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农业现状及加强农业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逐年发展,粮食上了几个台阶,到2000年,粮食生产要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达10000亿斤,粮食增产1000亿斤。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目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限,其增长相对滞后于其他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仍然是弱质性产业。农业的这种现状,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其一,农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功能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减弱。农业现有水利设施中,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全国8.4 万座水库中有三分之一不能正常运行,灌溉工程基本完好的仅占30%,报废的占10%,每年因灌溉设施老化而减少灌溉面积300多万亩。由于投入严重不足, 对大江大河没有较高水平的治理,抗灾防灾能力停滞不前。
其二,农业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且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大,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出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如我国水资源总量270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口的1/4 , 列为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一。我国年灌溉用水量达4500亿立方米,且灌溉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上工业、居民生活用水,我国水资源供应较紧张。如果不解决水资源问题,不讲究提高水的利用率,就不能有效保障灌溉面积,势必会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由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粮食种植面积得不到保护,耕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有的地方圈而不用,或多圈少用,造成土地长期闲置抛荒,在用地上出现盲目性。此外,在农业光、热资源利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的提高。
其三,种养工结构不尽合理,稳粮增收无法保障,影响了对社会的有效供给。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向大农业观念的转化,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农业”或“口粮农业”上,建设市场农业仍是句空话。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即农用工业缺乏有效投入,不仅没有大的加强,甚至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相对减少,挫伤农民种田积极性。
其四,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生产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由于缺少现代农机装备,缺乏规模经营,生产手段普遍落后,有些继续维持着简单的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的局面等,加大了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的难度。
此外,还有农业社会保险、农业执法监督、农产品市场流通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说明,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小,商品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所以,必须加强农业,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纵观我国社会经济,加强农业的措施和途径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落实:
第一,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业问题。这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我国有8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全国的稳定离不开这个占人口大头的农村稳定的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解决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克服过去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口号农业”,树立大农业观念,构筑农、林、牧、副、渔并举,销养产、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济。要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建立粮、棉、油、菜等重要农产品基本保护区,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象抓“先行工程”那样的抓好“米袋子”“菜蓝子”工程,保障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平抑物价,遏制通货膨胀,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这场改革,为农民指出致富奔小康之路,使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还并不富裕,还要致富。全国还有8000万人口的贫困地区,需扶持脱贫。所以,改革开放越是深化,越要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始终把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摆在“第一”位置。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农业要“升温”,要激发兴农稳粮的积极性,掀起农业生产热潮,实现建新村,奔小康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能使农业搞上去、集体经济得到发展,而且群众也富了起来,这样的领导班子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所以,要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领导班子。首先要优选核心,形成坚强有力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其次,要围绕核心选配好领导班子。要注意从回乡青年学生、退伍军人、乡镇企业的优秀党员中选拔和培养,尤其注意把那些符合基本要求的经济能人、农业技术人员进入班子挑大梁。也可以从县、乡镇党机关选派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村任职或挂职。再次,要高度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做好在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给他们压担子,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最后,还要加大对现有基层组织领导成员培训的力度,采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使一大批基层干部成为领导农村市场经济的骨干,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为在本世纪末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第三,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和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投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增加,效益提高,投入与农民积极性成正比。前些时期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种田不如打工赚钱,认为有钱就有粮,耕地抛荒现象时有所见所闻。究竟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收入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和通货膨胀过猛,使农业成本提高,农民利益受损而不愿作更大的投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要扭转农业滞后局面,关键是对农业投入措施和对农业资金保护法规的落实。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是农业投入的主要方面,是保证农业投入逐年增长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对农业的总投入,使农业投入的水平有逐年提高。其次是资金的层层投入。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让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农业,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吸引农业外资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总之,要认真落实引导集体公共和农民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外引内联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设立农业专项基金,是保护农业投入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各路投入的农业资金要设立专项,专款专用。
第四,完善农村经营体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现在农村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仍然需要农民有高度积极性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才能调动和保护群众经营积极性。
首先,要完善土地承包制。农村改革实践证明,由土地承包的“一田制”向“多田制”转变,有利于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建立在细小经营规模基础上的农业,其社会化程度低,商品化进程非常缓慢,适应不了客观经济条件的成熟,应主动有效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从各农户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状况,分别获得人口股田、承包股田和招标股田的自主经营权利。经实践检验,采取对土地承包制的“大稳定,小调整”原则,能体现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能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保持社会安定与稳定;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利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支持农民合理转让土地,加快分工分业步伐。
其次,建立新的耕地制度。近几年,我国每年减少耕地几百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却有一亿多亩耕地尚未利用。粮食生产要再上新台阶,大有潜力可挖。认真做好“耕地”这篇文章。实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采用“补地价”的办法,推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制度,挽回土地资产无形流失。坚持耕地承包制,改变人口与耕地变化的对应比例关系;建立有效的耕地流转机制,允许耕地使用权在社区内外有偿转让;对低劣耕地实行使用权期限拍卖、以建立土地发展基金和农田基本建设基金,以及对个别耕地抛荒户采取教育和必要的处罚措施等。
第五,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抓农业,发展市场农业,既要按市场规则来管理农业,又不能一下子把农民推向市场,要循循善诱,帮助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天地。首先要保护农民的收入比较利益。人们不能单想从农民那里拿到什么,而且更要考虑应当给农民些什么,应该想方设法废止对农民的乱摊派,以减轻农民过分经济负担。因而,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应一如既往的采取支农扶农的倾斜和优惠政策,走以法治农,以法兴农之路,切实保护农民积极性。
其次,加强宏观引导,分担农业风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强化宏观调控手段,指导生产,减少风险损失。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制。
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农业风险有自然灾害风险和人为灾害风险。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农业减产欠收,使农民感受到种田的风险。那种“种田看队长”、“去年什么赚钱种什么”的盲目性,又增加了农民种田的风险性。况且,我国刚刚起步的农业保险因入不敷出,亏损款大,以致使某些保险业务面临“停办”的严重滑坡状态。农民面临着种田的种种风险。如果让农业的风险完全由农民承担,将使选择农业的人会越来越少。这种做法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而且还是农业。所以,应改革农业保险,让农业风险由国家独家补偿走向社会分担补偿。在农村可以推行“农村保险互助会”和建立风险基金做法,以盈补赔,以工补农,以财产保险补种养保险。同时,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新路子。
再次,增加“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中外农业发展表明,农业生产水平越高,科学技术在农业产值中比重就越大。可见,只有农业科技的投入,才能提高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有效地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振兴我国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争取农业科技有较大的突破。要抓农业科技的普及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田间指导、播放录像、举办展览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科技明白人”和“种田能手”。
最后,要保障农产品流通,以增强市场活力。农事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规定了农民需要产品的交换和流通。农村商品经济愈是发展,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愈见重要。通过流通,把农民引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又为农民生产提供动力和依据。农村经济发展景况如何,关键看农民对市场强化的程度。决定农民能否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取决于流通渠道的畅顺与否。对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用品等采取任何形式的关卡做法和“土政策”等坑农行为,都有碍于流通机制的运行。人们应从农业执法的高度,确保流通渠道正常运行,使这一本来就是十分脆弱的产业能在市场的竞争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