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女性参与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过程中论文,规模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2)01-0105-04
综观已经完成从精英型到大众型高等教育转变的国家,一个突出的事实或特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均伴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增加(含女教师与女学生,本文仅以女学生为例)。女性在系统内的增加反映出高等教育权的获得不仅由特权阶层转向普通民众,也包括向普通民众中的女性以及少数人种的扩散。从教育民主化角度看,这种扩散是必然无疑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应对女性人数激增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带来不同的效果。本文以美日为例,分析了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其形成过程。
一、两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历史简要回顾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是国际性的。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初都是为男子所设而拒女子于门外,美日两国也不例外。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妇女的命运才出现了转机,开始有女子初等教育机构,以后女子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在第一次欧美妇女运动的鞭策之下,约在30年代,美国首次出现了男女同校的学院和单独设校的女子学院。1833年奥伯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在俄亥俄州建立,从一开始该校就同时招收男、女学生,可以说它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虽然为女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她们处理家务的能力。第一所单独设立的女子高等学校是威斯里安女子学院(Wesleyan Female College),于1836年创建于佐治亚州,此学院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向女毕业生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随后,蒙脱何约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瓦萨(Vassar)学院(1865年),史密斯和威利斯利(1875),波亚恩(1885年)女子学院等相继开办,在这些女子学院注册的人数从1890年到1910年增长了348%。同时,遍及美国各地的学院亦向女性敞开大门。在这些男女合校的大学里,女生人数增加得更快,从1890年到1910年增长了438%。
因此,在上个世纪之交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已处于世界前列。
图1 1920-1990年美国女生所获各级学位人数的百分比变化
日本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历史始于19世纪末,比美国稍晚。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建设教育体制,其中发展女子基础教育和女子师范教育是新教育体制的目标之一。1874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水女子大学)开设,为日本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1900年,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日本教育家分别建立了女子英学塾(现津田塾大学)、东京女医校(现东京女子医大)和日本女子大学校(现日本女子大学),但这些都是私立的。到了二战之后,在美国教育代表团的帮助之下,确立了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妇女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被打开,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进入任何大学,与男子一样选择学习学术性的学科。同时,由于战后女子中等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女性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提高。1970年,女性在高中的注册人数即升至49.1%,在大学中注册的人数亦达18%。到了80年代,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趋于成熟,1989年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36.4%)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男性的入学率(35.8%)。90年代,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一直维持在高于男性入学率的水平上。
图2 1955-1995年日本男女生入学率变化
二、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战后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比如,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民主化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在教育上即表现为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不受种族、性别的限制,在此思潮的影响下,教育权利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逐步扩大和提高。
但是,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大规模地加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推动力以外,还有着其特殊的推动力。就美国而言,发生在北美大陆的第二次世界妇女运动对女子大规模地涌进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表明,爆发于19世纪的第一次妇女运动对美国妇女教育权利的获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新一轮的爆发于6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在目的上已由妇女争取各项社会权利转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掌握自己身体的权利,妇女需要平等的机会,以便能够让她们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多地参与经济领域,实现在经济、社会中的独立。由于获得教育越多,其参与社会经济领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新妇女运动与教育民主化思潮相互融合成为更多的妇女进入高等教育的直接推动力。
60年代以后,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女大学生人数有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见图2)。女性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社会科学、文学等优势领域向非女性优势领域如工程、计算机信息技术、农业与自然科学渗透。(见表1)
表1 1971年和1989年按性别和学科
注:(*)小于0.05%
(资料来源:Women:A Feminist Perspective.Fifth edition,by Jo Free Man,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95,第225页。)
二战后,日本在文教政策方面虽受美国影响较大,但是,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岛国,源于欧美大陆的妇女运动对它的影响并不十分深刻。妇女运动在日本也未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笔者认为,日本女性大规模地进入高等教育的动力来自于日本社会的文化本身。其表现主要有三:第一,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学历文凭的国家,年轻人从哪一类学校毕业、甚至从哪一所学校毕业,对其今后的就业、报酬、升迁以至择偶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流动的过滤器,它成为下层社会通向上层社会的阶梯,是上层避免降为下层社会的保护伞。但,这一过滤器对男女两性具有不同的意义。对男性而言,是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体面的职业;对女性而言,是通过高等教育获得满意的婚姻。第三,日本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女子教育,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就曾指出,“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的母亲怎样把他们养大。”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上世纪之初,即有71.73%的女孩都能上小学,1930年,女孩与男孩的入学率几乎都达到100%。到1970年日本高中女生的比例就达到了49.1%,与男生基本持平,这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因此,就日本而言,独特的社会文化是推动日本女性在70、80年代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大规模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推动力。
三、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目的比较
一个国家的女性高等教育目的与该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相联系,并受该国女性社会观影响而形成。从女性所就读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层次,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主修的专业、就读的科目、课程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我们可以判断出女性高等教育的目的。
表2 高等教育机构中男女学生的专业分布
(资料来源: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by Masako AmanoHIGHER EDUCATION 34:215-235,1997.)
