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浙江论文,集群论文,民营企业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的产业集群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浙江的民营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低成本竞争优势,两者的结合就是集群式民营企业。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在产权主体、产业组织形态、市场网络、产业层次、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质,明显区别于其他性质的集群,如为跨国公司配套形成的集群、跨国投资本土化而形成的集群,以及其他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如何?它们的规模结构、技术创新行为与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如何?它们的企业制度、所处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如何?集群式民营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趋势是什么?等等。搞清上述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促进浙江乃至全国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卷设计说明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2005年7月~8月笔者以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2004年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调查对象,组织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1)了解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是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规模结构、生产经营与管理状况等;(2)探索促进集群式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是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力与制度创新等;(3)揭示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二)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规模状况;(2)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是否能够自行设计产品、企业科技人员总数、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3)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4)集群式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5)集群式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6)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7)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
(三)问卷调查的样本企业分布
根据集群式民营企业在浙江各地区的发展状况,笔者把温州柳市低压电器、永康电动工具、义乌仿真饰品、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装、织里童装等作为重点地区进行典型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获得有效问卷448份。由于样本企业填表方面的原因,在指标汇总时会出现正常的统计误差,仅符合社会调查技术方面的规范要求。样本企业的分布状况如下表(表1):
表1 样本企业的分布状况
产业群
大唐
嘉善 嵊州
海宁
柳市低 永康电
台州织里
义乌
总计
袜业
木业 领带
皮装
压电器 动工具 缝纫机
童装
饰品
样本数(个) 49 3658 41 62 72 32 63 35 448
比重(%) 10.9
8.0
12.99.213.816.17.1414.17.8100
二、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规模结构与企业制度
(一)企业规模结构
企业的规模结构可以从企业注册资金、企业总资产、企业年销售收入和企业职工总数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问卷调查显示,一方面,从总体来看,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规模还尚小,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构成主体依然是个体作坊、家庭微型企业;另一方面,集群内有部分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经济技术能力的现代企业,特别是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其资产规模、生产能力和行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1、企业注册资金。表2显示,2003年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3.17%,大约1/3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这表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规模还尚小,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构成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
表2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规模结构
企业注册资金 企业总资产企业年销售收入 企业职工总数
指标(元) 比重(%) 指标(元) 比重(%) 指标(元) 比重(%) 指标(个) 比重(%)
0~10万 18.970~50万
22.547
0~50万25.00 0~50 43.75
10~50万 28.13
50~100万 16.52
50~100万
14.5150~100人
21.43
50~100万16.07
100~500万 16.92
100~500万 14.96100~500人 25.67
100万以上36.83
500万以上 40.40500万以上 45.53500人以上9.15
合计 100100 100
100
2、企业总资产。表2显示,2003年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5.98%,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4.02%。值得关注的是,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大约是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的2倍;总资产在50~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数量与总资产在100~500万元的民营企业数量相当。
3、企业年销售收入。表2显示,2003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4.47%,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将近是销售收入在50~100万元和100~500万元的民营企业的3倍。另外,销售收入在50~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数量与销售收入在100~500万元的民营企业数量差不多。
4、企业职工人数。表2显示,职工总数在50人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3.75%,而职工总数在50~100人的民营企业数量与职工总数在100~500人的民营企业数量却相差无几。这表明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规模不大,集群式民营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占样本总数的9.15%),但它们却是大量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示范。
(二)企业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
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股权结构、组织形式。总经理来源、经营管理层来源以及企业对经营管理层的主要激励方式等方面。调查表明,集群式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层构成和激励方式等方面都普遍地具有初级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信用是其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基础。
