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的需要。开展互助合作学习,以交往代替孤立,以合作代替竞争,使合作学习成为群体互动,彼此影响、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情境。合作学习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集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一、讨论缺乏成员间的合作意识。
当老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需要讨论探索的问题后,有些小组的成员就开始忙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去在意他的合作伙伴们在想什么、干什么。
二、缺乏组员间的分工意识。
有的小组就以一个人为中心(往往这个人是学习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而其他组员不参与问题的讨论中去。整个小组讨论又成为一个人表演的舞台,缺少了问题的争论与补充,有时也就使研究的问题缺少深刻性、合理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三、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
讨论表面上看去热热闹闹,似乎每个成员都在踊跃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但仔细一听,才发现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发挥"1+1"的功效呢?
一、优化组合,合理分工--是小组讨论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建立讨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小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真正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原则,通常4--6人为一组,由1人任组长,分工实行轮流制度。这可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研究活动,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训小组长--小组是讨论成功的核心。
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核心,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活动和协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小组的核心作用,就必须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其明确当小组长的意义及任务。
三、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是成功的关键。
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研究任务,使小组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的问题太大、太空洞或太简单。
四、增强合作意识--小组讨论是成功的保障。
让每一个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感受和作用,从而让一些不善于合作的小组成员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合作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学会学习。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小组讨论是成功的动力。
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转化为一种期待和一种积极的行动,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有进步就是成功的感受。以下是一些具体做法:
(1)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测验试卷上只写组别,不写姓名,各组照前后两次测试的总分进行比较,看进步了多少。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自己组织,每周对本组内的成员进行一次作业评分,以此促进各小组认真自查、自纠,高质量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小组成员的成绩共享,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既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小组负责,每个学生都为小组的整体成绩做贡献,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小组的贡献一样多。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希望成功的动机更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模式的开展,从根本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我们的课改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在运用时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在大胆实践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思索与创新,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动形式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以前有更大的进步。
论文作者:郑国宏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小组讨论论文; 小组长论文; 成员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自己的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