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大名旦”称谓由来的两条重要史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旦论文,两条论文,史料论文,称谓论文,由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京剧“四大名旦”称谓的由来,过去普遍流行的说法是: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开展读者评选名伶活动,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当选,始有“四大名旦”之说,具体说法不一,又无翔实的文献依据。
例如今年1月6日《光明日报》在一篇纪念尚小云、荀慧生百年诞辰活动的报道中这样写道:“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行我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位居前四,京剧‘四大名旦’之说由此传开。”199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京剧史》中则说,这次评选活动的结果是梅、程、荀、尚、徐(徐碧云)各以一出戏“荣膺”‘五大名旦’。”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程砚秋传》(陈培仲、胡世均著)中说,这次评选活动“由观众投票,不限名额,被选对象须挂头牌而又有个人本戏”,结果,梅、尚、程、荀、徐各以一出新戏,“兼顾多年来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声誉,荣膺‘五大名旦’。”而同年该出版社出版的《荀慧生传》(谭志湘著)中却说,这次选举“结果以得票数目多少而定”,而且是“经过一番角逐较量”,梅、尚、程、荀各以一出戏“获得前四名, 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旦。 ”1995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知识手册》(吴同宾著)说这次评选活动“由群众投票,并未指定名额,……选举人剪下选票,填上拟选对象姓名即可”,“选举结果,前六名的名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说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只要查阅当年的《顺天时报》就清楚了。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传》(刘彦君著)引用《顺天时报》1927年6、7月份的两份材料,指出该报当年举办的评选活动是评选名伶新剧,并简要介绍了评选过程与结果。马鸿盛和陈义敏也分别撰文,澄清这段史实,内容观点与《梅兰芳传》基本相同(马文见《光明日报》1998年4月30日第6版,题为《“四大名旦”是“选举产生”的吗——“国剧”史上一件被扭曲了数十年的重要史实》;陈文题为《也谈〈顺天时报〉选四大名旦》,出处不详,199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刘嵩昆著的《梨园轶闻》一书中有摘要)。
由于以上三种文献对《顺天时报》的有关资料未全文引用,因此此次评选活动的一些细节仍不清楚,三种文献对评选活动的介绍有许多地方不一致,令人对错难辨。为了彻底弄清事实真相,笔者找到了那两份资料。从这几篇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的京剧评选活动,其目的是“鼓吹新剧,奖励艺员”,其主要内容是“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即由读者投票选举五位京剧名伶所演的新剧目,“就名伶新剧中选出最杰作者”,而并非选举“四大名旦”。
第二,这次选举并非“不限名额”或“未指定名额”,而是事先限定了五大名伶的人选和他们所演的新剧,每人各五出,规定从每位名伶的五出剧目中选出“认为最杰作者”一出。名伶新剧得票最多的一出当选。选票上只印了五位名伶的姓名,排列顺序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徐碧云。选票上没有说明可以另选他人,也未留供补填人选的空格。
第三,同年7月23日公布的投票结果是选出五大名伶的五出新剧, 梅兰芳的《太真外传》(得票1774张)、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得票6628张)、荀慧生的《丹青引》(得票1254张)、程艳秋的《红拂传》(得票4785张)、徐碧云的《绿珠》(得票1709张)当选。所以说,此次评选活动的结果不是产生“五大名旦”,所谓梅、程、荀、尚、徐“荣膺”‘五大名旦’”的提法是不对的。
第四,这次活动不是竞争性质的,“毫无竞争各伶间票数多寡之趣旨”,故公布选举结果时,五大名伶的排列顺序与选票相同,而与各伶得票数目多少无关(若按得票多寡排序,应为尚、程、梅、徐、荀),更谈不上什么“角逐较量”。
造成这一重要史实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此事距今已有数十年,原始资料一般人不易见到,只能依据第二手资料,结果是辗转相传,越来越离谱,现在应当还其本来面目。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前长期流行的“1927年由《顺天时报》发起,选举产生四大名旦”的种种说法实属误传,应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