1、企业的股权结构。表3表明,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以一股独大为主要特征,占样本总数的76.20%;几个大股东联合或多个股东均衡持股的情况比较少,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18%和16.52%。总的来说,集群式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比较封闭,绝大多数企业为个人或家族控制,有很强的血缘和地域色彩。
表3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
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股权结构 企业总经理来源 激励经理层的方式
指标 比重(%)
指标 比重(%)
指标 比重(%)
指标比重(%)
独资企业 36.38
一个大股东
76.20
最大股东
70.76年薪制
37.95
与其他小股东
合伙企业
8.04
几个大股东
其他大股东 21.10 年薪+年终分成 40.58
与其他小股东
有限责任 35.94一般股东3.34年薪+股 6.35
公司权激励
股份有限 13.17
多个股东相
16.62
社会招聘5.80三种激励 15.12
公司 对均等持股
方式混合
股份合作
4.02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但是,近几年来,集群内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传化集团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扬弃家族制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尝试。企业领导层构成逐步社会化、职业化,家庭成员居多的现象逐步减少,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开始较多地参与企业高层决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建立独立或合作的研究开发机构,出现了资本社会化、劳动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2、企业的组织形式。表3表明,独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6.38%,有限责任公司占样本总数的35.94%,这二者合计共占样本总数的72.32%;而合伙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很少,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04%和4.02%。这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采取了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还有大约1/3的民营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真正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其主要根源在于企业规模狭小和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3、企业总经理来源。与封闭、集中的产权结构相适应,绝大多数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来源于最大股东,总经理由一般股东担任或外聘的比例较低;产权的集中导致了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的集中,最大股东在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表3表明,企业总经理来自企业最大股东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0.76%,总经理来自其他大股东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1.10%,总经理来自一般股东和社会招聘的民营企业共占样本总数的9.14%。这表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陈旧、经营方式传统,家族式经营依然大量存在,这必将严重窒息民营企业的活力。
4、企业经营管理层来源。与绝大多数企业的总经理来源于最大股东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层构成中家庭成员为主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集群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层构成出现了社会化、职业化的趋势。调查表明,企业经营管理层来自家族成员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2.68%,而经营管理层来自社会招聘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7.32%。这表明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经营和管理,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对家族企业或家族经营进行了“松绑”,以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企业更快发展、壮大。
5、企业对经营管理层的主要激励方式。表3表明,对经营管理层实行年薪(月薪)制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7.59%,实行年薪(月薪)制加奖金分成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0.58%,二者合计共占样本总数的78.53%,而实行年薪(月薪)制加股份激励的民营企业却只占样本总数的6.35%。这表明大约80%的民营企业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工资制度,在年薪(月薪)制的基础上融入股份分红的民营企业只是极少数,多数实行的还是奖金鼓励办法,这种传统的工资分配方式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有时甚至会出现平均主义的倾向。因此,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应当勇于破除传统的分配方式,按照其他生产要素也参与收入分配的方式来激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经济绩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家族制是目前集群式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尽管家族制企业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管理手段简单,管理理念落后;“家长制”、“一长制”作风严重;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这些都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企业是否能够自行设计产品、企业科技人员总数和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等三个层面反映出来。
1、企业的设计产品能力。表4显示,能够自行设计产品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6.79%。这表明3/4的集群式民营企业初步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表4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产品设计能力企业科技人员总数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指标
比重(%)指标(个)比重(%) 指标 比重(%)
能够设计 76.79 0~5人
43.75
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 4.56
5~10人 31.92
在模仿基础上创新 45.54
不能设计 18.75 10~50人 18.08
自己独立研究开发 39.51
50人以上 6.25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 8.71
委托科研机构开发
2.68
合计 100 100100
