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中混养鳜鱼的基本养殖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鳜鱼论文,池塘论文,养殖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鳜鱼又名桂花鱼,是淡水养殖中珍贵的鱼类。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养殖池塘中套养鳜鱼,可增加产量和收入,又可防止池塘中一些小型鱼类过多、饵料浪费和污染水质。现将池塘中混养鳜鱼的一些基本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池塘要求
混养鳜鱼的池塘,池底要求淤泥厚度应在20厘米以下,最好是沙质底,且清塘一定要彻底。具体清塘方法如下:
1.在鱼种放养前15~20天,挖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并进行曝晒,数日后再进行消毒清塘。
2.清除底泥后,每亩水深15~20毫升施用生石灰70~80千克或每亩用生石灰150~180千克化水均匀泼洒,可杀灭池中有害生物和病原生物。
3.经5~6天后,冲洗池塘,将石灰水冲掉,再加水,然后按每亩200~250克用量,全池再泼洒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迅速、彻底杀灭水中病原和有害生物。
二、混养方法
放养时,鳜鱼可与主养鱼同时投放,每亩池塘可搭配尾重50克左右的鳜鱼25~30尾,但主养鱼主要以草鳊鱼养殖为主的放养规格要大,至少在每尾100克以上,同时适当搭配一些肥水鱼的养殖,避免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过肥而不利于鳜鱼养殖的存活。池塘中搭配肥水鱼的数量每亩放鲢鱼20尾、鳙鱼10尾左右,再适当配养一些鲤、鲫、罗非鱼等,让其自然产卵,孵出鱼苗,供鳜鱼种食用,同时鲤、鲫、罗非鱼又能摄食池底的残饵或腐烂小鱼、小虾,改善水质,防止水质恶化,避免池塘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过高,保持鳜鱼一直生活在良好的水环境当中。
三、水质管理
鳜鱼喜欢清洁的水质,因此在养殖过程当中要经常注入新水,保持水中溶氧量至少在5.0毫克/升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保持一点微流水更好,特别是
鳜鱼在饱食后,如果水质不好往往会出现回食(捕食后又将饵料鱼吐出)。因此鳜鱼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水质良好,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池塘水质的稳定。平时可经常向池塘中每亩全池泼洒降氨宁1.0~1.5千克或保水宁0.5~1.0千克或生物净水王0.5~1.0千克。
四、投饵及病害防治
一般亩放养鳜鱼25~30尾并投入一些鲤、鲫、罗非鱼的池塘,平时可不投喂饵料鱼,这是比较合理、经济的放养方式。如果野杂鱼比较少,每天可投放一些来源广、价格低廉的鲢鱼种作为饵料鱼,以保证鳜鱼天天都有充足的饵料鱼食用。每尾鳜鱼日投喂量约5~7尾饵料鱼。
鳜鱼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养殖行业,所以高温季节应特别注意病害的预防,在5~10月间每15~20天可每亩施放生石灰25~30千克或溴氯海因、二溴海因200~250克,以调节水质和杀死病菌。鳜鱼对有机磷杀虫剂非常敏感,故不能使用敌百虫等药物;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也易产生明显的耐
药性,药效减退,但由于目前在治疗鳜鱼寄生性疾病时没有好的药物,故在预防鳜鱼疾病时尽量少使用这些药物,以免一旦发生寄生性疾病无药可治就比较麻烦了。
由于鳜鱼是底栖性鱼类,且有早晚捕食的习性,所以用药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左右。如果用药时间过早,池水溶氧早晨偏低,鳜鱼捕食后对水质要求又比较高,将会引起鳜鱼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同时有可能对鳜鱼造成药害。而傍晚用药又往往会引起鳜鱼回食和少量死亡,这些在预防和治疗鳜鱼疾病时都应注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药物在加水时水量应尽量多一些,全池泼洒时要做到泼洒均匀,防止药害事故发生。
鳜鱼在患有肠炎、严重烂鳃和出血病时,需服用药饵,其药饵投喂方式与其它水产品种不一样,由于鳜鱼是捕食活鱼的,药
饵需先由饲料鱼吃进肚中,再由鳜鱼捕食,属间接服药法。这就需要用药更要准确,且使用方法得当,否则治疗相当困难。治疗鳜鱼疾病药饵中药物的含量应为常规药物添加量的6~8倍。药饵投喂前,应在鳜鱼池中放入充足的饵料鱼,投喂量为池中饵料鱼体重的6%,如池中饵料鱼不足或药饵投喂量不足等均将影响疗效。
联系电话:0510-555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