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国务委员为庆祝建国四十六周年在本报发表专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与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论论文,国务委员论文,历史使命论文,中国科学技术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世界有识之士一致公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今天得以享受的一切现代文明都是建筑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近200年来,科学技术带给了人民无尽的恩惠。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落后、屈辱、觉醒和奋斗之后,中国人民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是民族强盛、国家兴旺的根本依靠和希望之所在。“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年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和卓越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纪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科学技术与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相互结合,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受人欺凌的国家,永远结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辛酸历史。这一历史性的成就,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据统计,从建国到1994年,我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近40万项。科技成果的实施应用率从改革开放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每年的新成果为国家增收节支近300亿元,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发明和科技成果先后获奖。1979年—1993年,我国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近万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2265项、自然科学奖527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179项。在“六五”和“七五”期间获得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已累计取得经济效益2800亿元。技术市场的建立,为推广和扩散科技成果开辟了新的渠道,从1985年到1994年技术市场年交易额增长了30倍,已经突破220亿元。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值中的比重,已由“六五”期间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
累累硕果来源于科技战线的济济人才。建国以来,我国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不超过500人,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也只有30几个;到1994年底,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58万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有241.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2.9万人。全国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发展到5860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增加到3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办科研机构猛增到11656个。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目前已有80%以上的科技力量投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自身发展的实力以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活力均大为增强。
面临世纪之交,新的科技革命热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经济和科技竞争已日趋白热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要求科技工作者作出新的、力度更大的贡献。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把经济建设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已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经济界和科技界的共识和面临的紧迫任务。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造福人民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常常为人民的清贫而不安,为人民不能享受到现代文明而焦虑。对人民和国家的历史责任感,正激励着整个中国科技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为亿万人民尽早享受科技之利,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智慧、力量和汗水。
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求得中国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