2、企业科技人员总数。表4显示,科技人员总数在5人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3.75%,而科技人员总数在50人以上的民营企业却只占样本总数的6.25%,这大约只相当于前者的1/7。此外,科技人员总数在5~10人和10~50人的民营企业数量与科技人员总数在5人以下的民营企业数量旗鼓相当。这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有限。科技人员是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其严重缺乏将会极大地制约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难以确保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表4显示,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5.54%,能够自己独立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9.51%,这二者合计共占样本总数的85.05%;与科研机构合作技术开发的民营企业和委托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开发的民营企业一共只占样本总数的11.39%。这表明超过4/5的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它们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密切程度不高,从而难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久性和核心技术的匾乏,对集群今后的成长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强。从企业科技人员总数和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来看,在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处于技术水平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和技术升级路径差的状况。为了从整体上提升集群的技术水平档次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不仅要求集群急需引进各类高级技术人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还要求集群尽快扭转技术严重抄袭的局面,防止技术“负反馈机制”的形成,以营造出一种“技术创新空气”。
(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从企业存续时间、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年限、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企业是否有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是否打算扩大规模等五个方面加以阐释。
1、企业存续时间。表5显示,在448家民营企业中,存续时间在10年以下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3.66%,是存续时间在15年以上的民营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10.27%)的7倍多;同时,存续时间在5年~10年的民营企业数量与存续时间在10年~15年的民营企业数量不相上下。这表明大量的民营企业正处于初创或成长阶段,在集群区域内,正是由于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诞生、死亡、再诞生、再死亡等循环过程的形成,从而保持了整体区域的创新与发展活力。
表5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存续时间
主要产品生产年限
行业竞争力 扩大或转产计划
指标(年) 比重(%) 指标(年) 比重(%)指标 比重(%) 指标比重(%)
0~5年 34.600~3年 19.20 竞争力很强11.16 扩大规模 66.07
5~10年 39.063~5年 31.47 竞争力较强43.30 不扩大24.11
10~10年16.075~7年 18.97 竞争力一般40.40
15年以上10.27
7年以上 30.36 竞争力较强 3.13 准备转产 9.82
竞争力很强 0.4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2、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年限。表5显示,在样本营企业中,产品生产年限在3年以下的民营企业数量与产品生产年限在5年~7年的民营企业数量相当,产品生产年限在3年~5年的民营企业数量与产品生产年限在7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也相当,而产品生产年限在5年以下的民营企业却占样本总数的50.67%。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约1/2)民营企业的主要产品生产年限较短,还未形成拳头产品和企业品牌,因此,集群式民营企业要创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特、优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民营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表5显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较强和一般的民营企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3.30%和40.40%,这二者合计共占样本总数的83.70%,而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很弱的民营企业共计占样本总数的3.58%。这表明大约4/5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集群式民营企业的竞争态势不甚很好,其竞争优势的发挥有待加强和提高。
4、企业是否打算扩大规模。表5显示,打算扩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6.07%,而打算转向其他行业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比重却不到10%。这表明大多数民营企业具有规模扩张的动机,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危机而转变行业。因此,集群式民营企业要求做大做强的愿望极为迫切,对此,政府应当加以重点扶持和正确引导。
5、企业是否有发展战略规划。调查表明,具有发展战略规划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4.33%,而没有发展战略规划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比重为25.67%。这表明大约3/4的集群式民营企业确定了企业发展目标,从而就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集群式民营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因缺乏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未形成垄断性资源优势;二是产业门槛低,企业进入或退出成本小;三是地方政府之间在引进外资、土地优惠等方面展开竞争所形成的政策待遇差别。同时,以上数据也表明,集群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较低,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网络大多处于松散状态。
(三)企业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涵盖企业销售渠道的稳定性、企业产品销售途径、企业产品的配套性和企业是否有注册商标等四个方面。
1、企业销售渠道的稳定性。表6显示,销售渠道比较稳定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6.07%,销售渠道不太稳定、不稳定的民营企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4.78%和9.15%。这表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有着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企业产品销售较为顺畅,市场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6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销售渠道的稳定性企业产品的销售途径 企业产品的配套性企业是否有注册商标
指标比重%指标 比重% 指标比重% 指标比重(%)
比较稳定66.07本省专业市场 43.75小企业配套33.49有注册商标 46.21
不太稳定24.78外省专业市场 27.46大企业配套37.00无注册商标 53.79
不稳定 9.15专用销售网络 5.91最终消费品29.51
客户上门收购 23.88
合计100 100100 100
2、企业产品的销售途径。表6显示,拥有自己独立销售网络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1%,依靠专业市场(包括当地的专业市场、周边的专业市场和外省的专业市场)进行产品销售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1.21%,其中依靠周边专业市场进行产品销售的民营企业数量与依靠外省专业市场进行产品销售的民营企业数量基本相当。这表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通过专业市场进行产品营销的,以充分利用专业市场这一共享式营销网络带来的各种好处。同时,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1%)开始建立独享式的产品销售网络,独立地进行产品营销。这表明集群内部分优势企业或核心企业,正在向大型商贸集团或品牌生产集团方向发展。
