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标准,产生了良好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效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建设
中小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广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适应现代学校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表征,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学校文化表现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构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对于启蒙教育的小学生,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心理的和谐,以及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视野与建筑的协调性以及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师生进入校园后既感到热情、开放、亲切,又体会到学校是团结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学校要努力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为校园环境赋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校园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美的熏陶、鼓励、鞭策和教育。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
二、抓好优良的师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形象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尊特殊的偶像。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极大,正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语言、服饰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个性风格、举止言谈、道德修养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仿效于教师的人格美,从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作了广泛的探索和尝试,要求教师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制定了教师行为“十不准”,开展了“师德先进”的评比活动。学校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做,学校教工的思想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理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信任感,并在交往中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师生感情就会相互作用,并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功能。
三、拓展丰富的育人途径
从2006起,我校狠抓德育教育,倡导学生做一个新“三好生”,即“在校要做个好学生,在家要做个好孩子,在社会要做个好少年”,让学生懂得在做人的同时也要尽好一份责任。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常年开展“奉献一片爱心”、“感恩教育”活动。我们开展的“爱心回收行动”将生活垃圾如废纸、饮料罐等集中回收,有效地减少了学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节俭和爱心意识。同时深入进行各种系列的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艺术节、运动会等,努力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禁烟禁毒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其次,要着力增强全校师生职工“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校训、校歌、班训等校园主体精神文化为主线,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的德育功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系统策划、统筹安排,空间布局、氛围营造等环节上紧紧围绕着德育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文化建设不同侧面的衔接如行云流水,相得益彰,切忌相互割裂、支离破碎。
论文作者:王学彬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论文; 校园论文; 师生论文; 环境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