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教学设计_光合速率论文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速率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因素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理念

      本实验活动课借鉴了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吸引(engagement)——全部学生课前预习“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实验并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兴趣小组展示课堂实验并讨论分析,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究(exploration)——课前小组设计初步方案,课外兴趣小组多角度、多方法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释(explanation)——课堂上学生展示并解释自己的方案、讨论完善实验方案,加深对实验变量的理解,强化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兴趣小组代表讲解所做实验情况并和所有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迁移(elaboration)——准备并实施实验过程,更具体地对光合作用知识、实验设计进行迁移和延伸;评价(evaluation)——评价伴随整个开放的实验课程,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随时进行,尤其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有助于学生认知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必修1第3章第5节中的第2个活动。课程标准对该活动的知识目标要求属于应用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本活动通过总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和总结、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也参与过一些小的探究实验,对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简单实验,已有初步体验。本活动对变量的控制较难,对学生要求较高,需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多角度讨论,相互质疑改进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

      2.教学重、难点及相应措施(见表1)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

      2)能力目标:①学会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②根据控制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计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③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④听取他人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②通过共同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时分配

      由于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较多,设计了2课时,外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1)第1课时:讨论此系列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兴趣小组做课堂演示实验,各小组介绍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讨论改进。

      2)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多个兴趣小组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第2课时:各兴趣小组代表分别展示课外实验,再进行讨论与分析。

      五、教学准备

      教师查看实验室可提供的相关仪器并记录。为演示实验准备部分器材(如注射器、烧杯、碳酸氢钠、白炽灯等)。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与预习

      学生预习“活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4~5人小组讨论并自主完成一个实验设计,提示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材料、一种方法,但是要注重可行性。教师查看实验室可提供的相关器材并制备部分器材,预做部分实验。

      2.第1课时

      (1)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让学生总结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作物光合速率以利于增产?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对实验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以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整理实验思路:①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指什么?②设计对照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③在你所开展的探究实验中,用什么方法操作自变量?怎样检测因变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详见表2、表3)。

      通过让学生尝试对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可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核心要素,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3)小组实验方案的介绍和改进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注意可行性,及时介绍实验室已有的设备。学生小组介绍自己的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如何操作自变量、捕捉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方案的待改进之处(介绍时用文字加简图),其他学生质疑和提出建议。教师对学生讨论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讨论结果及时进行点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流程,生生互评完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适时发挥引导作用,提高了活动课效率。

      (4)课堂演示实验

      教师在课前与探究光质的小组探讨,准备好实验器材。首先由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小组介绍方案并做课堂演示实验(实验进行间隙,其他组介绍方案):自变量操作用红、蓝、绿、白光的摄像滤光塑料膜包裹小烧杯;因变量用小烧杯中放10片直径为5mm的圆叶片,先让叶片沉入水底(真空渗水法),用书本遮盖烧杯上方,用同一个150W白炽灯从下侧照光,10min后观察各烧杯漂浮叶片的数量。课堂演示作为示范帮助其他学生直观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

      (5)第1课时小结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遵守实验原则,注意因变量的捕获方法,并用表格或坐标图表示实验结果。活动过程中若有疑问,可及时与教师和实验员联系。

      3.课外多个兴趣小组实验

      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并加工部分器材,在校园内和附近寻找实验材料(注意安全),选可行性较高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思路举例:①不同实验材料(植物)光合速率的比较:选用多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法收集

判断光合速率;②光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液晶显示器提供白、蓝、红、绿光,利用观察相同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量判断光合速率大小;③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调节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控制光照强度,利用环境气体传感器测量不同时间的

浓度、

浓度,推算出光合速率;④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水浴锅、冰块控制温度,在密闭的广口玻璃瓶中加小半瓶水和水藻,利用环境气体传感器多次测量装置内空气中的

浓度、

浓度,推算出光合速率。考虑到设定温度下恒温水浴锅的温度有小范围波动,实验结果误差大,此小实验未实施;⑤利用气体体积变化测量光合速率:密闭装置内放白菜幼苗和

溶液,利用U形管内加水柱接到密闭装置上,测量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变化,由此测表观光合速率(实验现象不显著)。

