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哲学_哲学论文

青年马克思哲学_哲学论文

青年马克思论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什么?无论对这一问题给出多少答案,它却依然处在没有解决的争论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也没有放过这一问题。在1842年,当他年仅24岁时,就在《第179 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对“哲学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多个方面对哲学进行了界定。如同“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永无尽头一样,马克思的这些界定也许是不完全的,但是,每一种真正的哲学确实具备这些特征则是无庸置疑的。笔者借此把青年马克思论哲学的观点加以综合表述,这对推动我国当前的哲学研究,会是有所裨益的。

(一)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

首先,马克思把哲学称作追求真理的学问。他说:“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6页。以下只注页码)哲学的价值、哲学存在的理由或根据, 就是追求真理;哲学,就是为了真理而存在的。“什么是真理”和“什么被看作真理”,对哲学来说是两个差别很大并且尖锐对立的问题。“什么是真理”,这是哲学的自然追求或曰本能;而“什么被看作真理”,则是哲学之外的势力、力量对哲学追求真理的评判。哲学如果把“什么被看作真理”当作自己的任务,那就是把自己从哲学中驱逐出去,成为评判哲学的存在于哲学之外的某种东西。因此,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特征是追求真理。

然而哲学并不是追求任何一种真理,而是追求“人类的一般性质”的真理。马克思在论证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时反问到:“难道存在着植物和星辰的一般性质而不存在人类的一般性质吗?”(同上)哲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关于人类的一般性质的真理。马克思对哲学的这一界定也许至今还没有被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所全面接受。当把哲学作为世界观看待时,总是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而把人的地位、人的作用排除这一统一性之外;当承认了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时,却又对把体现了人的一般性质的实践上升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地位的做法,看作是人本主义。因此,哲学究竟是研究人、还是研究物?究竟是从物出发研究物与人的关系,还是从人出发研究人与物的关系?这个当今哲学争论的热点,如果依据马克思的“哲学追求人的一般性质的真理”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哪一观点更具合理性和正确性了。

(二)哲学是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

既然哲学研究的是人类的一般性质,那就意味着,哲学研究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人类的一般性质至少涉及以下这些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人的存在状态为何如此?这一存在状态可否改变?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在不同的时代会提出什么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的个人切身利益和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向,因而是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这些“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在马克思看来,“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20 页)。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表现人民的这种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精髓又是“看不见的”(同上)。即是说,人民的精髓不是显而易见、一蹴而就的,而是深藏在五光十色、纷纭繁杂的各种现象背后,它需要哲学家经过艰苦细致、殚精竭虑的观察、思考和抽象、提炼,才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哲学研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能否成为一个哲学家,其基本衡量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表达出了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又是看不见的精髓。马克思说:“在哲学家的头脑中树立哲学体系”(同上),哲学家之成为哲学家,就在于他在头脑的思维中为人类的一般性质建立起哲学体系。虽然说“人类的其他许多活动领域早已双脚立地,并用双手攀摘大地的果实”,但是“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121页)。 哲学体系只有通过哲学家的脑力劳动才能产生,然后才能对人类的实际活动发生影响。

哲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哲学“不是通俗易懂的”。马克思说:“从哲学的整个发展来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120页); “哲学就其特征来说,从来没有打算过把禁欲主义的神甫法衣换成报纸的轻便时装”(同上)。对人类的一般性质的研究是一个从经验到思维的抽象过程,在经过抽象的理论研究阶段,哲学就处于独特的具有超经验性质经概念,范畴的包围之中。因此,要真正掌握哲学,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哲学思维训练,企图一听就懂、一看就明,是无法得到哲学的真谛的。

在这里,有必要把哲学宣传和哲学研究加以区别。哲学宣传是把已经形成的哲学思想、哲学观点灌输到社会上和群众中,因而它要求尽可能地通俗易懂、浅显明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和实用化。但是,如果以此来要求哲学研究,那就无疑阻断了哲学向深的高度发展的可能性。然而在现实中,以哲学宣传来要求哲学研究的倾向似乎一直未断,忽视基础研究,热衷解说注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哲学状况的一大痼疾。

