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基论文,心灵论文,姆林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他把心献给了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他通过与儿童不间断的交往,通过日常教育实践,在儿童教育学领域创生了卓越的思想。他一生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在该书的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该书的书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生总结和灵魂的写照。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这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二、对儿童的爱是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说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爱,就不能不提及波兰教育家柯尔恰克。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是以他为自己的榜样。柯尔恰克曾是犹太区孤儿院的教养员,法西斯分子要烧死那里的犹太孩子。他们让柯尔恰克选择:要么离开孩子们而保全性命,要么与孩子们同归于尽。柯尔恰克为了继续照顾那些可怜的孩子而选择了后者。柯尔恰克的事迹深深打动了苏霍姆林斯基,他写道:“当我在战后不久得知柯尔恰克的英雄事迹之后,他的话对于我就成了指导终生的遗训。”从柯尔恰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长时间见不到孩子们,感受不到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时,他就记起这些话来。“年复一年,在我头脑中越发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对孩子的依恋之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没有对孩子的爱甚至依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而教师要具备这一素养就必须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感受上相互渗透。“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里,还要延伸在课后的生活里。“个别学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令人不能容忍的不正常关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有时感受不到儿童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不能在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在低龄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亲师信道。”皮亚杰则说过相似的话: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显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把教师对儿童的依恋感作为教师“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
三、爱与理解分不开.
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本书论述的是教师的心”,另一方面,他又说这本书“是阐述儿童世界的”。表面看来,这其中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它恰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深刻洞见:教师的心是与儿童的心不可分割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正是架构在他对儿童世界的认识上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一些精神品质,一个教师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子女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如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德是否纯正。”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个孩子的家庭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他用了一章.“我这些学生的家长”的篇幅来介绍孩子们的家庭情况。
对每个孩子的家庭都进行详细了解是必要的,但是它不能代替教师对儿童独有的精神世界的洞察。显然苏霍姆林斯基深深地明白这一道理。他不仅通过与儿童交往以了解儿童,而且还通过学习别人的儿童观念以丰富自己对儿童的认识。他对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下的这段话表示认同和欣赏:“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不要去强迫人的心灵,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体察他的特点、志向和需要。”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卓越的认识。他认识到: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柯尔恰克在一封信中提到:必须提高到孩子的精神境界上来,而不是去俯就它。苏霍姆林斯基就此评论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不能把孩子理想化,不能妄加一些美妙特性于他,但不能不考虑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孩子对周围现实的情绪反应和精神反应有其独特的鲜明性、细微性和天真性。柯尔恰克发出的要提高到孩子的精神境界上来的号召应当理解为对儿童的认识世界——思想上和心灵上的认识——作最细致的理解和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可美化儿童,但他也承认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在有些方面确实超过了成人。他说:“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自己的眼光,有他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不论你怎样努力,也是无法做到的。”他深知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游戏的世界,所以他反对成人霸道地将儿童从他自己的世界生硬地拽往成人的世界——“不能让儿童幻想的这种绝妙语言来迁就我们成人的语言”。这种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人的性格、思维、语言是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的”,“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年幼儿童将来成长为怎样的成人,取决于他的童年生活,取决于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以及周围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难能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孩子从书本、从教科书、从课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能被吸收,恰恰是由于除书本以外,周围还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然而,令苏霍姆林斯基痛心的是,许多教师把教育看做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孩子在校的时间变成了漫无止境、令人生厌的上课。
决不能再这样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试图进行教育变革。
四、有怎样的儿童观便有怎样的教育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要使儿童将来掌握更多的本领,越要注意年幼时期身心的发育成长。他说:“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越大,就越要照顾到人的飞快成长、发育和形成时期,即童年时代人体的本性。”显然,这与卢梭的否定教育论是异曲同工的。他们都反对忽视儿童的自然成长,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天然需要,把成人自认为重要的知识、技能生硬地灌输给儿童,他们都反对知识本位、成人本位的教育,而主张以儿童本位取而代之。
苏霍姆林斯基将儿童教育内容的重心从书本转移到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将教育的环境从教室转移到蓝天下,鼓励儿童探索、发现,在知识、语言、美的活的源头——大自然——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从而将儿童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精神文化财富。儿童周围世界,首先就是那包含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远源泉。而与此同时,同人们的社会关系、同劳动相关联的那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在逐年增长。”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带领学前班的孩子们来到了蓝天下、自然界,办起了独特的学前学校。这个学前学校被称为“快乐学校”,也被称为“蓝天下的学校”。
“快乐学校”—“蓝天下的学校”是激动人心的,它实际上类似于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然而比方案教学更为自由,更接近自然界。苏霍姆林斯基创办学前学校的思想和经验集中在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半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为《“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部分。前一部分谈的是学前教育,后一部分谈的是小学教育。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前教育思想更详细的介绍只能由另文来完成了。
对儿童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对儿童的认识如果是浅薄的,那么教育便会必然地是浅薄的;对儿童的认识如果是深刻的,那么教育便会必然地是成功的。从教育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儿童的发现和儿童观的逐步发展为基础的。卢梭在《爱弥儿》中“发现了儿童”,所以他才能相应地提出“否定教育”的教育思想。从卢梭开始,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才逐步发展出来。教育者对儿童的认识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这便更清楚地说明,对儿童的认识是开展儿童教育工作的前提。蒙台梭利提出教师应当“follow the child”(跟随儿童)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卓越的儿童教育工作同样是以认识儿童、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前提的。而在今天风靡中国的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更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案教学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探索兴趣而确定教育内容,而教师则是一个儿童生活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我想,儿童教育思想在未来的进一步的发展,依然要依赖于对儿童世界的深入认识。对儿童的认识程度将制约教育思想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儿童教育工作成功的程度,同时也制约着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少的欢乐。
标签:生活教育论文;