生进入初一后,开始接触解题新方法时,还是习惯用小学时的方式来求解,无法适应新方法的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一学期结束了还弄不明白新的解题思路。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的思维,结合自己小学教学体会谈谈心得。
一、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作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教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不断改进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的思想准备,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做好知识间的衔接
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要做好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学生的学习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老师教学方式的使用,小学的学习过程和初中的学习过程差异很大,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比较少,同时小学生更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所以老师会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日常的练习方式也应多样化;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同时,老师的教学方式会更直观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注重感性的方式,它比较灵活,大抵以学生嘴上直接回答问题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理性的方式,它要求学生把正确答案以书面作答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可以直接推算出问题的答案,而学习初中数学就需要根据提供的信息经过探索、推理、验证等过程来解决问题。这些小学到初中的很多转变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让他们难以适应。因此,老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关系,以及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适应,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基础。
四、重数学思维的衔接
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材中隐含有函数、对应、集合等内容,教学时应挖掘出来进行渗透,但不给概念、名词。函数的例子随处可见。如"苹果树棵数是梨树棵数的2倍",用关系式表示是:苹果树棵数=梨树棵数×2,其中"梨树棵数"是自变量,"苹果树棵数"是自变量的函数。"梨树棵数"变化,"苹果树棵数"也随之变化。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里随处可见,如:红花有6朵,黄花比红花少2多,黄花有多少朵?通过图片一一对应发现红花里有4朵和黄花一样多,另外还剩下2朵,即红花比黄花多2朵。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灌输",而需通过"培养"训练而成。小学阶段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思维要有方向性,思维要有根据,不能胡思乱想。如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案,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形成解题思路,方向很明确。思维要有灵活性,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同一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但不强求统一,鼓励学生择优最佳方法。思维要有创造性,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深入钻研才能解决较难的问题。思维要有敏捷性,思维敏捷反映思维的效率,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注重方法,加强训练。
总之,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如此。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学的理念,把教学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克服短期行为,引导学生向着理想的方面发展,直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寻找到最佳的衔接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的缓冲地带,让学生逐渐的融入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之中,巩固原有数学知识,不断为新知识架桥铺路,促进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美良.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7(89).
[2]邱祝红.浅议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 2015(32).
[3]赵海燕.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5(07).
论文作者:亓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要有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