(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同上)。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对真正的哲学的最高赞美,也是真正的哲学的无上荣誉。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又被广大人民倾心向往的精神意识形态,而哲学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何恰是哲学扮演了这一角色呢?这是由哲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只有哲学,才从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研究人类的一般性质。人类的一般性质又总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哲学着手研究不同时代的一般性质时,它就以自身特有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既然集中体现了时代的精华,那它就与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同上)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它是要想成为时代精华的哲学的一个必然的规定。

问题在于怎样实现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要深入到现实中去,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反映时代精神跳动的脉搏,而所谓跳动着的时代精神,无论呈现出多么令人眼花潦乱的形态,它的本质无非是人民群众要求时代进步、要求社会变革的内心呼声。哲学首先就要努力捕捉、正确表达这一呼声,并从人类的一般性质上论证这一呼声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自以为把握了时代精神的哲学还要积极参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社会现实的活动,它要以理论的形态影响群众、感召群众,以把群众的内心呼声明朗化、集中化、理论化的形态而使群众感奋起来,更加坚定地行动起来。这也就是说,哲学要成为群众心理的凝聚点和热切向往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心。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用哲学史上常用的形象比喻说,也就是“黄昏起飞的猫头鹰”和“早晨高鸣的雄鸡”的结合。哲学不先做猫头鹰,在黄昏时反映现实的群众活动,就无法准确切实地把握时代精神;哲学不随后再做雄鸡,在清晨时就召引现实的群众活动,就难以成为推动时代进步发展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哲学做到了这些,那么,它就会象马克思所说的“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同上)。

然而我们当今的哲学研究,很难说是做到了这些。研究中的常见现象,是与现实无关的纯哲学纯学术的研究,而其特点则是集中在早已存在的哲学的一些概念、范畴、规律和原理的注释、解说、修补和论证上。对现实群众心理影响较大的问题,笔者以为至少有两个:一是科学技术引起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生活富裕问题,二是由人权问题涉及到的反对官僚作风所产生的民主建设问题。对于后者,马克思曾说:“阐明‘人权’的却是哲学”(参见126页)。我们看到, 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虽然已为时不短,但仍未深入下去,仅仅停留在表浅的社会政治层面,而未从它们与人类的一般性质的联系上在哲学的层次上加以论述。

(四)哲学是世界的哲学

既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时代精华由于其推动时代进步发展的意义,虽然它也许开始时在个别地方产生,但终究会遍布全世界,因此,真正的哲学是世界的哲学,它具有世界的意义。马克思说:“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化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121页)任何真正的哲学, 都具有世界性,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即人类的一般性质具有世界性。

如果说哲学在个别国家能否反映并推动本国群众要求进步的活动是衡量哲学是否成为本国的时代精华的标志,那么,哲学在全世界能否反映和推动世界人民要求进步的活动则是衡量哲学是否成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标志。世界与国家,由于地域的发展范围不同,而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差别,也就是说,各国人民要求解决的时代问题不同。虽然如此,这不同的时代课题却又是以高出本国的别国的时代精神为参照的。为多数国家的人民所羡慕、向往的时代精神就是具有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对此,马克思说:“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国家的时代都是相同的。”(同上)

这就对真正的哲学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要求:打破狭隘的国家,地域界线,成为世界性的哲学,成为全世界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说:“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真理不知道政治地理的界限;至于‘界限’从哪里开始,哲学的政治真理知道得非常清楚,而不会把个人的世界观和民族观的幻想和人类精神的真正视野混淆起来。”(116 页)“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真理”就是哲学以超经验的理论形态出现的真理,它不受国家的政治限制。因为对思想是无法设置牢笼的,更何况是体现人类的一般性质的哲学思想呢?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三种思想视野:即个人世界观的、民族观的和人类精神的思想视野。哲学的人类精神的视野不会把自己混同于个人世界观和民族观的视野,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若要做到不混同,哲学就要冲破后二者的局限。因而马克思又说:“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费解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121页)个人世界观和民族观的“固定不变的、 令人费解的体系外壳”往往对人类精神的哲学作出自觉或不自觉的束缚,这就使得“哲学成为世界哲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我国当前的哲学研究对照于“哲学成为世界哲学”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显然,还十分不尽人意。总的特征,已如哲学界所言,我国的哲学研究还未与整个世界的哲学研究进程联系起来。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是在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中,我们并未能及时地深入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些时代风云作出令人信服的哲学说明,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在当代有一个大发展。(二)我们对国外的关于人类一般性质的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总是批判多于吸收,至今为止,很难说有哪一种国外的哲学的精髓(即反映了人类一般性性质的思想观点)被我们真正地吸收进来,应用于实际。(三)中国传统哲学无疑是中国历代哲人对“人类一般性质”的研究,它具有勿庸置疑的世界性,但是,它在国内的研究中,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还未最后确定因而不得不处于末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它又怎能走向世界呢?因此,中国当代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对于国内哲学界来说,显然是一个长期而又繁重的任务。