      由于教师指导和实验器材等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同时参与探究实验,所以采用了兴趣小组实验的形式。这样锻炼了学生收集与分析实验现象、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4.第2课时

      (1)小组代表汇报课外实验,其他学生分析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内容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原理;③实验材料与用具;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装置照片;⑥实验结果与结论;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小组汇报后全班讨论分析,提出质疑并进行评价。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互评能力,直观体验系列实验的变量控制,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2)小组实验举例:探究光强度对白菜幼苗表观光合速率的影响

      1)原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光照强度对白菜幼苗表观光合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①取叶片大小相近、叶片颜色深度相近的几株白菜幼苗,均分为3组,分别放在体积相等、密封性良好的玻璃罩中,并标记3个圆形玻璃罩为A、B、C(玻璃罩周长48cm,高23cm);②将环境气体传感器的传感头接入玻璃罩中,出口处塞上浸水的棉花,将“220V,50W”的钨丝灯放在距A、B、C分别为10cm、20cm、30cm处,环境中除提供的光源外无其他光照;③启动仪器,每隔120s记录1次装置内的

浓度、

浓度和温度;④整理3组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取平均值,得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论:一定范围内,光源与植株距离越近,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越大。但本实验因光源能产热,光源离植株越近,植株周围的温度升高越快,实验可信度不高。

      2)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①实验采用的是白炽灯,其在产生光能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内能,显著影响玻璃罩内的温度。光源离植物越近,植物温度升高越快,而温度是本实验的控制变量,所以此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②玻璃罩气密性不佳,会与外界空气进行少量气体交换而产生实验误差;③植株因为形态的缘故导致部分叶片未能充分接受光照,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3)改进实验方案。

      针对问题①,采取循环水浴的方法让温度相对恒定,由于水比热容大,可以很好地控制温度。针对问题②,采用密闭透明的广口玻璃瓶(500mL)让空气无法对流,减少实验误差。针对问题③,每个广口瓶中放入形态、大小相似的白菜幼苗叶3片,加适量水并将叶片紧贴瓶壁,对光校准。

      4)改进的实验。

      实验装置(见图1)中间瓶略靠后,3个瓶呈弧形摆放,光源从正前方照射,从而保证3个瓶与光源距离相等。利用光源与瓶的距离调节光照强度。实验过程通过自来水管以一定速度灌至透明水槽,以保证玻璃瓶内温度的相对恒定。

      

      实验改进后,随光源与植株的距离改变,植株周围的温度维持在9.81℃~9.85℃之间,实验数据如图2。实验结论“一定范围内,光源与植株距离越近即光照强度越大,植物的表观光合速率越大”具有较高可信度。

      

      5)其他学生提问、质疑。

      学生1:为什么不用受温度影响小的LED灯进行实验?

      兴趣小组学生回复:经上网查证,一般照明用的LED灯,光谱集中于可见光偏蓝,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比较差,而专门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LED灯种,因经费原因没有购买。

      学生2:单独的叶片不能长时间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改进的装置中放入植物叶片而不是整个植株?

      兴趣小组学生回复:广口瓶的空间(500mL)有限,整个植株放进去占空间过多,单独的叶片确实不能长时间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密闭玻璃瓶中添加了适量水,保证单独叶片在进行实验的1h内光合作用能力仍然比较强。

      6)教师点评。

      该组学生做实验时经历了多次探索,在不断改进实验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与经验,锻炼了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若该实验中以

为测量指标是否比

为测量指标更好,学生很快想到

更易溶于水,在实验中变化较为缓和。

      (3)活动总结

      让学生总结通过此实验活动课获得了哪些知识?还可以想到哪些课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增加其成就感。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①本活动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多样化,突破了探究式教学的难点;②以学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理性的探究性学习,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③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待改进之处:①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②如何在活动中实现更有效的师生评价、生生互评。

标签:;  ;  

“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教学设计_光合速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