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数值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指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具有波动起伏性大、渐进稳定性差、规划性不强的特点。而且,同世界发达国家、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落其后,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21世纪初期(2000-2020)仍将是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潜力,并纷纷于近年开始在中国沿海省市捷足先登。
本文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比较和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大众化发展模式和特征,并对民国时期的一引进历史人口与教育片段数据的拼接,对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值进行了仿真和重建。并通过对这些指标数据变化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找寻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社会、经济特征。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国际比较暨改革开放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制订国家发展战略时都把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加以考虑,并相继开始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时期,并经过不同的时间相继完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计算,毛入学率达到10%就算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起始年,在达到20%就算是完成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结束年)。
表1 反映一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基本指标数据
国家
始起年 起始年毛
结束年 结束年毛 经历时期 年均增
入学率(%) 入学率(%)
(年) 长率(%)
美国
1930
9.60
1950
20.01
20
3.8
菲律宾
1950
10.0
1970
19.94
20
3.5
法国
1961
9.97
1974
20.35
13
5.6
日本
1964
10.99
1974
20.74
10
6.6
意大利
1965
10.75
1973
20.94
8
8.7
德国
1968
10.87
1977
20.70
9
7.0
古巴
1975
10.97
1985
20.00
10
6.3
韩国
1976
9.98
1982
21.70
6
13.8
泰国
1979
11.0
1985
20.00
6
10.5
卡塔尔
1980
10.40
1985
20.10
5
14.1
数据来源: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141~142页。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是最早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其进入和完成时间分别是1930年和1950年,经历时间为20年。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虽然要晚于美国而在70年代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但是其经历的时间已经有了较大的缩短,仅分别经历了13年、10年、8年和9年。而我们的两个邻国——韩国和泰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也都有着非常不俗的记录,两国分别在1982年和1985年都仅用了6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同时,我们也看到,古巴和卡塔尔也仅用了10年和5年于1985年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992年中国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数仅为19人,而美、英、日、加、法、德、意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1倍、11倍、12倍、27倍、17倍、13倍、14倍;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分别是中国的5.4倍、20倍、14倍、4.4倍;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是中国的3.3倍、7倍、6倍。
表2 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学生比较
国家(地
年
每万人口中高 国家(地
年
每万人口中高
区)别
等教育学生数
区)别 等教育学生数
中国大陆
1992
19 英国1990
209
台湾地区
1993
274法国1991
525
香港
1989
85 西德1991
257
新加坡
1991
103意大利
1991
266
日本
1992
228澳大利亚
1991
309
韩国
1993
383新西兰
1991
379
印度
1986
63 阿尔及利亚 1990
114
美国
1990
411埃及1990
134
加拿大
1991
525前苏联
1989
183
资料来源:根据李泽彧、武毅等《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表(15)制成。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每年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占世界首位;20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1977年的27.3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100多万人;在校生规模从62.5万人增加到本世纪末1997年的317.4万人,年递增率8.6%;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从1980年20.4万人增加到上世纪末1997年的100.4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9.7万人增加到272.5万人,年递增率10.5%。此外,研究生的培养从1978年恢复招生时招生1.1万人,到1997年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6.4万人和17.6万人,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4%,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07%(含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形式,按新确定的参照国际可比性的统计口径计算,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已率先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共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专科以上毕业生1801万人,其中专科毕业生1213万人,本科毕业生545万人,研究生43万人,高等学校还为各行各业成千上万的从业人员实施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20年来,高等学校在推动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招生控制问题及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招生规模的控制力度把握不好,这主要是一些省、地区急于增设高校,盲目追求高校数量规模,从而使国家整个招生规模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例如,1992年到1993年,一年时间普通高校在校生激增35万多,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后来经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勉强逐步消化其影响和后果,1994年比1993年持续增加26万多,“大起”才没有造成“大落”。尽管如此,那一次的负面影响仍然持续一段时间。再看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主要问题是政府教育投入尚未达到规定的标准。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2531.73亿(其中用于高教的约420亿,占18%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全世界平均5.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862.54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9%,比96年的2.44%,95年的2.46%稍有好转,但距离《纲要》要求的4%还很远,因此,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不能不适当地、过多地强调个人负担,但政府也要较多的增加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而根据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要求,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我国将需要大量的中高级人才。