(五)哲学是“自由理性的行为”

马克思说:“把自由的理性当作世界的统治者;‘自由理性行为’我们就称为哲学研究”。(125页)什么是“自由理性”呢? 这决不是为所欲为、任意任性,而是由哲学论证出的代表了哲学的实质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

青年马克思熟谙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自由观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黑格尔认为,因为只有人具有精神,所以人的本质是精神。精神之所以能成为人的本质,在于精神是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精神克服了自然对自己的异化和对立,使自然为精神主体所占有,而不再是从外面限制自身的东西。这种对外部自然的无限制的克服和占有,在黑格尔看来,就是精神的自由特性。如果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翻译成唯物主义,那就如同恩格斯所说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毛泽东进一步所说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当自由被这样规定时,“不受限制,”则是自由是以实现的一个根本条件或根本特征。如果自由受到限制,无论是内部的、外部的,还是物质的、精神的,都会使它难以实现自己的本性。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的一般性质以及人类的这种性质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因而是最高层次上的自由,同时,哲学研究还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它最需要无所顾忌,无所不在的自由精神。然而,在我国的哲学研究中,“左”的思想却长期地禁锢、限制着哲学研究者,在一个又一个的“禁区”面前,哲学往往显得无所事从,莫衷一是。就是在今天,被“左”的思想限制得小心翼翼的哲学研究还仍显露着裹足不前的羞涩,以致不得不在再次掀起的改革大潮里,再次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

(六)哲学求助于理性,只许诺真理;不要求信仰,只要求解疑;它热爱真理和知识,反对贪求享乐和利己主义

马克思在反击“一批信口雌黄的为报纸撰稿的下流作家”对真正的哲学的诬蔑时说:“哲学谈论……哲学问题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没有经过研究就谈论这些问题,而哲学是在研究之后才谈论的;你们求助于感觉,哲学则求助于理性;你们是在咒骂,哲学是在教导;你们许诺人们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你们要求人们信仰你们的信仰,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你们在恐吓,哲学在安慰。的确,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乐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123页)

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首先说明了哲学的特点是以理性去追求真理。所谓理性,就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严密的逻辑形式所表现出的深刻浑厚的理论体系。哲学虽然由于探究人类的一般性质而显得深奥,但并不神秘。为什么呢?就因为它是理性的因而能够被理性的人们所理解;又因为它是探讨与人生有关的真理的因而能够被理性的人们所接受。哲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哲学能够“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与憎的情感里”(121页)。其次, 马克思说明了哲学让人接受的形式不是信仰,而是解疑。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哲学、愿意听从哲学的指导?是因为哲学探讨的是与人生有关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特殊环境所限,不可能人人都从哲学的高度上理解人生和人的命运,因而就产生了关于人生和个人命运的种种疑惑。哲学的作用恰恰在于解决这些疑惑,检验人生的疑团,所以能够征服人们。人们从切身的体验出发,也许会对某种确可为他解决和检验疑惑的哲学产生信仰,但这同强制的、盲目的宗教式的信仰是格格不入的,能否为人生解疑,这是哲学得以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最后,马克思说明了哲学作为人类一般性质的学问,它代表了人类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行为,即每个人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同时进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性活动,因而哲学与个人贪求享乐和利己主义是截然对立的。哲学是“智力”和“德行”的结合体,也许只有献身人类的研究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为此马克思指出,唤起了“为了真理和知识而热爱真理和知识的公众”的哲学研究者,对那些“不学无术、卑躬屈节、毫无节操和卖身求荣的文丐”是嗤之一鼻、不屑一顾的。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哲学是什么”或“哲学有什么特征”所做的这些论述,对当前我国的哲学研究,显然仍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世纪换千的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哲学理应发挥“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功能,建立深沉浑厚、清新隽永,又拨动当代每个中国人的心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哲学研究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标签:;  ;  ;  ;  

青年马克思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