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论文_刘娟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论文_刘娟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610091

摘要: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原因导致护士的职业性损伤频发,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紧张而无规律的生活以及直接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开放性伤口接触都给护士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许多护士对职业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为进一步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我们从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应对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避免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可有效的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面临着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危害),其中艾兹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职业暴露导致的伤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同时也严重危害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继2003年SARS流行中医务人员暴露感染事件已引起国家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曾报道了多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伤害事件。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发展。因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职业防护不容忽视。

1 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性职业暴露

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1.1.1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1.1.2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使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1.2 物理职业暴露

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针刺伤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护士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率较高,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底我国HIV感染人数653例。而2000年有57人被确 诊感染了HIV,24人是护士。有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有48人占84.2%。据报道,针刺伤时只需0.04毫升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 [2]。经血液传染的疾病还有HIV、HCV及HBV等。据国内几家医院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78.4%~81.9%的医务人员工作中有被锐器刺伤的历史,针刺伤5次以上者达17.9%。

1.3 运动功能性职业暴露

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工作面对病人呻吟、意外伤害、死亡等社会环境,影响护士情绪,病区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逐日提高,医疗纠纷的增多,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化学性职业暴露

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2 防护措施

2.1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对医疗工作者进行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2.2 医护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特点:

2.2.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2.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2.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医疗物品改进与医疗垃圾的处理

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禁用可循环的医疗侵入器材,如输液器、注射器等。改用通过医疗用物质检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锐器具专用存放盒、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具。由环保部门成立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处理专门机构,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

2.4 按正规的操作程序,并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

2.4.1 不断组织医务工作者进行锐器安全操作培训。

2.4.2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涂擦。

2.4.3 如果工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橡胶围裙。

2.4.4 当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伤口、皮肤炎症)时,如果要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结束后立即洗手。

2.4.5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4.6 使用安全器械和尖锐物处理系统,减少锐器的暴露。使用后的锐器(针、刀、剪等)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塑料桶、铁桶等),统一处理。特别要强调的是,绝对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5 预防针刺伤害,提倡安全注射:

2.5.1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倡安全操作。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容易忽略个人防护,受到针刺伤害。

2.5.2 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操作技术。掌握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不给针头戴帽,不人为折断和弄弯针头;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或输液时应该有人帮助。

2.5.3 执行安全的锐器处理措施,使用安全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对于使用后的锐器直接进入防渗漏、耐刺的收集盒,减少锐器暴露,锐器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2.5.4 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如戴手套等,脱手套后认真洗手。

2.5.5 制定安全防护措施,了解针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2.5.6 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登记:如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具体部位、损伤程度、处理方法、血清学检测、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决定是否接种或预防性用药。

2.5.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免疫接种。

2.5.8 保证护士的数量:因针刺伤害不能工作时,很难保证护士的数量,而护士的短缺反过来使职业伤害增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6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锐器伤)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肥皂水或者流动水冲洗(如为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验→接种疫苗或者预防用药→心理干预。

3 小结

护士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从而导致护士职业伤害频发。我们从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 职业防护应对措施。社会、医疗机构防护管理对策、加强护生和护士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不断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正规操作培训,安全操作。全社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意识到该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从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Puro V,Calri G D,Petrosito N,et al.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me infectionfor Italian healthe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 l,2001,22(4):206-210.

[3]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社会、医疗机构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4,19(3):516-517.

[4]李可平.庄英杰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6.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论文_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