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的起伏和进退之中,我们又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表1和表2反映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与世界发达国家、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诸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即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也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一些历史资料表明,1931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每万人在校生数计算)为1,在世界排名第27位,是当时印度的3倍多。本文作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对一些历史片段数据的拼接,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值进行了仿真和重建。并通过对这些指标数据变化分析,找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特征,研究我国今后走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避免出现的问题。
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数据整理与主要发展指标值的重建结果
表3-4是本文作者通过不同的数据源搜集、整理的反映1927-1945年中国高等教育概况的统计数据和1949-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数据。表5-7中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数据和主要历史指标值,是运用历史人口统计学、模型生命表分析方法和教育统计方法对其主要发展指标进行了推算、分析和重建的结果(具体计算方法和数据详见表中的说明和附后参考文献。
表3 1927-1945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
学年度
在校生
毕业生
学年度
在校生
毕业生
1927- 2714
193731188
5137
1928
251983253
193836180
5085
1929
291234164
193944422
5622
1930
375664583
194052376
7710
1931
441677034
194159457
8035
1932
427107311
194264097
9056
1933
429368665
194373669
1054
1934
417689622
194478909
12078
1935
411288673
194583498
14463
1936
419229154
资料来源:《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年10月,第1400-1401。
表4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数据来源:郝维谦,龙正中主编,《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613页。
鉴于抗占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与时间建立了线性回恨模型为:Y=236.351+0.122t(*)
按照(*)式发展预测的结果如表8年示。
表5 1927-1945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估计
年度总人口数
18-22岁人口数
每万人学生人数
(万人)(万人)
(人)
1927
47604-484063808-3872
-
1928
47859-486163829-3889
0.53
1929
47951-486823836-3894
0.61
1930
48292-489673863-3917
0.78
1931
48673-492873894-3943
0.91
1932
49076-496573926-3943
0.87
1933
49558-501233965-4009
0.87
1934
50036-506064003-4048
0.83
1935
50595-511324048-4091
0.81
1936
51032-515394083-4123
0.82
1937
51607-520844129-4167
0.60
1938
51839-522534147-4180
0.70
1939
52051-524014164-4192
0.85
1940
52276-525634182-4205
1.00
1941
52679-529154214-4233
1.13
1942
53085-532974247-4264
1.21
1943
53482-536994279-4295
1.38
1944
53762-538844300-4311
1.47
1945
54053 4335
1.54
资料来源:①第1列和第2列数据根据[2]、[3]、[4]中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②第3列数据根据表4中在校生数和本表第1列数据计算得到。
由于:(当年在校生数)=(当年招生数)+(上年在校生数)-(当年毕业生数)(*)
则,(当年招生数)=(当年在校生数)-(上年在校生数)+(当年毕业生数)(**)
因此,根据公式(**)和表3、表5可以算出1927-1945年中国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毛入学率,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1929-1945年中国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
年度
招生人数
毛入学率
年度
招生人数
毛入学率
(人)
(人)
1929
80970.80%
1938
100770.96%
1930
130261.33% 1939
138641.32%
1931
136351.05% 1940
156641.48%
1932
58540.60% 1941
151161.44%
1933
88910.88% 1942
136961.28%
1934
84540.84% 1943
200861.88%
1935
80330.80% 1944
173181.60%
1936
99480.96% 1945
190521.76%
1937
-
-
资料来源:根据表3、5推算。
表7 全国历年人口数及万人在校生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版。
表8 按照抗战时期每万人在校生发展模型预测数
四、结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历史指标数据值的重建结果,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尽管解放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但是发展比较均衡,稳中有升。如:虽然这期间经历了八年抗战,但是除了1937年影响很大以外,仅有1931年和1942年毛入学率比上一年度略有减少,其余各年度均是增长的。如:毛入学率仍然从抗战前的1929年的0.8%增长到1945年的1.76%,年平均增长0.05个千分点。这也似乎为我们找到一个答案——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能在20世纪30年代竟是印度的3倍,并在世界排名27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水平在世界排名中的最高点。
2.尽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并未减缓,但是受制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929-1945年高等教育总的发展水平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例如,若按照其发展模型进行预测1949-1999年的高等教育万人在校生数,由表8可以看出,除了十年动乱时期外,其预测结果明显低于其它年份的实际值;
3.1949年以来,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的起伏很大,尤其是受文革的影响巨大。综合1937-1945年和1949-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值的变化,可以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战争的影响;
4.同世界发达国家、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缺少渐进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落在其后,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5.21世纪初期(2000-2020)我国每年人口的净增长规模还在1300万人-1500万人,仍是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上规模、大发展的最好时机。例如:英、美等发达国家许多高等学校看出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需求潜力,已经纷纷开始在中国沿海省市登陆,与我国高校争抢生源。因此,我国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后发优势的特点,加快制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知识经济相衔接的渐进规划,并进行相关的立法。同时,积极采取一些税收政策,鼓励我国一些民营的网络高科技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合作,以发展远程高等教育为主要扩招模式,大力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