3、企业产品的配套性。表6显示,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9.51%,为各类企业配套生产(包括为本地大、小企业配套和为外地大、小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合计共占样本总数的70.49%。这表明大多数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随着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大约70%)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专业化分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处于较好的竞争态势。
4、企业是否有注册商标。表6显示,拥有注册商标的民营企业与不具有注册商标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基本差不多。这表明将近一半的集群式民营企业对产品品牌效应或企业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专利技术进行保护的意识还急需强化。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和监督,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极其有限:企业经营的产品变化大,主导产品不突出;资本在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成为一种“游离部落”;企业处于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四、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
(一)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可以从企业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评价、企业对市场准入壁垒的评价、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和企业对社会信用环境的评价等五个方面来看。
1、市场竞争秩序。表7显示,对市场竞争秩序评价为满意(包括评价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17.87%)略多于对市场竞争秩序评价为不甚满意(包括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14.73%);但是,对市场竞争秩序评价为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5.40%。这表明,对于目前的市场竞争秩序,相当多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没有认可,特别是在制止恶性价格竞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表7 集群式民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市场竞争秩序 市场准入壁垒 投资环境社会信用环境
指标 比重% 指标 比重%指标
比重%指标比重(%)
很满意0.91
壁垒很严重 3.61很满意
.59很满意2.35
较满意
16.96
壁垒较严重 15.36较满意 31.92
较满意
31.49
一般 65.40
壁垒一般
45.31 一般
52.23一般53.79
不满意
14.50
壁垒很少
15.63不满意
6.58
不满意7.81
很不满意 2.23
没有壁垒
20.09很不满意 1.68
很不满意 1.56
合计 100 100 100
100
2、市场准入壁垒。表7显示,认为市场准入壁垒严重(包括壁垒很严重和壁垒较严重)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18.97%,而认为市场准入壁垒不严重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81.03%(其中,认为市场准入壁垒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5.31%)。这表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大约80%)能够自由地进入市场,市场门槛进入低这一市场环境为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投资环境。表7显示,对投资环境评价为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2.23%,而对投资环境评价为满意(包括评价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9.51%)远远多于对投资环境评价为不甚满意(包括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8.26%)。这表明超过90%的集群式民营企业对当前的投资环境感到满意,较好的投资环境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引进外资、融通资金,而且对集群式民营企业扩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自身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4、社会信用环境。表7显示,对社会信用环境评价为满意(包括评价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6.74%)远远超过对社会信用环境评价为不甚满意(包括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9.37%);同时,对社会信用环境评价为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3.79%。这表明集群式民营企业普遍(超过4/5)对社会信用环境有着较好的评价,在这一点上,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构筑了企业平稳、有序经营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创造出人人讲信用、企业树信誉的良好社会风气。
5、组织化程度。在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不仅对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间性经济组织,其作用的大小可以近似地反映出企业集群自组织能力的强弱。因此,姑且认为,行业协会作用大,企业集群的自组织化程度就高;行业协会作用小,企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就低。调查表明,浙扛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普遍建立了行业协会这一中介,其在稳定与扩大销售渠道、避免与遏制恶性竞争等方面开始发挥较大作用,但在组织集体供货、集体采购、统一价格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等方面作用不明显。这表明,目前,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还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市场信息、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较少涉及产业链组织等高端领域。
表8 集群式民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项目稳定与扩大避免与遏制 组织集组织集统一价统一质
协会作用 销售渠道 恶性竞争 体供货体采购格标准量标准
作用大(%) 36.8 37.7 8.76.7 12.7
9.4
作用小(%) 50.8 48.564.9
69.5 71.4 69.8
不清楚(%) 12.4 13.826.4
23.8 16.9 21.8
合计
100
100 100100
100
100
综上所述,集群式民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与组织化程度还需继续加以改善。从企业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评价、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和对社会信用环境的评价三项指标来看,在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对市场环境的评价不高(认为只是处于一般水平)。因此,完善市场环境、优化竞争秩序、提高组织化程度将是集群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
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可以从企业对税收负担的评价、企业对税外规费负担的评价、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歧视状况、企业对政府保护其正当权益的评价、企业对政府服务水平的评价等五个方面来揭示。