在日本,女性价值观受儒家“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极深,女性高等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这就是自明治以来一以贯之的培养“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以下几点可以证明,首先,虽然日本从1976年起男性高等教育的升学比率(定义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占18岁人口的比率)达到43.3%至高点以后便停止不动,而女性高等教育的比率却从7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增长,到1989年,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36.4%)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男性的入学率(35.8%),1995年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47.6%,男性的入学率为42.9%,在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女性已达127万。但是,如果我们对高等教育内部学生在各专业领域的分配进行考察的话,男女之间仍存有显著的差别。女性仍然集中于高等教育体系的若干部分,如短期大学或女子学院,以1995年为例,在所有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女生中有9%的女生进入女子学院,有53%的女生进入短期大学,共计有62%(2/3)的女生进入了为她们特别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女性仍然集中于一些特别的课程领域中学习。从女性所修习的专业来看,有3/4的女性选择人文、教育、与健康有关的学科和家政,选择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女生相当少。相反,3/4的男性进入四年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与工程等专业学习。就是说,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女性所提供的专业教育范围十分有限。大部分女性仍然是把照顾孩子一类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与健康或福利有关的工作、营养师或秘书等职业为就业方向。换句话说,她们集中于那些在本质上属于母亲或妻子角色的延伸的领域。这些领域可以归纳为半专门化领域,典型地表现在它们比已有的其它一些专业更少专门化和更少自主意识。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机构化角色差异的标志:男性角色是侧重于与外部有关的领域,女性角色是侧重于内部有关的领域。因此,毫无疑问,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以内化普遍价值为目的的,而是在于获得社会所设立的与女性性别角色有关的知识和态度。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女性为中产阶级文化所驯化,以便成为贤妻良母。
美国的女子高等教育目标也是受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社会意识的影响而形成的。在19世纪末期,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对文化的追求,对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追求,尤其是在女子学院表现得更为明显。所有这些都与当时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女性主义观念和传统妇女价值观相一致的。到了20世纪初,妇女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改变——先以社会服务并对社会、社区有用为中心,后以职业性和为生活作准备为目标。尤其在1920年代早期,大学为妇女开设的课程开始与职业准备相融合。这种转变在女子学院的课程设置最为明显。从30年代开始,为职业准备的目标开始发生动摇。在30年代至60年代,女大学生早婚、多生育孩子现象风气盛行,与20年代相比,她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家务。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尤其在50年代,几乎没有女大学生再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大部分女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是为了接受普通教育,追求地位声誉和参加社会生活而来。因此,这一时期对女性而言,大学成为高中和结婚之间的过渡。
可是,到了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由于妇女运动的复苏,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力市场对妇女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导致妇女在工作、社会和教育中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女子教育目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多样化恰好反映出美国文化的特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女子高等教育目标的细微变化与美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变化基本一致。
从瓦萨女子学院1865级至1953级女学生所选课程的分布可以反映出女子高等教育目标的些微变化(见表3)。
表3 瓦萨女子学院学生(四年制)
所选课程分布百分比
学生组别
1865-1869
1901-1905
1927-1931
1953-1957
科学
39.3 25.419.7 16.5
古典科目21.2 16.3 4.1 1.7
现代语言20.6 15.318.3 14.9
人文学科11.6 23.329.0 29.4
社会科学 7.2 19.728.9 37.4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A CENTURY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MERICAN WOMEN.by Newcomer,Mabel,Published by Harper,New York.1959.)
四、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效果比较
表4 美国、日本人类发展若干指标比较(1998年)
美国
日本
人类发展指数(位
3/0.929 9/0.924
次/数值)
性别发展指数(位
4/0.92
9/0.916
次/数值)
性别赋权尺度(位
13/0.707 41/0.490
次/数值)
女性所占议员席 12.5
9.0
女性行政管理人 44.4
9.5
女性专业技术人 53.4
44.0
政府中的妇女(各
33.0/26.3/33.4
2.2/0.0/2.8
级/部 级/副 部
妇女经济活动率58.2/109.9/79.9
51/105.5/66.4
(15岁以上)
比率/指数/相对
于男性的百分比
无偿女性家庭劳
6382
力(占总数的%)
个人不幸(每十万
男(19.3)
男(24.3)
人口中自杀人数)
女(4.4)女(11.5)
(资料来源:此表根据联和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编著,《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人权与人类发展》而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
以上分析了美日两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不同模式,即以家庭为主导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模式和以个人发展为主导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模式。虽然这两种模式的存在有着各自的文化与价值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是,不同的模式又会对社会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女子高等教育究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如何进行比较,这是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从联合国所提倡的建立男子平等伙伴关系的社会,以及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提出的促进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的基本精神,可以认为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应是评判这两种模式的主要指标。
从1998年美国日本两国人类发展的若干指标来看,日本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明显要比美国妇女低得来。虽然日本美国两国都属人类高度发展水平之列,但是,日本妇女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是与国家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的,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也许有人会提出,日本社会妇女价值通过家庭来体现的,然而,从世界每十万人口中的自杀率来看,日本男性似乎也生活得并不快乐(见表4)。
世纪之交,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如1997年日本首相乔本提出要将性别平等确立为社会、政治改革的重要支柱,其所指的性别平等是以人权、尤其是妇女人权为原则的,这在日本历史上是第一次。1999年日本第一部综合性的《性别平等基本法》实施,2001年4月国会通过了由两党女议员起草的《反家庭暴力法》。很明显,日本政府是希望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建立一个男女关系协调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似乎正对以往妇女社会价值观进行检讨,那么,对于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否也应作一次深刻的反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