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征医院 邮编:20001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112 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56)与观察组(n=56)。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急诊全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急诊救治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缩短救治时间,明显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救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室常见的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高危重症,当患者病发时,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措施,尽早开通相关梗死血管,使患者心肌血流灌注能够尽快恢复,挽救患者生命。故而及时有效的急诊流程护理对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56)与观察组(n=56)。对照组男26例,女30 例,年龄为59-79 岁,平均年龄为( 70.6±4.6)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5-11h,平均入院时间( 4.5±1.1) h; 观察组男31例,女25 例,年龄为55-78 岁,平均年龄为(70.3± 3.5)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4-12 h,平均入院时间(4.3±0.6) h。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 05,可进行对比。
入选标准:均通过临床上专业医师诊断为心肌梗死,没有行心肌梗死以及其他相关手术病史,无其他疾病影响治疗预后,排除有影响手术效果疾病存在,存在精神异常、精神疾病患者,具有言语以及神智障碍患者,有严重脑、肾等原发疾病不能手术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取急诊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优化接诊环节。接诊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即先抢救、再挂号、缴费。若患者由120 护送分诊护士会先接到急救电话,要做好急救物品、器械设备等准备,并快速将患者推至抢救室开展抢救工作。
1.2.2 优化病情评估环节。护士接诊患者后通过看、问、分诊于30s内完成初评工作,并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危险性。早期检查即所有患者进入抢救室后要即刻开展心电图检查,无需医生下医嘱,结合病情轻重缓急快速救治。护士要配合医生开展心电持续监护,部分患者有典型心电图早期表现需对ST-T段变化予以动态,再对病情变化予以准确评估,及时向医生提供病情变化信息,便于调整治疗方案。
1.2.3 优化救护流程。基于病情初评采取“ 四定”模式实施抢救,即定时、定位、定人及定责。定时:患者入室1min—2min内要给予氧气支持,3min内要对血氧、血压水平予以检测,5min内要建立静脉通道并采集血液标本及完成心电图,医护协同判断。定人:抢救主要负责人为责任护士与护士组长。定位定责:护士组长在患者右侧站立以开展心电图检查并初步识别病情,即刻告知医生协助诊断,并与心电监护除颤仪相连;一旦明确诊断后需即刻遵医嘱给予300mg阿司匹林嚼服与300 mg氯吡格雷口服,若患者剧烈疼痛则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细致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症状并及时处理,急救全程要做好护理协调与记录工作。责任护士在患者左侧站立,确保患者体位舒适,并给予氧气支持,密切监测血压,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等。介入治疗多于右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为避免对术者操作产生影响需于左上肢静脉输液,并获取血标本开展凝血功能、血常规、心肌酶学及生化等检查,在检验单上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即送即查,检验结果需在30min 内出来,严格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遵医嘱合理静脉用药。若需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责任护士需改变站位,到患者右侧行心电监护、胸外按压及电除颤等处理;组长在患者头部站立,应用呼吸机、气管插管及连接按压泵等;辅助护士在患者左侧站立,监测血氧、血压水平,构建静脉通道及遵医嘱用药等。同时护士还要开展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1.2.4 优化转运交接环节。科室要制定转运交接流程与制度,并严格实施。转运前护士要准备好各项急救物品与器械,并将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与转运交接单填好,再次对生命体征、心电图等予以评估,对各管道予以检查,避免受压或折叠等。到达介入室后与导管室护士细致交接,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导管及用药情况等,协助过床,搬运期间心搏骤停、心室颤动发生率较高,因此要密切生命体征,避免不良后果或死亡。叮嘱患者不可用力,要全身放松,同时用除颤监护仪持续监护,协助心电监护与给氧。
1.3指标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让患者再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情况进行打分。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分100,分为满意≥80;一般≥60;不满意< 60。满意度= (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89. 29% 显著优于对照组67. 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人体内冠状动脉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而急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能够在病发第一时间迅速开通梗死血管,使患者重新建立心肌冠脉灌注功能,以此来达到改善心肌泵血功能,将死亡率降到最低。由此可见,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比观察组低,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院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率均比观察组高,表明全程优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成功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及院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率。其原因为急诊护理人员优化,保证护理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急诊经验及理论基础,提高现场急救效果,为患者再灌注取得了更多抢救时间;院前及运转优化,有效将患者及时送达医院,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院内有效护理优化,责任医生的准确判断及治疗,提高了抢救工作效率,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再次复
发,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率,进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成功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及院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梁雪霞.全面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4):160.
[2]严雪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158-159.
[3]车荣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9):179-180.
[4]白云凤.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积极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237.
论文作者:杨素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护士论文; 病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