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和倡导要努力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按照新课程确定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性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对高效课堂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强化对数学课程资源特点的把握,强化对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的把握,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从课堂教学流程和环节的优化上,强化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性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90-0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的是通过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式,创设灵动的教学情景,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实施先进的教学思维,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聚焦起来,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生动性和自主性有效激发出来,寻求教师教学的输出和学生知识内容的输入和内化达到最大化的结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达成。一般来讲,课堂教学有效性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对新课程的质量观、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课程观等进行集中展现。另一个则是强化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热情的最大化激发,注重强化学生学习活泼性、生动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协调、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强化分组教学思维应用,以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有效性
强化小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各门学习教学的重要标准,小学阶段的学生爱想、爱动、爱玩、爱思考,他们喜欢与别人交流、合作,部分学生不喜欢独立进行任务的完成。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变换学生的座位排列形式,以圆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当然,这样的学习模式应当是在有着一定难度学习内容或者有着较强探究意义的教学中进行的,如果让学生们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和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能够强化他们合作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还实现了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学习目的和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习的组织形式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应当对交流合作的时效性予以关注,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给予他们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为他们的个性化展示搭建有效平台。比如,在进行摸球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个人负责摸、一个人负责摇动、一个负责对摸到红球的次数进行记录,最后一个则是对摸到绿球和其他颜色的球的次数进行记录,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相互协调配合,还能够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的合作化课堂显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也是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强化益智类游戏的应用,以灵动激趣提升课堂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上相对较弱,在教学中如果仅仅讲解数字,学生往往难以实现知识点的有效认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益智类游戏实现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重点可以从几何部分和代数部分两方面来阐释。首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相关知识的讲述中,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进行讲解,那么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强。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家中找来孩子喜欢玩的、带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积木,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中进行“摆积木”游戏,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充分认知无论是梯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都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所组成的,在基于面积的计算过程中只需要分别计算之后加到一起就可以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对于他们和三角形及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更精准的把握。这样的灵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原本枯燥的知识以一种轻松具体的方法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讲解“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要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和性质,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的话,这节课会变得抽象难懂。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公路、手电筒发出的光以及直尺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区别,并借助游戏展示的形式将部分角的相关知识引入进来。在讲解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对相关的规律进行总结,并以顺口溜或儿歌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运算定律,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强化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以实践应用提升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应当是有意识的、现实的、有着较强挑战性的,强调数学的学习应当贴近生活实际,特别是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生活化素材的挖掘,注重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依托,实现数学现实与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赋予数学知识内容现实的背景。要注重将数学应用意识有效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应用型课堂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对数学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比如,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的因子“小王要买一件外套,需要95元,那么在付钱的时候你应当怎样付呢?文具店里的笔记本每一捆是40本,张老师要买193本,假如你是商店的售货员,那么你应当如何拿货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出:买外套付给阿姨1张100元的,然后找回来5元;给张老师拿作业本时,先拿出5捆,然后再抽回来7本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列出两个算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175+95和986-195,并让学生探究和讨论如何实现简便运算,在刚才“付款找零”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就能够认识到:175+95=175+100-5=270;986-195=986-100+5=891的简便算法,这样在具体的数学实例中让学生们理清了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三、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强化分组教学思维应用,以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有效性;强化益智类游戏的应用,以灵动激趣提升课堂有效性;强化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以实践应用提升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佩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策略研究[J].才智,2018(22).
[2]陈秀娟.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8(12).
[3]王健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
[4]秦宏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2).
论文作者:罗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学生论文; 有效性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