1、税收负担。表9显示,认为税收负担重(包括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4.24%)远远超出认为税收负担轻(包括税收负担较轻和很轻)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57%),即使认为税收负担一般的民营企业也占样本总数的42.19%。这表明税收负担对集群式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毕竟有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认为税收负担过重。对此,政府部门应该着眼于集群式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规范税收征管,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征税,坚决杜绝各种“三乱”现象,为集群式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表9 集群式民营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
税收负担税外规费负担 政策歧视企业权益保护
指标
比重%指标比重%指标 比重% 指标
比重%
负担很重
10.04负担很重 7.92 歧视很严重 1.79 很满意 12.50
负担较重
44.20负担较重39.5
歧视较严重 5.24 较满意 40.29
负担一般
42.19负担一般47.32 歧视一般 33.04 一般41.29
负担较轻3.23负担较轻 3.79 歧视很少 25.33 不满意
3.13
负担很轻0.34负担很轻 1.12 歧视不存在34.60 很不满意 2.79
合计100 100 100 100
2、税外规费负担。表9显示,认为税外规费负担重(包括税外规费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7.77%)远远多于认为税外规费负担轻(包括税外规费负担较轻和很轻)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91%),还有认为税外规费负担一般的民营企业也占样本总数的47.32%。这说明税外规费负担同样是集群式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经营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损政府形象,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纠正各种收费上的错误行为,防止其再次反弹,加强立法工作和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费征收制度。
3、政策歧视。表9显示,认为歧视严重(包括歧视很严重和较严重)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03价大大低于认为歧视不严重(包括歧视很少和基本不存在)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93%),而认为歧视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3.04%。这表明集群式民营企业在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时,各种体制性障碍对其造成的制约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政府基本上能够做到公平对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然而,政府对此还须加大力度,以彻底解除集群式民营企业在发展上的“体制瓶颈”制约因素。
4、企业权益保护。表9显示,对政府保护企业正当权益评价为满意(包括评价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2.79%,大大高于对政府保护企业正当权益评价为不甚满意(包括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2%);另外,对政府保护企业正当权益评价为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1.29%。这表明,在保护集群式民营企业正当权益方面,政府能够较好地履行其相应职责(毕竟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对此感到满意),但同时还须进一步转变其各项职能、提高执法水平(因为约略40%的民营企业对政府保护其正当权益的评价只是一般),以便更好地为集群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政府服务水平。调查表明,企业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为满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2.01%(其中,评价很满意的占12.72%,较满意的占39.29%),远远超过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为不甚满意4.46%的比例(其中,评价不满意的占3.36%,很不满意的占1.10%),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为一般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3.53%。这表明,对于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的服务而言,绝大多数集群式民营企业是感到满意的。因此,政府应该朝着“小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方向迈进,并在“市场失灵”时能够担负起纠错的职能,为集群式民营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促使其更快成长发展。
调查还表明,多数企业认为,政府应该在整顿市场秩序、加强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其中,认为应加强行业发展指导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0.75%,列第一位:认为加强市场秩序整顿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3.04%,列第二位;认为应改善工商、税务部门服务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2.45%,列第三位。这表明,在规制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恶性竞争和低水平过度竞争方面,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发挥的作用决不可忽视;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为集群式民营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前瞻性的服务。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在融资、产业导向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提高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减轻企业负担、治理“三乱”现象、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行业发展指导、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这些都是集群成长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环境。
(三)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目前,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竞争太激烈、资金短缺、土地短缺、价格激烈波动、人才短缺等。表10表明,认为竞争太激烈、利润太低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6.34%,认为资金缺乏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7.72%,认为土地短缺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2.77%,认为价格激烈波动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5.67%,认为人才短缺的民营企业占样本总数的30.31%。这表明集群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境,其中,资金、人才和土地问题就较为突出。因此,当务之急应是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引进各类高级人才,解决企业规模扩张的建设用地等问题,对此,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扶持。另外,认为产权不清的民营企业在样本企业中一家也没有。这表明,浙江集群式民营企业的产权是相当清晰的,这就为民营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制度基础。
表10 制约集群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指标
比重%指标比重%指标
比重%
竞争太激烈 76.34 人才短缺 30.31 市场萎缩 19.38
资金短缺
57.72 家族经营 22.46 技术落后 17.14
土地短缺
52.77 管理落后 20.04 政策歧视 14.69
价格激烈波动
35.67 销售不畅 19.38 产权不清0
注:因可以重复选项,故累计比重超过100%。
总之,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是技术进步、企业制度创新、自组织能力增强、市场有序竞争、地方政府开明决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